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回族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文献整理一、回族文献整理的历史与现状回族古籍最早可能出现于回族先民活动的唐宋时期。从那时到现在,回族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如《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萃编》《回族和中国伊
文献整理_中国回族

第五节 文献整理

一、回族文献整理的历史与现状

回族古籍最早可能出现于回族先民活动的唐宋时期。对于回族古籍的收集,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秘书监志》卷七《回回书籍条》,对元代秘书监回回学者所使用的回回书籍进行了列举。这些书籍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医学、地理、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了解元代回回学者所使用的书籍提供了大致的线索,可谓是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回族古籍的收集了。

元代以后对回族古籍的收集、整理与出版不乏其例,但大都是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力所能及地收集相关领域的资料。其中,清代学者刘智较有代表,他在《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两部著作中对早期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典籍作了辑录,其书目中“《天方性理·采辑书目》有45部,《天方典礼·采辑书目》有40部,其中除掉两部著作中重复列出的18部,共有67部书目”。刘智虽然没有介绍这些书目的基本情况,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早期中国伊斯兰文献的线索,也算是回族古籍的一种的收集。

现代随着回族报刊在各地的兴起及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回族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同程度的进行。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是搜集、整理与研究回族文献的大师,他的《回民起义》《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等有关回族伊斯兰教的著述,就是从一个史学大家的眼光,以自己搜集、整理的回族文献为资料,写出的传世佳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且规模较大、较全面、成果较丰硕的回族古籍的收集与整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回族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一些回族学研究成果,本身就是在大量回族古籍文献的资料基础上完成的,在完成这些成果的同时,一些回族古籍也被整理出来了。如元、明、清、近代四册《回族人物志》就是这样。作者这样写道:“我们还搜集了一些比较原始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遗文碑传、题跋及有关诗词的酬赠,分别附在各册的后面。我们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加以标点和分段,对回族人物的研究也许有一点用处。”如果把四册《回族人物志》中附录部分的回族古籍单独拿出来,就是《回族历史人物古籍资料汇编》。更为可贵的是,这四册《回族人物志》每一册的后面,还附有参考书目,这些范围颇广的参考书目,有的是回族古籍,有的是涉及回族方面的古籍资料;在清代《回族人物志》中,作者参考了大量典籍史料,写出了《回回人著述知见录》,对1840年以前回回人所编、撰、纂、辑、译写的汉文著述进行了收录,并简要说明了它们的版本等基本情况,这都为我们今天的回族古籍收集与整理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第二,点校、标点、翻译、白话回族古籍。对一些重要的回族古籍,学者们进行了点校、标点、翻译(白话)。如留东清真教育会编,王希隆点校的《醒回篇》;清代马德新著,马安礼译,纳国昌注释的《朝觐途记》;清代赵灿著,杨永昌、马继祖标注的《经学系传谱》;清代马德新著,杨永昌、马继祖标注的《四典要会》;李廷相译著,余振贵点校的《天方大化历史》;丁国勇标点的《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丁生俊编注的《丁鹤年诗辑注》;清代刘智著,张嘉宾、都永浩整理的《天方典礼》;明代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清代马注著,余振贵标点的《清真指南》;杨怀中标点的《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清代刘智著,冯增烈标点的《天方至圣实录》;刘东声、刘盛林注释的北京牛街志书《冈志》;明代李贽著,夏剑钦校点的《焚书·续焚书》;苏礼、郑怀林整理点校的《回回药方》;宋岘考释的《回回药方考释》;李士厚的《郑和家谱考释》;等等。杨万宝、马学凯翻译,关里爷著的反映哲赫忍耶门宦历史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热什哈尔》。白话译注包括清代金天柱著,海正忠点校、译注的《清真释义》;明代王岱舆著,余振贵、铁大钧译注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正真答》;王静斋编译的《选译详解伟嘎业》等。

第三,地方回族古籍的整理、汇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回族研究如雨后春笋,成果丰硕。地方回族的研究,大都由生于斯、长于斯的回族学人主其事,他们熟悉地方史料,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自然少不了地方回族古籍。如政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员会、呼和浩特回族史编辑委员会编的《呼和浩特回族史料辑》;马亮生主编的《湖南回族史料辑要》;刘侗主编的《辽宁回族家谱选编》;伊牧之主编的《济南回族家谱选辑》;赵潜主编的《青州回族溯源》;伊牧之笺注的《济南伊斯兰教碑刻笺》;崎松搜集整理的《云南回族歌谣》;中元秀、马建钊、马逢达编著的《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铁学林、马玉琪主编的《新疆回族传统花儿》;荆德新编的《云南回民起义史料》;张世庆、赵大宏、欧阳常贵编注的《杜文秀帅府秘录》;马祥学、吴丕清主编的《河北回族家谱选编》;李金声主编的《泾源谚语》;马占海主编的《同心民间故事》;等等。

地方民委、伊斯兰教协会及一些文化单位、民间组织也参与了地方回族古籍的整理、汇编。如陕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的《陕甘宁边区民族宗教资料选编》(涉及回族的一些文书档案类古籍),中国南方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中国南方回族碑刻匾联选编》《中国南方回族历史人物资料选编》《中国南方回族文化教育资料选编》《中国南方回族商贸资料选编》《中国南方回族社会团体资料选编》《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选编补遗》,中国回族民间文学丛书《回族民间故事集》《回族民间叙事诗集》等。

第四,回族古籍辑录、提要。如马塞北编辑的《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李兴华、冯今源编的《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上下册);胡圭如编辑的《哈锐集》;马明达、陈静辑注的《中国回回历法辑丛》;余振贵、杨怀中所著的《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刘试骏等选注的《萨都剌诗选》;吴建伟、李小凤选注的《回回词曲三百首》;丁文庆、吴建伟注评的《回回古诗三百首》;吴建伟主编的《回回古文观止》;余振贵、雷晓静主编的《中国回族金石录》;吴建伟主编的《回回旧事类记》;宁夏社会科学院民族古籍办选编的《清代穆斯林档案》等。

第五,原版影印、汇编。如《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萃编》《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古籍资料汇编》,何兆国编著的《西北伊斯兰教教派资料汇编》《宁夏清真寺概况》等。

第六,地方志书与文史资料中的回族古籍整理。如薛仰敬主编的《兰州古今碑刻》中就有回族的碑刻,各级政协文史委员会所编的文史资料选辑亦有回族古籍的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甘肃文史资料选辑·马仲英史料专辑》《甘肃文史资料选辑·马鸿宾史料专辑》,政协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兰州文史资料选辑·兰州回族与伊斯兰教》《(民国)化平县志》等。

第七,回族伊斯兰教各教派门宦,对本教与门宦所存古籍进行整理。

第八,回族古籍的民间收集与整理。民间整理出版的回族古籍主要包括这样几种情况:①经堂教育书籍类,包括十三本经。②通用类书籍,包括汉文著译,如《御览清真指南》及一些启蒙读物如《天方三字经》等。③民间珍藏的弥足珍贵的回族古籍。如云南杜文秀帅府文稿第四代保存者张学仁阿訇,将自己用生命保存下来的文稿陆续请学者点校出版。它们是孙俊山点校的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遗著《古兰释义八千题》、罗从君编注的《杜文秀帅府秘录续集》。④当代民间对回族古籍的出版与整理。如河南马宝光等出版了一套六册约350万字的《中国回族典籍丛书》。这套丛书共有21种回族明清时期主要的汉文著译,包括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等的涉及伊斯兰教的著述。丛书是目前国内最大型的回族典籍白话整理丛书,它采用简体横排,文白对译的形式,适合一般读者阅读。⑤除《回族研究》等学术期刊外,当代回族民间穆斯林报刊《穆斯林通讯》《甘肃穆斯林》《济南穆斯林》《陕西穆斯林》《伊斯兰文化研究》《内蒙古穆斯林》《开拓》《上海穆斯林》《宁夏穆斯林》《新月华》《湖南回维族穆斯林》等不断发表的搜集到的各类回族古籍文章,在回族古籍的搜集、整理、研究与保护宣传上功不可没。

第九,境外回族古籍的整理出版。如哈萨克斯坦的黑牙·兰阿洪诺夫辑录、林涛编译的《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1926年北京文殿阁书庄发行了由在华传教的英国人伊斯哈格·梅逊用英文编纂的《中国回教书目》,是一部外国人编纂的涉及回族古籍整理的书籍。全书共收集自明末清初至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印刷发行的318种中国伊斯兰教经典文献和少数伊斯兰教刊物。1986年《宁夏社会科学通讯》发表了由田萍等人编译的部分中文书目。

第十,由于回族使用汉语,且文化水平较高,因此在汉族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中也有部分回族古籍被收集与整理出来,有些还不为回族人所知。如北京图书馆所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1990年由中州出版社出版),该书中就收集了有关中国伊斯兰教的拓片百余幅;北京图书馆所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1986年由北京图书出版社),该书的《宗教》册,收有中国伊斯兰教书籍134种。

二、回族文献整理的特点与展望

1.回族文献收集、整理的特点

第一,回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包括文献收集与整理的主要方面,有对回族古籍的普查、分类、著录和编目,有对回族古籍的标点、注释、校释、校勘、汉译、笺释、今译、辑佚、汇编、孤本、善本的复印(影印),还有类书、丛书、工具书的编辑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成果丰硕。

第二,回族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以往的回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多表现为民间或研究者个人自发的进行,而现阶段有些回族古籍文献整理项目是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牵头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就是这样,它是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领导下,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牵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委参与的文化工程,表现出了参与回族古籍工作的人员人数多、民族多、专业多的特点,为回族古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回族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规模和范围都空前扩大,虽然适应了回族的大分散,但遍地开花,也表现出了各自为政的弊端,缺少统筹,出现重复。同时,民间对回族宗教类古籍的收集与整理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民间成果质量参差不齐,错讹较多,且流通范围有限,这都影响了其整理成果的进一步流通和利用。

第四,回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非孤立的文化活动,而是和其他民族、宗教一起进行。如前述《清真大典》,是《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的一个分集。该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联合编纂。分为《藏外佛经》《三洞拾遗》《清真大典》《东传福音》《民间宝卷》5部,共收录中国历代有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以及民间宗教的珍贵文献1100余种,其中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宗教三部均为首次出版,佛教、道教二部所收亦与此前同类出版物绝不重复,堪称研究中国宗教的资料宝库。这种大型的学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回族古籍的地位,扩大了它的影响,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收集、整理民族古籍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加强了学习、交流了经验,增加了文化的相互了解,为民族的共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五,因目前尚无回族古籍收集、整理的专门机构,故对那些没有条件保存的回族古籍进行征收、复制等的工作尚属空白。虽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回族博物馆、宁夏永宁中华回乡文化园等有展示保存回族古籍的内容,但其数量、种类等还十分有限,因此,征收、复制、保存回族古籍的工作,还亟待加强。

2.对回族文献收集、整理的展望

第一,民间散落着大量的回族文献,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唤起民间对回族文献的保护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回族文献也是随着回族苦难的历史多遭不幸。迁徙、战乱、天灾、人祸等交织在一起,使得回族文献严重的损毁、逸失。群众对文献的保护意识也还不够,有的知道是古籍,却不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保护利用;回族碑刻文献有的在野外,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比较严重,有的石碑被充当了农用,或遗弃在墙脚,或暴露在露天,风雨侵蚀,已是字迹模糊;有的珍贵典籍随意放置,并无防火、防盗、防潮等措施……我们在田野调查时,几乎每到一处,在谈到民族古籍时,说的最多的是“让‘文化大革命’都给毁了”,令人痛心疾首!因此,对幸存的文献进行有效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保护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广泛宣传,唤起民众对古籍的保护意识,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文献保存下了,我们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收集与整理。

第二,民间对回族宗教类文献的出版与整理多、贡献大,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渠道。在近代民间有一些著名的回族伊斯兰书刊出版机构,如北平清真书报社、上海穆民经书社、成都宝真堂等,为回族古籍的整理、出版、流通等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回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基本上是在民间自发地进行,这一传统不能丢,应继续加以发扬。同时,要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政府、民间、学术界、企业界等为一体的回族文献收集、整理的路子,避免回族文献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重复、资金短缺等问题。

第三,继续进行回族古籍全国范围内的普查。目前,回族古籍整理的一些大的工程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回族历史报刊集成》等即将完成,虽然对回族文献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排查摸底,但由于回族的大分散,许多珍贵文献依然湮没在民间,加上我们在工作中的疏漏,许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去完成。

回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发掘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学提供基础资料,推动回族学走向发展的重要学术活动,相信在新的时期,回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一定会迎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三、当代回族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

进入21世纪,在回族古籍收集与整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工程,它们是《回族典藏全书》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的整理与编纂。前者是回族古籍的整理,具有抢救濒临危机的回族古籍和集中展示回族古籍的前无古人的奠基性工作;后者是回族古籍的收集,是在全国范围内摸清回族古籍“家底”的普查性的基础工作。两者都是进入新世纪后,功在当代、泽被后人的重大文化工程。

1.《回族典藏全书》

2008年,被各界专家学者誉为“回族四库全书”的大型古籍整理巨著《回族典藏全书》正式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和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回族典藏全书》是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批准立项的大型回族古籍整理项目。项目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回族典藏全书》搜集整理五代至民国时期回族典籍,全套共235册,收录古籍539种,3000余卷,约120000千字。依内容分为宗教、政史、艺文、科技四大类,其中宗教类209种、政史类112种、艺文类148种、科技类70种。所收回族古籍大多散存于国内图书馆和民间,木刻版居多,有少量手抄本,其中不乏绝版的孤本,40%以上为珍稀古本,如《卫真要略》《敦悦堂马氏宗谱》《寰宇述要》《萨天锡诗集》等。回族历史人物如明末清初早期著名政治家(如高克恭、马文升、海瑞等)、思想家(如王岱舆、刘智、马注等)、文学艺术家(如丁鹤年、乃贤、改琦等)和曾在中国科技史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回人(如郑和、蒋湘南等)等的作品也尽收其中。

《回族典藏全书》所整理的书籍,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实现了历史的突破与跨越,填补了中国历史上无系统整理研究回族汉文古籍的空白,最大限度地抢救和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也为国内外深入开展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最为原始、权威、完整的综合性大型文献资料。其正式出版,向世人集中展示了回族独特、灿烂的文化及其发展轨迹,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回族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认识回族对祖国的贡献,推进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启动与完成,充分显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抢救保护民族古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显示了近年来宁夏民族文化工作的辉煌成就和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2.《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一部综合性的具有多功能学术价值的特大型目录学巨著,是对20多年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出版、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它收录中国55个少数民族和古代某些民族的书籍文献、碑铭石刻、文书档案、口碑资料等现存全部古籍目录和内容提要,真实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存在的全面情况。

《回族卷》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分卷。在国家民委古籍整理研究室的精心领导下,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各省民委、民族古籍办等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下共同完成了这一次全国性回族古籍的普查活动。《回族卷》的编纂,参与省份最多、涉及面较广,迄今为止,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委古籍办、伊协等单位参与了编纂工作,得到汉、藏、蒙古、满等各民族古籍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各有关省区密切合作,使整个工作按期进行,体现了广大民族古籍工作者对党的民族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回族卷》共有书籍类、铭刻类、文书类、讲唱类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先期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类),全书收入回族铭刻类古籍1454条,按内容分为修建清真寺碑、圣旨敕谕碑、功德记事碑、教义教规碑、规约章程碑、契约告示碑、捐资施地碑、人物碑、题名题咏碑、墓志墓地碑、其他碑、匾额、楹联、铭文、砖雕15个大类。书籍类、文书类和讲唱类今后将陆续出版。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的编写,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回族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认识回族对国家的文化贡献,推进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2]伊牧之:《济南伊斯兰教碑刻笺注》,济南伊斯兰教协会,2004年,第8~9页。

[3]马博忠:《民国时期中国穆斯林报刊统计表》,载《回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48页;马博忠:《1950年后穆斯林报刊统计表》,载《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105页。

[4]《月华·创刊号》第一版,民国18年11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