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参与下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

企业参与下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构建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专科院校高职经管类专业也可以与涉外企业、工厂合作、开办企业或工厂的“专项人才”培训班合作,为企业、工厂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同时,也可以令学生在企业、工厂内进行贴岗实习,并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到企业、工厂实现就业,完成了“专项人才”培养,并达到企业、工厂的人才需求的目标。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必须在明确保障主体后,立即确定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内容、措施,这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质量是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发展的生命线。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教育应努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为国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外部保障体系可基本独立于院校,并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内部保障则相对自主,院校可根据各自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合理构建,这既是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外部保证体系的基础,也是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因此,本节则就如何构建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要素进行了重点阐述。

一、确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认知的主体,当人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当建构活动离开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真正发展。当认知的主体将外部相关信息不断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或是重组认知结构后以进一步吸收新的信息时,认知主体会不断地建立起认知结构与外界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实现认识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一种认知学徒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是建构主义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如“学徒制”则是一种最早的认知学徒教学形式,这种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而在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时的实践情境设计,则是让学生直接介入到接近现实经管岗位的情形之中进行学习,这对有效、快速地提升学习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增强经管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理解、熟悉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教学理念对经管类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终身养成也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侧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6]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也应不断培养经管类专业教师树立“全人”的概念,进而达到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发展是全面的、综合性发展。在全面借鉴、吸取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时,我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也应以应用就业型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如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岗位需求等,制订专项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经管类学生在学校内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操作技能之后,直接到企业见习,既能满足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又能促使学生能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完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等。高等职业专科院校高职经管类专业也可以与涉外企业、工厂合作、开办企业或工厂的“专项人才”培训班合作,为企业、工厂定向培养所需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当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即成为企业或工厂的后备员工,使得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经管类学生的学习与管理之中,使招生与就业直接接轨。同时,也可以令学生在企业、工厂内进行贴岗实习,并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到企业、工厂实现就业,完成了“专项人才”培养,并达到企业、工厂的人才需求的目标。

二、妥善处理高职院校三大职能关系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若从广义角度来讲,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科学研究均纳入到服务社会范畴,但对于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又应将社会服务独立于前两者。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是否能够有效地运行,能够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型高素养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质量保障等,其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能否将这三者的关系加以有机的协调与统一。因此,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应立足于“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为基本点”这一主导思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应紧紧围绕在高素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因此,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所有的教学、实训活动均体现出“学生”这一主体,而非各自为政,甚至脱离于人才培养之外;通过三者的协调发展,全面统筹,最终实现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三、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内容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必须在明确保障主体后,立即确定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实施内容、措施,这方能做到有的放矢。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应确定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输入质量保障,如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师资队伍、生源、各类学术活动等。

其次,过程质量保障,即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各方面,且不断变化、持续存在的变量,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

第三,输出质量保障,指教育系统输出的变量,如学生的就业率、毕业比率等。

第四,系统效率,即入学率、师生比率等。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在明确了质量保障内容之后,就必须按相关流程并采取相应手段对上述四个方面实施质量保障。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教育质量的自评机制

首先,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每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不可或缺的一种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行为可以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较低的随机性。虽然课堂评价的随机性不可避免,但是,作为有效的课堂评价,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自觉控制的评价,既要避免无意中的消极评价,又要提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特别是在教师为学生提供学术反馈信息时,教师要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与问题正确性的评价区分开来。第二,课堂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课堂评价的形式既可以是直接进行对错的判断,同时也可以通过举例、反问以及相关的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评价,这对保障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7]

其次,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据相关研究表明,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一些学者认为,一个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之中,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并在进步中得到不断的成长。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主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调节型教学行为模式,并掌握如何进行自我总结、反省、修正,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审视与评价。在自我反思、评价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使自身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进修以及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以及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互相讨论交流等渠道,全面了解其他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企业对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等情况,并通过借鉴、他人的评价等渠道来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了解、掌控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第三,增设校外实习、实训考评。高等职业院校应增设经管类学生在校外进行实习、实训的考评,其考评内容主要有: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考试;增设学习实习、实训报告以及相关教师的督导、跟踪考评,以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的目标。

第四,开展差异性教学提升其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必须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与研究,教学过程中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为教学的关键;并在教学实践之中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这也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客观综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为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出现消极心理,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则可以开展差异性教学。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为基础,鼓励学生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则可以让学生侧重补充专业基础知识,若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相对较差,教师则可以通过开设专业技术实践选修课办法,去解决那些专业技能较差学生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紧紧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以达到学以致胜的目的,既可以提升其职业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毕业之后,可以顺利地完成就业,并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

(二)建立专业人才教育质量的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障、调动校内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整体的质量保障活动之中,必要时高等职业专科院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创新教学、教学成果奖励等激励方式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的激励作用。另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也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适宜的竞争机制来达到保障人才教育质量的目的,如让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教师在“教学”“学术”的比较之中感觉到压力,并主动地将这些“压力”转化成增强教育质量的源动力,使更多的经管类教师可以自主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专业人才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可以通过评估来发现问题,并利用这些反馈的信息、数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并在第一时间提出解决、优化的方案,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高等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保证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之中,坚持教学理念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原则,从而体现出经管类专业人才教学的实用性特点,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就业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对经管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师的培养经验,来建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可以指定具有本专业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来指导年轻的教师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同时,学校以及教师本人都应积极主动去寻求与经管类专业有关的企业来加以支持,如定期去相关企业、工厂进行短期见习,通过自主参与到企业、工厂的实际经营活动之中而获取实践经验,进而也利于教师自身将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其次,学校还可以直接从相关企业、工厂引进或聘请所需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参与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之中。由于这些专业人才自身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因此,他们也更加重视对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并通过自身所亲历的案例教学,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深入浅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进而弥补了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第三,组织经管类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或培训进修[8]。职业院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经管类教师进行再教育或是培训进修活动,如经管类专业出身教师进行经管类的学历或课程的进修等,从而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改善教学基础设施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当前过于陈旧的教材应及时予以更换,根据经管类专业(或学科)最新的前沿成果编制出更具最新理论的、实用性强的教材。此外,为能让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教学活动更具实践性,这也需要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不断努力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如完善校内的各类教学、实践场所(图书馆、实训基地、教学实验室等)。学校还应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筹措资金,并通过与企业的相关合作来不断加大对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实训场地等的建设,为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

另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也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为教学原则,组织学生走向企业、工厂,使其成为企业、工厂的“学徒”,积极参与到企业、工厂的实践工作之中,使学生们可以对知识加以深化,并在体验工作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三)健全教学管理的机构与制度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办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同时,也必须具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与切实的贯彻实施的措施。

首先,加大教学管理机构执行力。欲加大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强对管理层的建设与监督工作。通过组建教学管理委员会(如实验室建设委员会、教学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委会员来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内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其次,积极创新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尚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就要求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推陈出新”“锐意改革”为原则,通过及时更新、改进教学和教育手段来提升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加快改革与创新步伐的过程中,高等职业专科院校还应努力构建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第三,建立完善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教学和教学管理规范,就要求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在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还要不断通过改革教学教育评估、检查和考核的标准与方法,来切实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管类专业性人才。

五、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

教学评价是一种涉及诸多且复杂的系统性评判的过程。通常而言,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教学评价可以采用专家评估小组、教务处和各院系互评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教学评估的公正性,也可以利用教学评估进行监督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必然要充分了解、分析各个评价主体的性质、目标、任务[9]

通常情况下,教学评估体系可包含以下评估主体:(1)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任课教师既要了解课程讲授的内容、授课方式,也要了解、掌握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质量。(2)学生。在评价主体中,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于学生参与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学生更了解、熟悉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态度等,同时,学生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直接获益者,他们在整体评价体系中也最具发言权。(3)教学评估小组。由于教学评估小组是由相关的专家组成,其专业素养、学术造诣均较高,能够体现出教学评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4)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管理层。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管理层对本学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更加清晰,能够及时地深入教学第一线去了解、掌握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也能够了解和熟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二)拟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教学活动的评估,必须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既要将其教学教育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还要客观地与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拟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学评价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评价指标主要涵盖:教学内容、方式、管理以及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教学秩序、学科建设、考试等。所以,我们确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经管类教学评价指标过程中,必须遵循导向性、基础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来进行。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也是高等职业专科院校进行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依据。评价方案包括“评教”和“评学”两部分。“评教”的作用是为了督促、诊断、指导教师,通过评教来促进其对教学内容、方案、方法的不断完善与优化,进而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学”则主要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进行,即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成效等的评价来达到提高经管类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在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们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同时,还要进一步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实践工作,以进一步体现出“理论”+“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更多的经管类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提升其实践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在完善、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地将基础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也自然成为保障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训中真正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因此,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必须要全面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以及整个过程的细节管理与落实。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实践课程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并通过编制规范、详尽的实习、实训指导计划书、教学安排表等来完成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一份规范、详尽、实用的实训指导书就是开展实训的指南,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训指导必须明确规定实训的项目、具体的目标、详细的要求与内容、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步骤,并就相关的考核标准也一一纳入其中。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经管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达到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的。

另外,必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档案,如实习、实训的报告、鉴定表以及技能证书等,这些内容均可以作为对经管类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如技术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等[10]

七、加强社会监督机制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监督机制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监督机制的构成

目前,国内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监督机制明显提高了对高职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的公开性与公正性。一是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通过采取批评、建议、检举等方式来要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来达到对高职教育的监督。其次,完善舆论民意表达机制。我们可以借助各类媒体强大的影响力,来监督政府、教育机构、高职教育质量。第三,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作为社会监督主要群体,应积极参与到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监督活动之中;同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还应全面保障公民积极参与监督渠道的畅通性。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形式和监督机构

首先,完善社会监督形式。通过构建广泛的民众发表意见、诉求的网络平台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使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另外,在完善社会监督的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还应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群众一线,通过不断加强公民对高职教育活动监督,来提高社会监督的实效性。第三,加强新闻等大众化媒体的监督。新闻等大众媒体是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对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发表看法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为保证社会监督的有效运行,还充分发挥现有的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参与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组建的相关咨询委员会、评估机构等形式来对高职经管类教学质量进行社会监督和评价。

【注释】

[1]陈仙.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05).

[2]刘育锋.论澳大利亚职教法对我国职教法的修仃意义[J].职教论坛,2011(04)

[3]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M].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

[5]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M].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5.

[6]刘俊学,王小兵.高等教育服务市场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冯晋样.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王根顺,王成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