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现代学徒制”,探索婺剧表演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现代学徒制”,探索婺剧表演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溯婺剧发展的历史,婺剧表演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即科班教育和学校教育。该渠道是目前表演团体人才供给的主流形式。并在6年教学过程中,学校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婺剧表演专业,被列为金华市市级重点专业,2015年婺剧表演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新兴专业。校团共建婺剧表演专业教学大纲,根据职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校团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金华艺术学校

回溯婺剧发展的历史,婺剧表演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即科班教育和学校教育。科班教育主要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以师徒相传为基本特征。旧时有官办的梨园、教坊,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班代班的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如富连成社、崇雅社、易俗社、昆剧传习所等,延续到当下,部分专业剧团也采用“以团代班”的形式培养后备演员,凡此种种都属于词源意义上的“科班”范畴。学校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特征,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学校制订了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由专门的教师对学生传授专门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育综合素质。该渠道是目前表演团体人才供给的主流形式。

由于戏曲表演艺术对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上述两种模式在人才培养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科班”培养的方式规模小,且往往以舞台技能培养为最终诉求,易陷入“唯技艺”的单一性;学校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传统优势,虽然也以职业技能培养作为重点,但是在实践目标、实践环境、职场氛围等方面,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和行业职业岗位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尽管在学校教育形态下,举办婺剧教育的学校一直与表演团体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包括师资聘用、剧目排演等方面的合作,从来就没有隔离过,但是由于办学主体及公共教育学制等维度上的限制,使得长期以来从未间断过的合作教育,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校团合作的双主体地位难以保障,多样化婺剧表演人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舞台实践演出的需要不能充分保障等等。在文化多元化及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戏曲人才培养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教育形态的戏曲人才培养也亟须改革,对现代学徒制的呼唤,成为其中的一种声音。

享有“婺剧摇篮”之称的金华艺术学校,在2009年率先与义乌市婺剧团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开设了“婺剧义乌班”(40名学生,学制6年),首创了婺剧专业免费生培养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团互动、合作创新”。并在6年教学过程中,学校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婺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已小有成就,例如原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剧作家胡小孩,在观看了“婺剧义乌班”学生《白蛇前传》的期末汇报演出后,曾说道:“这批婺剧小演员的自身条件都很不错,不但可以做到对婺剧的继承,甚至还可以做到超越。”2010年,金华艺术学校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传承教学基地。2014年,学校“婺剧义乌班”学生舒浣情、李忠和张莹等人主演的《白蛇前传》,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参演剧目选拔赛中胜出,成功入选。《盗仙草》荣获2014年全国小戏精品展演奖,舒浣情和楼依婷同学在金华市第二届婺剧青年演员大赛中,分别获得“婺剧新星”和“婺剧新秀”称号。2015年,该班张莹、楼依婷、徐鹏将、舒浣情4人,代表金华市参加了全省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比赛“戏曲表演”赛项,分别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第一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6月,代表浙江省队出战全国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大赛“戏曲表演”赛项的学生张莹、楼依婷,分别以《盗草》和《拷打提牢》两个主打剧目,双双荣获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014年婺剧表演专业,被列为金华市市级重点专业,2015年婺剧表演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新兴专业。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艺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演出情境相分离的局面,切切实实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认为,这是一条既有别于传统师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规艺术教育模式的新时期戏曲人才培养的路径。

(1)深度推进校团对接。校团合作共同制订戏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剧团(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按照以“任务(项目)驱动、过程导向、理实一体”的原则,学演结合构建课程体系。校团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实现教学过程与演出过程对接。校团共建婺剧表演专业教学大纲,根据职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校团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系统培养。推进戏曲表演专业低、中、高三段衔接,制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方案。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结构等方面,形成中职戏曲教育体系,各阶段既有各自重点又相互延续与衔接的教学系统。本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基本艺术素养,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中等戏曲表演专门人才。

(3)强化实践育人。系统设计、实施实训和顶岗实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戏曲教学规律为基础,运用剧目彩排的形式,达到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校中团”实践模式,强化优秀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与众多校团合作的实践模式,达到一般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每周五晚进行教学剧目公开彩排,使彩排实践常态化,全校师生、家长、行业专家公开观摩,并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学校《三请梨花》演出实践;学生参与浙江婺剧团《白蛇前传》排演实践,参与兰溪婺剧团《杨门女将》排演实践,参加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的剧目伴奏实践。

(4)推进课程改革。在课程优化上,围绕代表性剧目,整合以“四功五法”等技能训练为主的元素教学课程,将唱腔、念白、乐理、视唱、把子、腿功、毯功、身段、舞蹈、剧目等10门课程,重组优化并形成以剧目教学为中心,婺剧唱腔、形体设计、角色创造为支撑的剧目课程群。

(5)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演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行业要求,通过项目导向、剧目(任务)驱动,建立学演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剧场环境。以剧目课教学为中心,带动唱腔、形把、腿毯功、身段等单项实训课,实现以戏带功、以功促戏;以晚会演出的形式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周期。

(6)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戏曲表演(婺剧)专业集聚了优秀专业教师、剧团资深演员和校内外老艺术家等“三支力量”达50多人,逐步形成了高水平的婺剧教学与研究团队。大量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开设讲座,拓展戏曲教育视野。成立张建敏名家工作室,知名导演介入教学,用创作思维和艺术观念丰富教学内涵,带动师资团队层次提升。

(7)实施多元评价。建立健全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以推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考试时邀请学生家长观摩,并针对其子女专业水平进行满意度调查;学生毕业时召开毕业生洽谈会,邀请戏曲院团及相关用人单位观看毕业汇报演出,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根据学生评教结果,对学生不满意的教师进行调整;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指派专人记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不定期邀请毕业生回校座谈。

(8)确保经费投入。设立合作教育专门账户,由双方共同注入资金保障合作教育各项支出,在宣传文化和教育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6年期间,校团双方共同投入专项资金360万元。制定专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在教师课时薪酬、教学实践活动及学生管理经费等具体内容上施行“特区政策”,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