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本土性体育”是对农村体育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于一体,具有本地特点的制度化的体育行为过程。因此,要重视农村本土性生态体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对农民进行帮助指导,使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本土性体育逐步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有机构成,是生态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一、农村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农村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民间民俗性生态体育构建模式与应用

民俗性体育大多场地随意,器材简单,有自娱性和观赏性,经过发掘改造,适合农村人的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会有广阔的市场。[1]民间风俗竞技游戏活动与游艺活动类型多样,踢毽子、跳绳、打尜、跳房、砸“毛驴儿”、投“皇上”、“骑马”打仗、磕拐、拾子儿、推铁环、走四模儿、摔哇呜、扇皮将、翻绳、撅杏核、打呱几、跳拉拉秧、拾高粱茬、弹琉璃蛋儿、藏摸互、挑冰糕棍儿、丢手绢、砸子儿、徒手拔河、跳皮筋等特色浓郁的民间体育活动,长期存在于民间社会,从生态体育角度来看,这些民间艺术也是极好的体育活动素材,完全可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形式。

2.本土性生态体育构建模式与应用

“农村本土性体育”是对农村体育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于一体,具有本地特点的制度化的体育行为过程。[2]地域性、经济自然环境等是农村开展生态体育资源的基础。如沿海地区、山地地区等开展的生态体育活动有钓鱼、划艇、帆板、游泳、赛龙舟攀岩、登山、探险、舞龙、舞狮、放风筝、荡秋千、滚铁环、踢毽子、武术、踏青、扭秧歌、踩高跷、摔跤等,本土特色浓郁,深受各地农民的喜爱,具有很强的群众性、传统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重视农村本土性生态体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对农民进行帮助指导,使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本土性体育逐步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3.技能性生态体育构建模式与应用

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就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别对待地利用农民不同的生产方式特点,开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项目,把相关农业技能与体育竞技结合起来。[3]耕作、收割、采摘、打农药、挖树坑、插柳和植树、推车、挑担、除草、运输、施肥、灭虫、摆渡、撒网捕鱼、建筑、扛运等活动形式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民的劳作中,是农民非常熟悉的活动,深受农民喜爱。如河北省北戴河农村地区,多次利用节假日、黄金周时间为农民组织妙趣横生的生态体育活动,如挖树坑比赛、自行车载重、30米搬运重物、80米搬挑粮食、100米推轮胎、50平方米插秧、50平方米耕种等;烟台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民挑水、小推车运肥、播种、果树打药等生态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农味儿”十足的生态体育竞赛,不仅能调动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还能加强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提高农民的劳作能力。技能性生态体育推动了农民对体育的参与,引导农村体育向劳动技能性生态化方向迁移。

4.家庭、学校生态体育构建模式与应用

家庭体育活动包括父母与儿童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以及在家庭中的体育教育。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有机构成,是生态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村生态体育的时候,有些体育项目需要家庭成员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才得以进行,例如攀岩、沙滩排球等,而学校是开展体育活动、获得运动技能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

(二)发展农村生态体育的作用

1.促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是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广大农村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困惑:农药、化肥、农膜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高强度不合理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植被破坏严重;畜禽养殖规模化,粪便排放量大且污染面广,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数量增加,技术水平上升,生产条件改善,经济效益提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耗费了大量基础设施,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造成了对耕地、水源、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4]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因此,积极倡导与开发农村生态体育,优化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通过生态体育创设比较洁净、清新、具有天然“绿色”的氛围,美化田园环境,构筑既传统又富有特色的生态体育氛围,引导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改善生存环境。

2.促进改善农村群众实际生活方式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生活方式也有了改变,从无聊消遣到主动参与体育项目,农民的生活、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形成文明健康的村庄社区组织,闲暇生活方式从娱乐型变为享受型,从单一型转向多样型,闲暇生活的社会性更加广泛。在我国,农民事实上不可能快速转移进入城市,站在农民主体立场上开发土生土长的农村生态体育,加强体育文化和高尚的精神文明生活建设,努力在农村社会培育起一种适合农民实际生活的、文明程度高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是我国农村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促进改善农村经济环境

体育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当今体育应当被看作余暇度过方式,有闲有钱才可能有体育,没有强大经济基础支撑的农村体育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缺乏持续的动力。诸多的研究成果过多地强调农民的意识、场地设施、经济条件状况等制约性因素,却忽视了农民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理角度上给予他们的足够量和强度的刺激,忽略了农民的特有属性,忽略了农村体育自有的生态特性,对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和依附于其上的民间体育的关注了解远远不够,将城市与农村体育发展等同对待,认为适合城市的生态发展体育模式就可以在农村推广,这种判别方式将会严重地限制农村体育的有效开展。源于乡土培育的地方风情、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体育行为,影响到他们体育活动方式的选择和体育活动项目的喜好。[5]关键是要仔细研究他们在生产劳动中身体运动和生理负荷的特征,找出、设计出适合他们的运动,调节他们的运动。生态体育以其特有的游戏性质,体现自然、率直、娱乐特点,在自由、自然、自愿、自乐的状态下,追求调节、娱乐,吻合了农民的生活习性。因此,紧紧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开发出经济实惠、适合农村社会环境、适合农民自己的生态体育活动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促进改善农村现实体育环境

农村体育资源环境落后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问题。在现阶段农村体育资源环境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和挖掘民俗性、本土性、技能性农村生态体育内容,弥补场地设施匮乏的状况,更符合农村体育发展的实际。农村体育产生于农村文化的土壤之中,更深刻地贴近村民文化的基础,比现代体育更能激发出本土资源的支持。生态体育贴近实际,在当前条件下更具生长力,是我国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善本”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设施、器材等硬件环境没有过多的要求,其组织形式也简单易行,在缓解体育投入压力的同时,也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干预减小到最低限度。[6]

二、城市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一)城市生态体育模式的构建

人类自然观念思维的演变,不仅作用于对自身主观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还影响到人们对客观自然的态度。自然的可利用性、可开发性在理性主义的科学观认识中不断被强化,自然在人类贪婪成瘾的欲望中奄奄一息。人类智力的发达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消耗自然资源换取的文明发达,导致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的破坏向两个极端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生态意识已经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缘于生态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在生态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反璞归真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于生态体育的最直接认识,认为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就是“生态体育”。当然这是将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的“浅层生态”体育。相对于城市大众生态体育的自然生态因子和地理环境因素价值外,城市生态体育更注重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且更加强调体育主体的生态思维与生态意识。

1.城市生态体育的目标

城市生态体育的价值目标是通过城市生态体育运动,最终在城市居民中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它是现代文明观的发展,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主张用生态的规则、规律及原理作为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与经济发展、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7]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在文明的进程中,这个根基不应当有丝毫减损,而应当不断地得到巩固。这是维持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地球生命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对地球母亲和其他物种伙伴应当承担的责任。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文明方式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整体利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抉择。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类行为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并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中期,体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活动。科学技术将人类身体运动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巅峰,在奥林匹克无与伦比的光辉之中,在人们狂热追捧运动明星的流行文化之中,植根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染上了工业文明的恶习,使现代体育面临着来自环境、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等方面的挑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同人类社会一样,必须开始一次新的探索,去寻找能够为体育之花带来生命活力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体育走向未来的绿色通道

可以说,生态体育正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沿着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个维度对现代体育进行全面反思和多方面努力而形成的,使现代体育牢固抓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契合,化解现代体育面临的环境危机和人文危机,在以生态建设保障生态体育的同时,以生态体育促进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体育模式构建的原则

城市生态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应遵循可持续发展、整体优化、市场需求导向和多样性等原则。

(1)在城市生态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保持现代体育运动与城市人文资源、社会文化效益、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项目选择上,须选择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体育运动形式,以及各种能够保证中期和后期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运动形式。

(2)城市生态体育的开发要以需求为导向,在立足现有资源、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实行准确而细化的客源市场定位,去发现、挖掘、评价、筛选和开发城市大众生态体育资源,设计、制作和组合城市大众生态体育产品,并推向旅游市场进而引导市场、开拓市场。此外,单一的城市生态体育资源还应与全省的其他城市大众生态体育保持互补,在人力资源、市场推介及管理经验上都可以广泛合作。

(3)在城市生态体育项目开发时,既要让参与者在体验享受健身快乐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到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在体育运动中潜移默化树立生态体育理念,并加以积极推广[8]

(二)城市生态体育发展模式的应用

城市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的内涵之一,通过城市生态体育,促进世界人民相互尊重,容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和区域的传统体育,保持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和跨文化得以实现;通过城市生态体育,保持促进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让体育更广泛地为人类的协调发展而服务,促进和平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以维护人类的尊严;通过城市生态体育教育各国人民,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保护和合理使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提高体育竞赛资源利用效率,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理念融入21世纪的生态体育精神;通过城市生态体育,消除性别歧视,着力加强妇女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推进老年体育和残疾人体育,鼓励各种人群参加体育,实现体育权利;通过城市生态体育,促进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通过生态体育,促进人的观念改变、群众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环境的快速改善、生态资产的快速积累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快速加强,激励城乡产业的生态转型、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可持续能力的培育。[9]

[1]李会增,等.对新农村发展生态体育的理性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3]李会增,等.对新农村发展生态体育的理性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张笑归.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4).

[5]朱勇.原生态价值取向与村落体育的“善本改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6]朱勇.原生态价值取向与村落体育的“善本改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7]生态体育概念与实践[J].中国环境报,2003-2-18.

[8]于军,周军华,黄义军. 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建设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206.

[9]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