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献综述及研究特点

文献综述及研究特点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综述2012年11月,证监会对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进行了修订,将分类目录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调整至基本一致。关于优序融资原则下的企业投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次序的选择上存在较显著的“股权偏好”现象。

文献综述

2012年11月,证监会对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进行了修订,将分类目录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调整至基本一致。[5]原先的“传播与文化产业”主要分为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声像业、艺术业、其他传播和文化产业六大类,如今细分后的目录将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共同归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种整合过程中的细分一方面体现了行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昭示着行业的边界逐渐明晰化。鉴于此,在文献检索时,笔者将出版业的特殊性纳入传媒业的共通性中考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思索出版业的特殊性。

1.传媒业上市研究

在早期传媒业上市的相关研究中,有不少文献对上市的方式进行过讨论。如曾凡斌的《论传媒的整体上市》、赵卫斌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方式的选择》、林柏松的《我国出版传媒集团资本运营研究——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比较分析》等。随着上市方式的优劣比较逐渐淡出研究者的视界,接下来又进入了较深层次的关于传媒业上市的批判性追问和建言性思考。关于传媒上市热的“冷思考”的文献有:周正兵在《警惕出版企业上市的“羊群效应”》一文中指出,目前出版企业在上市热潮中存在着从众心理;张美娟、张海莲的《关于我国出版上市企业发展的思考》则从政策建言角度来思考当前的出版业上市现象;周鼎的《关于出版集团上市的几点思考》则更多地看到了上市积极的一面,指出“融资为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并购中小企业、联合重组组建合资企业等行为提供金融支持”。[6]相关的文献还有喻国明的《传媒上市的利弊谱系——传媒上市的利弊分析与风险评估》等。

关于出版传媒上市的综述类文献并不多见,目前收录得较为全面的是刘明所著的《中国传媒上市实践与探索》一书,其中将收集的24家传统媒体的上市案例按照报业、出版发行、广电网络的分类,分别从同业竞争、关联交易、人员安置、资产评估、募资用途、公司治理、上市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2.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研究

关于投融资行为的分析,从实证研究角度将投资和融资问题通盘考虑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孙建军等合著的《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研究》一文,通过假设检验和实证分析认定,“我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投资效率与短期债权融资呈现出某种正相关性,这表明相对迅捷、效率的融资模式对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扩张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7],并为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提供良好的投融资政策环境、优化资本结构、推动股权结构改革、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传媒上市公司扩展投资领域等。盛虎、王冰合著的《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投资战略研究》一文,通过对我国出版传媒行业8家上市公司的投资策略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出版传媒类企业对其传统主业的投资能够有效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且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强化传统业务板块投资力度的同时,倘若积极拓展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其他业务投资模式,不但能够使公司主业实现快速增长,同样也能使现有存量资产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此外,田祖海和吴楚松针对融资约束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就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对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等利益分配及利益冲突的博弈过程”[8]。张燕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中提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应围绕传媒主业的相关多元化经营,传媒上市公司在进行相关多元化投资时,必须遵循一些投资战略,如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此文密切围绕着传媒业投融资行为展开分析,但由于传媒领域中的出版业、电影业各自遵循着不同的投融资逻辑,所以在某些结论性路径方案的规划上,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周正兵的《出版类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我国出版产业培育战略投资者的现实思考之二》一文,通过对五家出版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最终流向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出版界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等宏观层面,抑或募集资金的获利水平等微观层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投融资效率的分析,匡琪琦在《中国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中,运用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分别对我国传媒上市企业以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内源融资为代表的融资效率进行了评价。指出传媒上市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融资方式的最优选择组合亦不尽相同:对于初涉资本市场的传媒公司,其最优融资顺序依次为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内源融资;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的传媒公司,其最优融资顺序则恰好相反。穆青和万涛合著的《我国传媒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一文也对此有过探讨。关于信息非对称条件下企业投资的文献,潘敏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一方面存在委托金融机构理财,挪用股权融资资金清偿银行贷款等投资不足行为,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在缺乏科学论证环节的情况下投资大量非理想的运营项目,以及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等过度投资行为。关于优序融资原则下的企业投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次序的选择上存在较显著的“股权偏好”现象。调查表明,1999年度沪市上市公司长期负债融资仅占长期资金来源的6.2%,且主要来自于长期借款和应付款;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比重高达52.6%。显然,这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50%~97%的资金来源于内部资金,11%~57%的资金来源于债权融资,仅3.3%~9%的资金依靠新股发行的融资顺序行为完全悖反。[9]

关于投融资的比较研究目前并不多见。辛阳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美文化产业投融资比较研究》是为数不多的以跨文化视角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融资比较研究的文献。作者以其经济学的专业背景对中美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进行了较为严谨的实证分析,在借鉴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一些基本建议。

3.传媒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刘姝威的《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从财务报表分析、审计报告分析、静态分析、趋势分析、同业比较、基本面分析、现场调查等方面阐述了识别虚假会计报表的基本分析技术,其在著述过程中披露的蓝田公司财报造假事件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王晓艳的《传媒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一书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并着重讲解了传媒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特殊性。至于具体业务层面,部分学者从财务管理、合并财务报表方面进行过探讨,如蒋三梅的《H出版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及分析》、谭志军的《关于出版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思考》等。

曾爱民的《融资约束、财务柔性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理论分析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针对财务柔性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受到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柔性水平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正相关;在无融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柔性水平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负相关。即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并非仅由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所决定,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10]

另有一种研究是基于企业财务数据指标的经营绩效分析,如黄霄旭在《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透视——我国出版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与考察报告》(此题目中的“数字化”并非意指数字出版,而是以数据化的视角考量问题)一文指出:“就整体股市而言,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财务风险评价处于良好状态,成长能力也堪称理想,但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却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1]

4.传媒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研究

在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绩效方面,姚德权与陈晓霞合著的《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研究》一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传媒上市公司的运营绩效与资本结构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正相关,与流动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呈负相关。”[12]姚德权与李倩合著的《传媒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显示:“传媒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货币形式)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高管持股激励则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着较弱的正相关性。”[13]郑小强的《传媒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关系实证研究》指出:“媒体规制作为产生股权高度集中现象的重要外因,可尝试通过降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提高传媒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14]胡志勇等合著的《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经营效绩剖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我国传媒产业近五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无论从市场预期层面,还是从公司运营绩效层面来看,传媒产业都应当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朝阳产业。”[15]庞万红《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研究》一文,通过汇总传媒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结构等指标,采取经验数据比较及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当前传媒上市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束义明的《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为代表的相关文献也对此问题有所涉及。

研究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在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大批涌现的近五年间,涉及投融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研究重心的偏颇

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着经济学、财务学背景的学者更偏向于实证研究,这类文献的价值也是相对较高的,能够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实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实证的方法和视角受到追捧的同时,学界也出现了一些“以实证的形式谈感性的认识”的现象,这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有着一定的阻滞作用。另外,研究方向容易“扎堆”,近年来稍显“泛滥”的绩效研究即是表征。目前的研究成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理念与实践。虽然这个认知过程是渐进的、曲折的,甚至期间也有过较为偏激的片面见解,但作为学术理论的商榷,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

2.研究视野和方法的局限性

以往的文献针对投融资行为的研究多偏重于投资或融资一端,没有讲清楚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投资与融资相互依存,只有糅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讲清楚,也只有上升到出版上市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合理地统筹规划二者。研究方法之前更多地倚重案例研究,虽然也有一些实证研究,但其推导的过程过于依赖数学模型,稍显复杂和烦冗,不便于出版行业的人士理解和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