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不断变化。总的来看,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生产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一)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1990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包括:《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199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4年)。

《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德育任务和内容进行了规定:

小学阶段德育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初中阶段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不断变化。总的来看,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常识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2.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与技巧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生产输送劳动后备力量。根据这一目标,确定智育的内容的主要标准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基本性与全面性。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普通中学传授与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经过科学检验和实践证明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既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的基础,又是学生日后参加社会生产、进入社会生活经常要用到的,也是作为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技能是经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的程度,称为技巧。训练学生的技能是智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科教学都应注意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练习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普通中小学所开设的课程,选择的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并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起来向学生传授的。

总的来说,这些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本民族语文知识和技能技巧;数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外国语知识和技能技巧;政治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和技能技巧;地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生物学知识。

3.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其运动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促进他们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魄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任务。

学校的体育内容是根据体育的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通常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体操、球类、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游泳、武术等类别。

田径运动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跑、跳跃、投掷等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体操是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它的内容广泛,项目繁多,有简有繁,适合不同身体基础和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活动。中学体操主要包括队列队形的操练、徒手操、轻器械操、跳绳、攀爬、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等项目。

球类是青少年普遍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它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同时,对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机智果断等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游戏的主要特点是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简单易行。因为游戏能够寓教于乐,所以是学生喜爱的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军事体育活动包括射击、跳伞、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划船、摩托车驾驶、投弹、障碍跑、匍匐前进等。学生参加军事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敢作战的精神,还可以从中获得军事科技知识,树立保家卫国的观念。

游泳是一种水上运动项目,对人体的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等的生长发育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刚劲有力,舒展大方,且不受场地、设施、季节、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更易于在学校开展。武术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对阵,包括各种腿法、手法、身法、气功等。

学校体育的内容除了以上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利用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和水进行日光浴、空气浴、游泳、冷水浴等专门性的锻炼,利用名山大川等自然条件开展爬山、远足、野营、滑雪等活动。

4.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叫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对年青一代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国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具体内容包括:艺术美的教育、自然美的教育、社会生活美的教育。

(1)艺术美的教育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具有美育的功能,自然事物、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都可以作为美育的内容和手段,但艺术美的教育无疑是美育的主体部分。依据美学原理,可以将艺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它们均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和作用。所谓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演唱以及动作来表现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广义的造型艺术指所有塑造二维或三维空间的静态视觉形象的艺术,又被称为“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狭义的造型艺术主要指绘画和雕塑。语言艺术又称文学,是以语言为物质媒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此外,在艺术分类中,戏剧和电影、电视等艺术综合了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的某些元素,从而使其表现形式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而被称为综合艺术。[5]

(2)自然美的教育

大自然是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美育的课堂和教科书。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肯定了美在大自然的天地之中。人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6]就要“观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7]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也认为,欣赏自然美同欣赏艺术是相同的。他指出:“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都有绝大的影响;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8]

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蔚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色等各有其美的特色。欣赏大自然的美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操。

(3)社会生活美的教育

“美是生活”,[9]这是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也指出:“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10]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例如生活环境、饮食起居、着装打扮、待人接物、娱乐休闲等,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这些方面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启迪他们去思考社会,体验人生,为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贡献自己的汗水和才智。

因此,在社会美的教育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亲自感受和鉴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去体验劳动生活和劳动人民朴素的美好情感,体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美,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1]

第一,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或心理移情获得的内在感受。因此,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能激发观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自己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喜悦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中学生能通过研究性学习,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领悟。

第二,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能以一种探究发现的方式来学习,以此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心理品质,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个性化基础上兼顾群体合作与交往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主动与同伴沟通,共享活动成果。

第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研究性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且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求实的态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

第五,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自然责任心,逐步学会关心社会现状,思考人类发展的有关问题。

第六,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研究和解决一定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这些研究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社会,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下面的案例是以“走进社区”为主题展开的实践活动。[12]

活动的具体目标:

·在活动中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做一个社会人。

·通过调查、采访,知道社区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进一步学会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撰写社区调查报告。

·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动手、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活动实施:(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任务:明确什么是社区;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涉及调查表。

·第二阶段:走入社区,实地调查

任务:了解社区,并对平时随处可见,但并未引起注意、关心及思考的一些地方,进行调查、采访,激发学生关心社区,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团队精神。

活动一:深入社区,再次进行调查

活动二:交流展示调查内容,全面了解我们的社区,发现存在的问题,规划心中的社区。

活动三:

一是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其他地方社区的发展情况。当一组学生看到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服务网介绍后,说:“社区服务网真是太好了,我想了解我们社区是不是也有社区服务网?”一组学生看到温州世纪景秀园的图片介绍后,不禁赞叹道:“哇,这里建得真漂亮,住在这里多好!”还有的小组看到马场街今后五年的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对新型社区发展产生了兴趣:今后社区应该是集“生态化、数字化、服务化、学习化、康乐化、社区管理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文明区……羡慕的眼光,由衷的赞叹,学生深深被先进社区所吸引。我们也看到了小组内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二是比较现实社区与规范社区,发现“问题”,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各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自己小组最想研究的方面确定研究内容,制定调查方案(调查内容包括:环境、设施、人口、文明建设及治安情况等)。

第三阶段:再次深入社区调查,了解社区存在的问题,撰写社区调查报告。具体包括:写倡议书、建议书、画宣传画、制作社区立体模型等;撰写递交学校、社区、柳南区政府的社区调查报告;把社区调查报告呈交有关部门。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注重手脑结合地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活动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制作项目或产品是组织劳动和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此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应该从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与科技发展趋势相关的内容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

(4)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适应21世纪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于2000年10月23日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同年11月14日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目的是要在十年左右,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技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对信息的反应、辨别能力,以及健康的信息伦理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