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的经济管理师资队伍,尤其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校企合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而言,通过改善现有的校内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既能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明确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企业参与下,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过去以教师、教室为中心,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区别。新形势下,在制定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等,坚持实用性和特色性原则。同时,要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立足于相关基础产业,服务中小企业;其次,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重视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再者,适应市场与行业对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总言之,学校要做好企业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企业参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重视能力培养,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企业参与下的工学结合模式,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应遵循“夯实基础、加强能力、深入实践”的主要原则。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和管理中来,很大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开始重新审视行业、企业、市场等相关岗位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需求变化,从而构建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应重点涉及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拓展教育等四个模块,同时要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行“双师”结构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的经济管理师资队伍,尤其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指导和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选派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了一支校企良性互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企业的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平台。首先,学校可以定期选派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完成相应的技术服务、带队实习等任务,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与合作企业签署相关协议,聘请企业内部优秀的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的名义参与到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来,这些外聘教师大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操作技能等,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带领学生及时掌握相关行业动态和前沿知识,了解行业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要求等。学校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从政策与资金上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相关开发和研究的项目中去,并对参与项目和研发的教师在工资和福利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是享受高一级职称待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努力发展。

四、探索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也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如果实习、实训的过程能够为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带来一定的效益,就更能够调动三者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实习实践的效果最大化。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学生从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岗位技能,一举两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实习实践多半是进入企业的某个岗位进行轮岗实习,很少有企业会出资在校内建立生产实训基地。而实际上,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上课和实践需要,也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学生可通过从企业取得订单来进行生产,既锻炼了自身能力,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校内建立生产实训基地,使得学校兼具了教学场所和实践场所的双重身份,更能直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而言,通过改善现有的校内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既能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