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文献资源类型特点探析

回族文献资源类型特点探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族文献与伊斯兰教文献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回族文献不能等同于伊斯兰教文献。回族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与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体系,促进了本民族的兴旺和发达。按著述形式划分,将回族文献分为图书、报刊、档案和非书资料四大部分。回族文献中大多是图书。有回族的地方就有回族文献,因而回族文献也具有分散的特点。

回族文献资源类型特点探析

包海燕[1]

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繁荣我们伟大的祖国,为缔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回族文献记载着回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宝贵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是人们了解研究古代、近现代回族历史发展的基本信息源,也是弘扬回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资源。

一、回族文献的定义和界定

(一)定义

何谓回族文献?从一些资料来看,对这个概念有确切描述的论著很少,海杰指出,“凡记录、存贮和传播回回民族知识的一切载体统称为回族文献”。对于什么是回族文献,在参考综合了几种关于少数民族文献的定义后,笔者认为:回族文献的定义可归纳为狭义与广义二说,所谓狭义回族文献,是指记录有关回族在各个时代,在各个学科领域创作和整理的知识与信息的一切载体。广义回族文献,是指记录有关回族作者为主体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所创作和整理的以及其他族类作者有关回族研究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二)回族文献的界定

1.按内容确定即内容涉及回族各个方面的,皆为回族文献;2.按族籍确定即作者是回族的,作品一般为回族文献;3.按语言确定即凡用阿拉伯语、波斯文等外国语言撰写的与回族起源、形成和发展有关的作品,一般视为回族文献。

但按以上1、3标准划分回族文献过程中,应需要注意的问题:(1)按族籍界定时,回族作者的有关回族的文学创作属于回族文献,如回族作家张承志创作的小说《金牧场》,按回族文献对待;有些回族作者的非文学创作不视为回族文献,如回族史学家白寿彝所撰《中国通史纲要》就不算是回族文献;也有相当一部分颇有分量的文献是由非回族作者完成的,也应视为回族文献,如汉族学者陈汉章所著《中国回教史》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历史资料的第一次辑录,属回族文献。(2)按语言界定时,以阿拉伯文、波斯文等记录的各类文字和口碑等文献资料限定在回族学者的汉译本。如《古兰经》的译本,回族学者的汉译本,就归属回族文献之例,而维、哈文译本就不算作回族文献。

回族的民族起源、形成过程及其发展演变,与伊斯兰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回族的诞生。回族文献与伊斯兰教文献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回族文献不能等同于伊斯兰教文献。另外,伊斯兰教是除回族以外,维吾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在界定回族文献时,把凡在回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影响作用的伊斯兰教文献作为界定回族文献的另一标志。

二、回族文献的类型

回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文化,从唐代回回先民进入中国开始,汉文史籍就有对他们的历史记载。回族因族素的多元、地域的分散和曲折的历史,形成了融合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的文化体系,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献内涵丰富、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地域分布广,表现为各种记载形式和各种载体形态。回族文献可以按文献内容、文献载体形式、文献著述形式进行以下划分。

(一)按内容标准

按内容标准划分,将回族文献按学科内容可分为宗教、经学、文化教育、历史、经济等方面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不但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很长一个时期,而且在新的世纪里将会大放异彩,对推动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汉族始终发挥了核心的、主导的作用。然而,中华文明不是汉族一族独创的,而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回族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与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体系,促进了本民族的兴旺和发达。历史上回族在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地理学、建筑学、文学、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按载体形式

按载体形式划分,将回族文献划分为镌刻、写本(又叫抄本)、印刷本、音像文献、电子文献

镌刻作为一种书写手段开始较早,使用广泛,影响较大者当属石刻,另外还有木刻。石刻一般选择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先将石面修凿成不规则形状再在上面镌刻。明代有不少清真寺碑铭属石刻文献,是当时穆斯林学者及儒生对伊斯兰教研究的具体成果。如嘉兴马化龙撰《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此碑立于明万历三十年,高1.66m、宽0.80m、厚0.25m。该碑对研究伊斯兰教政策和嘉兴清真寺历史颇具价值。另外还有一些回族古籍以木刻本存在。据统计,现存留下来的主要以木刻本为主的回回人著述的汉文典籍在400余种,古籍目前只有少量的原刻本存世,许多古籍已成了绝版孤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写本又称抄本,即抄写的书本。习惯上,唐以前的称写本,唐以后的称抄本。写本文献以纸的发明为前提。如年代久远的手抄本《古兰经》在民间就很多。宁夏同心一穆斯林家中珍藏的一本手抄本《古兰经》,设计精巧,书写精美,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艺术及文物价值,就是把它放在伊斯兰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冈志》是清代北京回族聚居街道志书。作者佚名,著于清雍正年间,以抄本传世。《六箴堂张氏家谱》回族家谱,版本为线装、手抄本,现由辽宁鞍山张氏二门第三十四派第十七世张长尊保存,是研究回族源流的参考资料。《经学系传谱》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教育与学术史学著作,清赵灿著于康熙年间,以四部抄本流传。

(三)按著述形式

按著述形式划分,将回族文献分为图书、报刊、档案和非书资料四大部分。每大部分又可细分。图书有地方志、地方史、谱牒、地方人士著述等;报刊主要指近现代创办的报纸、期刊;档案资料有档案、文书等;非书资料有金石文献、口碑文献、匾额、碑刻、楹联、音像资料、网站等。

图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录人类历史文明的形式最普遍的就是图书。回族文献中大多是图书。回族报刊的创办始于清末,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国出版的回族报刊达80余种。在回族清真寺中可以看到很多回族楹联,楹联大多都配有匾额,相当于对联中的横批。如宁夏银川北塔清真寺里有这样一副“真主造化万物;先知引领正道”,“奉主命坚持正道;遵圣行看守教门”对联。还有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的“遵主命活泼中显真性;顺圣行精微处在无言”等等。

三、回族文献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回族人民将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兼容并蓄,创造了辉煌的回族文化,这些宝贵遗产是研究回族历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较分散的特点

元朝末年,由于长期战乱,回回人四处流落,再加上明朝初年的大规模迁徙,使回回人的居住更趋分散。从黑龙江到海南,从新疆到台湾,都有回族居住。有回族的地方就有回族文献,因而回族文献也具有分散的特点。以家谱来说,云南省有赛典赤家谱,海南有海氏家谱,广东有杨氏、蒲氏族谱等,广西有白氏族谱,福建有萨氏族谱、湖北有定氏宗谱等。中原地区回族同样有许多家谱,如河南的蓝氏家族、山东的温安家乘要录、天津的穆氏宗谱、河北的何氏族谱等。辽宁有黑氏、脱氏、铁氏、戴氏等回族家谱。西北有崔氏宗谱、马氏族谱等。可见家谱的分散,说明文献的分散性。此外由回族史志也可看出文献的分散性,如《天津回族简志》《沈阳回族志》《峨山彝族自治县回族志》《宁夏回族》《呼和浩特回族史》《甘肃回族史》《吉林回族》《广东海南回族研究》《湖南回族》《陕西回族史》《新疆回族伊斯兰教史略》《天穆回族史论稿》《陈埭回族研究》《百崎回族研究》《沙甸的昨天今天》《松原回族》《伊斯兰教在扬州》等。此外碑刻资料也较分散,回族地区的清真寺一般都有碑刻。清真寺遍全国,碑刻资料也遍及全国。如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碑文选注》,该书汇集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余篇中国伊斯兰教汉文碑和部分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碑译文等。另有《济南伊斯兰教碑刻笺注》《云南回族人物碑传精选》等文献均记录了回族的碑刻资料。

(二)地域相对集中的特点

“大分散小聚居”是回族居住的地域特点。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清真寺周围自然形成了回族的聚居区。在回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大分散是一种客观趋势,人们无力改变,而回回人却力争保持小集中。历史上战乱和自然灾害原因,对回族的聚居特点产生影响,后来通过不断的迁徙、组合,逐渐形成了五个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即西北聚居区(陕甘宁青)、云南聚居区、中原聚居区(河南)、华北聚居区(北京、河北、呼市、包头)和江南聚居区(南京、泉州等)。因此,回族居住相对集中的这些地方,自然成为回族文献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相关文献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河南回族群众反映汇编》《河南少数民族问题史稿》《新疆回族伊斯兰教史略》《青海三马》《云南回族乡情调查——现状与发展研究》《宁夏回汉民族经济行为发展取向研究》《宁夏回族的历史与现状》《固原回族》《甘肃回族人物》等。另外,从研究历史上的回族起义也足见回族文献相对集中的特点,如吴万善著《清代西北回民起义研究》、高文远著《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高发元主编《杜文秀起义论集》等。上述列举虽不能反映回族文献的全貌,但从中已不难看出文献相对集中的特点。

(三)多以文字记录的形式存在

这一特点以回族古籍文献表现得尤为明显,回族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或其他文种撰写的各类文献,也有历史上回族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各类口碑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抢救搜集整理到的各种回族古籍文献的类型主要有图书、报刊、碑刻、谱牒、匾联等,如郭崇明主编的《中国南方回族文化教育资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该书辑录了南方11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以前有关回族文化教育的资料200多篇(条),分别采自各地的古籍、方志、族谱、文集、手稿、期刊和报纸等,内容包括家规、伊斯兰寺院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招生简章、办学章程、方案、大纲、规章制度、教科书、汉文译著的序和期刊、报纸的发刊词等。又如荆德新编《云南回民起义史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该书所录资料包括档案抄件,原始粮单,尚存的城碑、墓碑、词序,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录、信件,地方政府呈报材料,当时某些人士撰写的手稿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回族文献多以文字记录形式存在,其中碑刻也属文字史料。

(四)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的特点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长期称为“回教”,回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靠伊斯兰教作为纽带。回族先贤王岱舆、刘智,开创了回族历史上的汉文译著先河,刘智所著《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性理》既是伊斯兰教哲学思想文献,又是回族文献。民国时期近百种的回族报刊,是珍贵的回族文献,又可视为中国伊斯兰教文献。清真寺是穆斯林宣教和进行宗教活动、料理宗教事务的场所。清真寺是回族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斯林所到之处首先要建清真寺。杨永昌著《漫谈清真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是一部关于中国伊斯兰清真寺的专著。该书把中国清真寺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论述。虽属简要,但在当时为回族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另外,从一些回族史料中也可看出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密切关系。如《宁夏回族与伊斯兰教》(宁夏文史资料第十八辑)介绍了宁夏回族与伊斯兰教的来源、发展和变化情况,其中着重介绍了宁夏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与其代表人物的若干史实。又如《西安回族史料专辑》是关于西安回族穆斯林及伊斯兰教历史的资料选辑,本书中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文章有马靖夷《“回协”陕西省分会成立前后》、马希明《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掌马谦益》、赵长明《私立西安伊斯兰小学的创建》等。

(五)内容丰富,涵盖深广的特点

回族文献内容丰富,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科技、天文、历法、医药、历算等多个学科,可谓包罗万象,中国穆斯林在历史上对科技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穆斯林对中国天文历算的贡献,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始,到了元代,在这个领域的成就尤为令人注目。契丹族学者耶律楚析在回回天算学的基础上撰《麻答把历》,这是目前所知由中国学者自己编撰的第一部回历著作。清以后,人们对回回天文历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明朝回族人马沙亦黑编撰的《回回历法》,达到了当时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清真书报社书刊在介绍马复初著的《寰宇述要》时所述:欲知清真教之天文学者,不可不读是书。丁子瑜编的《寻月指南》(历算著作),主旨为适应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而预测月亮合朔时间。张希真的《新月既证》,马以愚的《回回历》、黄明之的《伊斯兰历法的详解》,都是现代穆斯林学者对回回历的研究成果。穆斯林对中国医药学贡献,主要表现为阿拉伯药材、药方和医药知识的输入、医药书籍的引进和编写。如唐末回回先民李珣所撰中药本草学著作《海药本草》是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史、唐代回回先民科技文化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回族在建筑学和艺术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建筑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回族兴修的清真寺。元代回族赡思整理、补充的《河防通议》,记述了当时的河工结构、材料和计算方法,为当时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由此可见,回族文献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论经史,旁述农医,无所不著,无所不论,而且内容深广。

参考文献

1.海杰.回族文献界定刍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4):14-15

2.刘光宏.民族文献界定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2(1):32-33

3.吴建伟.回族古籍整理兼及郑和二三事[J].回族研究,2005(4):32

4.包和平,李晓菲,李杰等.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马广德.回族古籍散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57

6.雷晓静.中国近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列表[J].回族研究,1997 (1):19-26

7.马广德.回族对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8.李松茂.慧镜斋文萃[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9.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上)[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10.包和平等.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原文刊载于《民族图书馆学研究(四)》——第十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专题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

【注释】

[1]包海燕(1976—),女,蒙古族,硕士,副研究馆员,现任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