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战略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战略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学生态环境系统中,资助者、需求者、竞争者、媒体、社区、中介机构等是大学直接接触的对象,是大学的直接外部环境。政治生态是构成大学战略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政策导向上,主要表现为以国家名义发布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大学文化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生态子系统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共生关系。

在大学生态环境系统中,资助者、需求者、竞争者、媒体、社区、中介机构等是大学直接接触的对象,是大学的直接外部环境。那些对大学虽然不产生直接影响,但能够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判断、管理部门的政策等从而影响大学的因素是间接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因素等。直接外部环境与间接外部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构成多因素、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一)间接外部环境

(1)政治生态因子。政治生态是构成大学战略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政策导向上,主要表现为以国家名义发布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比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995年5月,国家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1998年5月,国家提出建设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985计划”;1998年10月,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类型的大学都必须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作出积极的反应,只有适应这些政策性环境因素的要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才有可能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比如,1999年中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由适度发展转为扩大发展,连续三年的扩招对于各个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收费以及经费情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学校抓住机遇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有的学校坐观待变,却丧失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不同的历史时空下政治生态是不同的,约束和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意愿和办学理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决策自主权,大学的一系列办学行为都是政府决定的,也就不可能存在大学战略管理活动;随着国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逐步向独立法人身份转变,在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中如何保证大学生存和发展成为每个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必须主动地依据国家各种宏观政策为自身生存进行战略谋划。

(2)经济生态因子。大学经济生态是指大学在现实社会中直接、间接参与经济活动并受其影响的状况下形成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经济因素是大学战略环境的基础,对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发展速度、发展空间、运行成本等各个方面。比如,对于一些地方大学而言,其办学经费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或减少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规模。目前,与陷入财政危机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还是不错的,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领域更多地体现为市场需求上升的趋势,大学面临着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大学组织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着手调整组织内外关系、改造组织结构、发展组织功能,主动投身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3)文化生态因子。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文化正以强劲的势头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关联的价值观念正在强烈地冲击着中国大学成长的文化空间,造成主流文化导向功能的弱化和知识分子文化的边缘化。大学文化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生态子系统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共生关系。作为社会思想文化引领者的大学不能消极等待,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转型对大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推动大学文化创新,以文化自觉的精神推动大学文化生态的优化,从而以卓越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转型。

(二)直接外部环境

(1)政府因子。政府是大学的投资者、经费提供者、管理者和监督者,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重要手段来影响大学发展,成为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学建立沟通互动的关系,把握大学人才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进而制定出有利于大学发展的政策制度;大学为了获得其合法性地位和更多的资助,则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中与政府的办学理念和需求尽量相一致。我国大学办学受政府影响较大,在规模、专业、招生、经费、学费标准、科研立项等方面都受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严格控制。而大学通过搞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往往可以赢得对于高校而言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在用地审批、银行贷款、财政支持、招生就业等方面享受很多的优惠政策。对于那些通过政府政策、法律、法规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大学,其办学更是直接面向政府,政府高等教育需求的满足是这些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大学在制定战略时充分考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影响,大学也在政府需求的满足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确立起更为持续的办学竞争优势。

(2)企事业单位因子。随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和发展,高校与社会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重大使命。从大学和企业的关系看,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来支撑,而这两种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大学,企业通过购买大学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大学则通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交换获得发展所必需的办学资源,二者达到双赢。举世闻名的“硅谷”的形成就是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结晶,硅谷的出现不仅为大学的科研与工业企业相结合树立了样板,也为斯坦福大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从大学和社区的关系看,很多大学已融入了当地社区的生活,大学的影响已经扩散到社区生活的多个方面,特别是一些地方大学的使命与社区已经逐渐融合,大学的资源和知识专长为社区所获取和利用。从具体实践来看,大学与社区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大学是通过教学的方式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而有些大学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提供专利的方式贡献于地方经济,甚至一些大学与社区的合作关系根本就没有与高等教育的学术活动相关,而是更紧密地与大学的管理行为相联系,如采购、雇佣等。另外,大众传媒机构对大学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当今的传媒业发展越来越快,传播方式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广播,随着网络媒体及其他新兴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第一时间就能够使信息全球化。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的生存方式,大学越来越意识到公共关系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大学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都离不开大众媒体的积极参与,大学必须学会与各种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学生、家长和校友等自然人因子。学生作为投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消费高等教育服务的群体,是高等教育中的顾客,也是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于学生来说,其最大的利益需求是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系统学习,使其自身能获得积极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于社会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大学应积极回应学生的利益需求,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学只有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才能适应这种多样化的个人发展需求;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声誉、争取到更多的优秀生源。作为学生学费的提供者,家长们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像消费者一样引导着大学的扩张和收缩。为此,高校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期望,这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校友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学校曾经培养了他们,学校的声誉使校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地位,他们始终与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紧密的联系,是学校最忠诚的支持者和学校文化的传播者。作为大学利益相关者,校友既能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也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上、道义上和舆论上的支持。因而,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很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如通过校庆活动和校友会组织,联络校友感情,获取杰出校友在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4)大学的竞争者因子。“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不能忽视自己的竞争者,否则,他们会付出惨重的代价。”[21]大学的发展尤其如此,永远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所言:“美国的大学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其中的佼佼者受到了挑战,有时被迫让位——甚至被后来者所代替。对我们来说,不存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巴黎大学所拥有的那种安逸与舒适。”[22]任何一所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对竞争对手进行客观而又充分的分析,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密切关注每一个竞争对手的每一步行动。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服务区域相似、服务内容相同或相似的院校,那些可能对本校现有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院校,那些可能对本校目标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院校,那些综合实力较强或与本校相当的院校。另外,随着政府对教育产业市场的开放,国外一些名牌大学开始在中国开办分校或者合作办学,国外大学在品牌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对中国学生颇具吸引力,可能会对国内水平相当的大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战略生态环境系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正确地认识战略生态环境系统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征,大学才能比较好地把握住机遇,从而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在动荡的环境中,大学应当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自己跟上重要生态因子的变化步伐,积极主动地协调和维护大学与战略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随时做好准备以适应环境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