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景观讲解技能

人文景观讲解技能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内有佛的舍利子,成为佛教徒礼拜的对象。以局部代全体,佛塔也称“刹”,后将佛寺亦称为“刹”。

任务二 人文景观讲解技能

训练目标

通过本任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对人文景观进行讲解。

任务提出

作为一名导游,你对宗教建筑、园林、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应该如何进行讲解呢?

任务分析

针对不同人文景观的特点,然后依次对其进行分析讲解。

任务实施

子任务一 宗教建筑讲解

步骤一:宗教建筑讲解技巧;

1.佛教建筑艺术的讲解要领

第一,要改变佛教建筑艺术的导游员中存在讲故事多、讲知识少,且讲述的往往是些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问题的不规范做法。讲好有关佛教建筑的基本知识和艺术风格。

第二,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佛教的一些知识,如寺院的大门到底是三门还是山门,佛的手印表示什么都想要了解,会提出问题,讲解员要适当讲解一些佛教常识,或应准确回答游人的问题。讲解员自身要储备足够的佛学、佛教及佛教造像的基本知识.

第三,讲解中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面要展得开,历史背景和轮廓要勾画清楚、明白;点要讲的深,讲得透,讲出特点,讲出美之所在。

第四,讲解中要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既要讲出中外同类景点的共性,更要在本地景点的个性特色上下工夫。

第五,佛教建筑艺术专业性强,而各人的情况却因文化修养、审美兴趣而有别,导游员讲解中要注意与游人交流艺术感受,再现或部分再现艺术的创造意图,让客人有触觉艺术的真实感受。

讲解佛教建筑艺术基本常识和艺术风格的重点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龛窟

在岩石表面雕刻出来,浅凹进去的阁称龛,在洞内雕塑的称窟,在岩石表层直接雕刻的称摩崖石刻。石窟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在我国东起江浙,西到新疆,南起云贵川,北到山西和辽东,至今仍保留着数以百计的石窟(刻)群,石窟(刻)不像木结构建筑的寺院,可以建在任何地方,它在山地开凿,故石质的恒久性和便于开凿性就成为其选址的根本条件。为取得优美的景色和方便生活用水,多数石窟(刻)皆依山面水而建。最初的石窟大多是利用天然洞穴,但天然洞穴适合建造石窟的并不多,加之天然洞穴规模和数量的不足,所以,石窟主要靠人工开凿。为了减少开山的石方,开凿洞窟往往选择陡坡和悬崖峭壁。开凿洞窟很复杂,工匠们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一套经验:按照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顺序,即先从门洞的上部开始,沿门洞引进水平线或中线,进入门洞后,再自上而下大面积开凿,先从岩面上放样施工,逐步向内推进。这样施工留下的缺口就成了洞窟的“明窗”,是既大又深的洞窟的采光、通风之窗。此外,各地石窟开凿过程中对排水的处理都极为注视,有许多独特的创造。使得这些石刻在千年之后还保存完好。如乐山大佛在佛头的发髻里筑建了三条排水系统,让雨水从大佛的背后流掉。把这些东西讲给游客,便会陡增他们的游兴,他们会到处找各个石窟的排水道,同时也解决了游人们欣赏石窟时发出的惊叹,这些石窟是怎么开凿出来的各种问题。

(2)佛教寺院

这类建筑是佛教建筑最普遍的存在形式之一。寺,本为汉代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中高级官署的通称。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最初也不过是安置外国僧人的地方,类似现在的国宾馆,后逐步变为僧人居所的专称,成为僧人修持佛法和弘扬佛教教义的场所。印度佛教徒早期的活动场所多为山中的石窟或居室,其中放置着佛的象征物——塔,供僧人礼拜。随着希腊文化艺术和神话传说,特别是造像艺术传入南亚次大陆后,印度佛教徒认识到造像艺术在弘扬佛法中宣传的优越性,于是大造各种佛像、菩萨像及各种神像。这样,由礼拜塔转向礼拜神像,自然安置佛的寺、殿也就顺理而兴。西方的教堂是专用的,很难挪作他用,具有区别于民居民宅的鲜明建筑特征,而佛教一传入中国,走的就是改造官署、民宅为寺的路。故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具有与中华民族古建筑相似的特点:

①多为木结构建筑。

②斗拱是木架构的关键,大屋顶、飞檐与其他木结构古建筑相同。

③中心定位,均衡设计,以中轴线为主,成四合院布局,向纵深扩展。以正殿为中心,前后二殿烘托,左右有配殿,多数是一正两厢,钟、鼓楼列于两侧。

④注意自然美和寺院周边环境,多见园林景观。

⑤重色彩和装饰,屋顶流丹溢彩、花墙、非雕即画,藻井彩绘,与诸菩萨相得益彰。

(3)佛塔

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类型,我国古代译作浮图或佛图、浮屠,是用来供藏佛骨的,带有僧人坟墓的性质。它的形式是在台基之上置一圆形覆钵,上立刹杆。因内有佛的舍利子,成为佛教徒礼拜的对象。以局部代全体,佛塔也称“刹”,后将佛寺亦称为“刹”。塔也随佛教一起传入了我国。塔传入我国后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用途增多。专藏舍利子的塔叫舍利塔,藏经卷、经书之用的塔称为藏经塔,建在城市的东南方位或水口处,以使文风鼎盛、财源广进等与风水相关的有文风塔、文星塔、文峰塔、奎星塔等。还有演变成完全与佛教无关作为风景点缀或实用性质的塔,如北大未名湖畔的博雅塔,为水塔,杭州六和塔属导航塔。其次是塔的形制增多了。形状有圆、方、六角、八角、十二角塔,材质有木、砖、石、金属造塔,在中国,几乎找不到完全一样的塔(双塔、三塔、列塔除外)。

汉化佛教的塔:主要包括地富、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地宫是中国式佛塔特有的结构,是用砖石砌成的不同形状的地穴,大都建在地面以下,也有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塔内的。地宫主要是用来埋藏佛舍利,还常埋有佛经、珍宝及其他器物。法门寺的地宫内就有舍利子和许多十分精美的唐代金银、丝织物等珍品。塔身包括塔基和塔身两部分。塔基是整个塔的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塔身是塔的主体,内部分实心和空心两种。中空的一般能登临远眺。塔的层数也颇有讲究,但各佛经说法不一,中也有矛盾之处,一般是最多的13层。塔刹就是塔的顶子,有尖、圆之分,有用石砌的,也有用金属制作的,形式多样。“刹”的意思是土田,代表一尊佛所掌管的一片国土,也称为佛国。佛寺称“刹”就是由这个含义而来。塔刹也是由刹杆直贯串联的刹座、刹身(刹杆)和刹顶三部分组成的。

塔院是僧人的公墓,其中的塔都是墓塔。人塔的一般为高级僧尼,功德高低和影响大小不同决定塔的高低大小,墓塔数量众多称为塔林,如北京的潭柘寺、山东的灵岩寺和河南的少林寺皆有塔林。

(4)佛教建筑的艺术风格

佛教建筑多建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内,一则是按其教义,应远避尘嚣,力求清静利于修身养性;二则可借自然名胜来增强宗教色彩。故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

佛教寺院一般像宫殿、官署民居一样平面布局为院落式。汉化佛教明清以后寺院皆突出此特征。佛寺的外门一般都建成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也有的在中间门栈中立二柱,使中间显得宽大,总称“三门”或“三解脱门”。而中国的佛寺多建于山林之中,故又称“山门”。三门中的空门又叫不二法门。所谓不二,是指超脱于现实世界矛盾之外的佛说之门,即不问世事,专心潜修。还有一种讲法是“不二”指万事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一旦解体、事物就不复存在,一切都是虚无、都是空。这一“绝对真理”是唯一不二的。进得山门(三门)后,佛教建筑便用一进一进的院落构成布局严谨的群体,而且多借助自然之势,力求每进院落渐次增高,在主殿前常有数十级乃至百余级台阶,这样便可利用地势的差异,来突出佛的崇高。佛殿建筑内部也不求其宽敞,而求其高,为此,佛教建筑内部的立柱便并非完全出于建筑功能的需要,而基于建筑艺术考虑,为了增强建筑物高耸的感觉,产生强烈的超脱尘寰的效果。这种建筑格局辅以轻烟缭绕的香火产生的神秘莫测的气氛和诸佛菩萨十指的“印相”给人的指引和暗示,使人们不由感到自己从肉体到精神都很渺小。人心便不自主地皈依高大的佛了。这正是佛教建筑风格真正的内涵。

(5)石窟(刻)艺术的欣赏与讲解举例

一位导游员对敦煌莫高窟的讲解是这样开始的:各位游客,当我们登上北京八达岭的万里长城时,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当我们来到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坑时,看到那庞大的和真人真马差不多大的数千武士兵马俑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是有气魄的;我们在敦煌莫高窟参观,用一位西方艺术家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明白什么是美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先生辗转万里,去往巴黎,准备向绘画大师毕加索学画。毕加索对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东方人到西方来学画。照我看,东方有极丰富的艺术宝藏,将来绘画的出路是在东方,在中国。”张大千先生听从了毕加索的劝告,返回祖国,前往敦煌莫高窟,潜心揣摩,历时三年,终于成就为一代中国画大师……短短几句话,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了游人列莫高窟的仰慕和兴致。

一位洛阳龙门石窟的导游员在讲解龙门石窟时就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简单概括了石窟总体特征后,花大力气找出重点,讲好重点。他告诉游人中国美学大师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中称龙门石窟高17米的卢舍那佛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的最高代表”。为什么大佛会获此盛誉呢?他说一位西方雕塑家说:“康德曾指出,线的艺术要远高于色彩和块面的艺术。”中国学美术的学生是幸运的。比如,西方美院的学生搞素描,为米洛的阿弗洛底特(即“断臂维纳斯”)写生,必须自己先去提炼线条,然后才能描绘出她的姿态。而中国学生则不必,这些诸佛菩萨的线条早经那些无名的大师们十分精粹地提炼出来了。他们只需要照样描画,只需要准确就可以了。省却了多少摸索和练习,留下了更多的潜心思考线条为什么那么走向的时间。比如这尊卢舍那佛,不多的几根线条,就把佛的那种庄严、睿智、亲切、慈祥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敦煌、云冈、麦积山、到龙门石窟最终完成了它的外来艺术中国化进程。像奉先寺的这尊卢舍那佛,已经不再是云冈佛像那样的瘦骨清相,而是慈祥和蔼的健康丰满形象;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主宰世界的神灵,而是可以亲近可以请求的救世主宰。它既不同于高于人间的魏刻,又不同于不离人间的宋雕,而是不离人间又高于人间,高于人间又接近人间的新的典型。我们在云冈、麦积山感受到的是一种浑厚庄严、宏大深沉的崇高感,佛像让人敬畏和紧张,当然还有崇奉。但在这尊卢舍那佛的跟前,我们感觉到的却是亲切、优美、慈祥,产生一种想要亲近的欲望,这种由天上到人间,从出世到人世,从虚空到实在的转变,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曲折反映,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佛的形象还原为人的形象,彼岸世界还原为现实世界,这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必然。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已经远去了,那些扭腰、送胯、耸臀、胸部高挺等等都完全排除。结构、线条、装饰以至眼神、笑容都彻底地中国化了。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漫长的接纳、改造、融合、消化的过程,到龙门奉先寺的这尊卢舍那佛终于最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这里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哪怕只是为了亲眼看一看这尊佛,来走一趟也是值得的……这种用全力把石窟的重点龛窟讲好的做法无疑是讲解石窟艺术景点的关键。

2.道教宫观建筑艺术的讲解要领

讲解的总原则和要求与佛教建筑艺术相近。只需突出道教的有关基本知识和道教建筑自身的特色即可。

首先向游人讲明,道教的建筑称为宫或观,与佛教寺院所供奉神像相比较,其殿堂设置与布局没有那样固定和严格。但它们整体建筑大致相仿,区别在于宫观门前多建有华表,此外宫观院内还建有突出清修成仙意味的园林。需要讲解的宫观建筑风格的共性常识应包括宫观名称由来和建筑布局特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受汉民族古代文化意识的影响深刻,反映在宫观建筑上,比佛教寺院更具有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其建筑的称谓是经演变逐步形成的。道教创立之初的活动场所谓“治”,如汉末的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建立了二十四“治”。它又称“庐”或“靖”,也称静室,先为信徒省过之场所,后变成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为“仙馆”。北周武帝时改为“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宫,原为封建社会帝王的居住场所。到了唐朝,皇室与道教信奉的始祖老子(李耳)同姓,唐朝皇帝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宗,所以祭祀自己祖先老子的道教建筑便堂而皇之以皇室建筑名称“宫”来命名了。

宫观的平面布局吸收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根据八卦乾南坤北,天南地北之方位,以阴阳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讲究对称。两侧日东月西,取坎离对称之意。其选址重视风水,以便于“聚气迎神”。结构也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多楼阁,并常用戏台“酬神演戏”,戏台往往与山门结合,上为戏台,下为山门。

宫观建筑群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神殿是宫观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一般由山门殿、灵宫殿、上清殿、玉皇殿、三官殿等几部分组成,并依次排列在南北间的中轴线上。山门殿一般供奉青龙、白虎二神,灵官殿供奉王灵宫,三清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殿供天、地、水三官。宫观前面大多建有影壁,用来表示藏风聚气或避邪之意。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供奉次要的道教尊神。同时这些配殿还设置有客堂、斋堂、厨房、仓房等生活用房。

步骤二:运用宗教建筑讲解技巧对某一宗教建筑进行讲解技能的训练。

[示例]

张掖大佛寺导游讲解词

各位游客:木塔参观完了。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大佛寺。我先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大佛寺的历史。

大佛寺历史: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距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明初以来,大佛寺多次遭到兵燹、地震等天灾人祸。明代永乐、宣德、正统、成化、万历和清代雍正、乾隆等年间,屡次修葺或扩建。明朝时,这里是省一级佛教管理机构——僧纲司的所在地,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分别在重修之后给寺院赐名,永乐赐匾,宣德御制碑文,到了晚清,佛教文化走向衰落,大佛寺也渐渐僧人稀少,萧条败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破坏等原因,大佛寺愈加破败。虽然1963年甘肃省把它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遭“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大佛寺已是满目疮痍。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出资对大佛寺进行大规模整修,才形成以大佛殿为主体,山门、藏经等殿为辅的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大佛寺古建筑群,设计精致,构思巧妙,布局严谨,造型奇特。

大佛寺离这里很近,徒步只要5分钟时间,咱们不妨徒步前去一览它的风采。这就是大佛寺的山门,如今门上的“大佛寺”匾额,是1986年大佛寺维修复原之后请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的这副楹联,是1994年彭尔笃先生所撰: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睡佛是指大卧佛,他躺在大殿里,我们马上就能见到。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世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这些传闻,不见经传,至今是谜。

大佛殿建筑:迎面矗立着一道四柱三门的牌坊,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壮观,正中题有“宝觉禅寺”四个字,字迹飘逸遒劲,字下绘有《云海双龙图》。透过牌坊咱们看见的那幢气宇轩昂的建筑,就是大佛殿,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屋顶铺青筒瓦,屋脊上蹲坐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鹤等象征威猛吉祥的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大殿飞檐的四角,都悬挂着风铃,每当清风徐动,铃声清脆悠远,不由让人生出许多遐想。大佛殿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完整的西夏建筑,虽说经过后世多次整修,风采略逊当初,但依旧结构雄伟;就风格而言,你不觉得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有些相似吗?

大殿上方,过去有许多匾额题词,琳琅满目,可惜岁月侵蚀,大多已不知下落,只有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1759年题写的“无上正觉”四字还保留完好。这块匾额是佛教徒敬献的,长3.6米,宽2米,边缘刻有三层图案:外层刻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桃柑佛手、博古图案;中间一层四面雕龙凤,中部上雕金翅鸟,下雕宝珠;最里层全是卷云图案。黄底红字书写的四个大字,苍劲挺拔,端庄秀丽,骨力坚凝,神韵隽永。

大卧佛:这尊巨大的塑像,就是著名的大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塑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是何等的庞大了。在卧佛排行榜中,它数世界第六,中国第二;要论室内泥塑卧佛,在国内它可是名列第一。大佛头北脚南,面西背东,侧身而卧;金描彩绘,面部贴金;体态丰满端庄,雍容圆润,比例匀称,线条粗犷流畅。这尊佛像经过多次修整,今天稍稍显得有些臃肿,但依然保留着原塑的神采。大佛右手掌托着头、枕在莲花之上,左手平放在大腿一侧。卧佛的构造,是所谓的“木胎泥塑”,外部用草泥贴塑,内部用梁架形式构筑了很大的空间,上下分为五层,中间用木板隔开。头部是个密室,用以搁置物品;腹部是个大储藏室,适逢战乱灾荒年代,就成了储藏粮食和珍宝的秘密仓库。1966年,北京房山技校红卫兵对卧佛开胸剖腹,倾出所有腹内藏物,出土有佛经、铜镜、铜记事牌等许多珍贵文物,大量的泥金彩绘、银粉书写的藏文佛经被一烧而尽,许多文物至今不明去向。在卧佛的背后,贴身站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他们一字排开,含悲肃立,哀悼佛祖涅槃,神情各不相同,展现了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与卧佛庄严自若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佛涅槃时身边只有八大弟子,塑十大弟子立于佛后,惟张掖大佛寺仅有。大佛的两侧,各有一个身穿俗家服饰的塑像,一男一女,垂手侍立。男的梵语叫优婆塞,女的梵语叫优婆夷,就是男女居士,也就是接受五戒而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把居士塑进佛殿,也是绝无仅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夏时期张掖佛教之兴盛。佛坛的南北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浓妆重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大佛的背面塑有三尊菩萨,依次为手拿净瓶的观音菩萨、骑着地吼的地藏菩萨和手拿经卷的文殊菩萨。在地藏菩萨的身后是壁画《西游记》,在这幅壁画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癞皮猴,而猪八戒因在张掖高老庄招了亲,变得朴实勤快了。图中的流沙河,经考证应该是张掖的黑河,孙悟空芭蕉扇扇灭的火焰山应该是张掖附近的胭脂山。这墙上的《西游记》图比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早两百多年,所反映的故事情节跟吴承恩笔下的有众多不同,而且吴承恩肯定没有看过这个早期版本,否则也会为猪八戒塑造一个更好的形象。至于其他的一些壁画,则是一些供养人的图像,不过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在这些供养人的画像下有一些小洞,这是当年马步芳部队在此停驻时挂枪留下的。东西两壁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四壁上下,还绘有许多奇异的壁画,有佛像、菩萨、天王、天女、诸天神将等等,色彩艳丽,气象万千,杂而不乱。人说张掖大佛寺独具一格,仅从卧佛这组塑像和殿内的这些壁画,就能略见一斑。

好,请大家随我到殿外。

各位游客,大佛殿还有一样艺术珍品值得一看、就是这殿前南北两侧墙壁上镶嵌着的砖雕。这两方作品各由50块水磨青砖拼对而成,每幅4.6平方米。曾经镀金、是现存不多见的砖雕艺术精品。大佛殿就参观到这里,下面我们去看藏经殿。

游客朋友,这里是藏经殿,陈展着大佛寺历代所藏的佛经、经版、经匣、经柜等物。大佛寺所藏文物极其丰富,明代修缮大佛寺时,就曾从地下清理出四尊佛像和八尊菩萨像,还有用玛瑙盒盛储的镇塔舍利和七宝等物。明代永乐年间大佛寺重建之后,入藏了珍贵的官版佛曲和少许姑苏坊刻本佛经。这里保存的佛经数量之大、名目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全国罕见,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艺术、医药等诸多领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这个大殿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好,请大家随我去看土塔。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到了大佛寺的最深处,这里有一座塔,是明代建筑,原名“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这是一座喇嘛塔,造型别致,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相似之处。相传土塔里埋着高僧的骨灰和头发,有一种古老而神秘之感。

好了,各位游客,大佛寺曾经辉煌过,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的杰作;大佛寺今天依旧辉煌,因为它藏护了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不断前来参观凭吊。

大佛寺的讲解到此结束,但愿这室内最大的卧佛能永远留在您的记忆里!

子任务二 园林讲解

步骤一:园林讲解要领;

1.要讲到园林中蕴含的哲理和构园法则。

中国造园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在造园时要顺应和理解自然,在造园中深化自然美而非人力胜自然,体现出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与自然共和谐的“无为”境界。中国造园历来讲究“构园”,构即构思,构思出让人玩味不已、流连忘返的既可游又可居之园。因为无论百姓还是名士皆公认山水共存的环境是美之极,百姓说:“有山无水单调,有水无山枯燥,有山有水美妙”。名人雅士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故中国造园非常讲究叠山理水,山水的相得益彰。同时极其重视处理动、静、虚、实、曲、直、显、隐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复杂的、层见叠出的游览空间。正如一个讲解员所讲:中国园林讲究的以少胜多,以实带虚,经得起想象。由局部想象出全体,由具体形象感受到园艺家的志趣和追求,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小庭院、一片大天地,隽永耐看,含蓄动人。在中国园林中,都设置厅堂、亭榭、游廊。说是室外吧,分明有门、有窗、有顶;说是室内吧,却又满目苍翠,山水入怀。曲折的云墙是围还是引?是引,何以阻断了人的视线;是围,却又引导我们寻路探出,渐入佳境。粉墙上的花窗是挡还是透?说是透,为何又要用墙挡;说是挡,为何又要用窗泄。几块太湖石组合堆叠的是盆景还是丘壑?是丘壑,为何那么玲珑剔透,无风无云;是盆景,却又可登可探,有山野之气。缓缓流出围墙的曲水,是尽头还是源头?说是尽头呢,为什么却又源源不绝,绵绵而去,藏入石缝,一会儿又出现于汀矶;说是源头吧,却又为什么悄然而逝,一去不返。若说有尽,却往往绝处逢生,别有洞天,步移景异;若说无尽,却又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围墙根上……凡此种种,都显示出中国园艺家们的高妙艺术,让我们处处感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含蓄美和愈品愈奇。

2.要具备诗、文、书画、雕刻、音乐、哲学等诸方面的知识。

讲解员先要自己知其所以然,然后让客人知其所以然。如颐和园的谐趣园中有知鱼桥,苏州沧浪亭有观鱼亭,都暗喻了《庄子·秋水篇》里的一个典故。苏州拙政园湖内广种荷花,主厅名远香堂,旁有荷风四面亭,是让世人明白园主“出淤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扬州个园以竹为主,园名形胜,又喻主人虚心节操。诸如此类,都需导游员用心积累资料和生活。

3.要十分注意语言简洁、生动和诗意美。

讲解员要能够把园林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结合起来。“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是陈毅对园林特殊造型艺术的概括。在如此诗隋画意的情境之中,讲解语言如果拖沓冗长、平淡无味,倒不如“此时无声胜有声”。

4.要体现共性特征,突出个性色彩。

以个性喻共性,让游人由一个园林而领会中国园林具体的神韵,景点讲解员的讲述应让游人如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位导游员讲解重庆鹅岭公园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说:“望”是游园的重点,游、行、居都与望相连。因此,高处要设亭台,以便观景眺望;低处要造池、留矶,以便临流照影;近处要置回廊,以见其幽深;园中要设窗,以便能有画意。这个公园基本合于这个规律。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移,设计高妙,在屋后略置湖石,配以梅、竹等植物,从花窗望出去,花木扶疏、小枝横斜,一叶芭蕉,几竿修竹,半掩窗扉,若隐若现,极富诗情画意。正因为此,美国人才花上亿美元,在纽约再建一个,改称“明轩”。我们鹅岭公园自然与其相距太远,但从窗框望出去,一样有花草、树木、青山、流泉一样有画意、野趣,角度不同,景亦殊异,画境也就无限增多。廊引人随,步移景换,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人们通过一门一窗与外界发生联系,从而体会到时间、空间的无限。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讲的就是类似在中国园林中的感受……

步骤二:运用园林讲解技巧对某园林进行讲解技能的训练;

[示例]

颐和园导游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是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地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诏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可是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因为财力不足,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在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我们即将所看到的颐和园共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四分之一,水面达到了四分之三。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个部分。来到了东宫门,我们本次的游览也就正式开始了。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yan)秀”的牌楼。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而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像,是龙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渲染气氛的。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我们面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其实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规定凡是当朝的大殿就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到了颐和园的时候,便将这里改为仁寿殿,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是基本一致的。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它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在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传说中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而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还有王宫大臣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这个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虽然历经二百多年可是还是色彩依旧。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取自左转“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的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在寿台地板上还有一口深井,四眼干土井。各层地板都可以开合。在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以是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寿台下面的井还可以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使演员声音更加洪亮,水井还可以用于表演龙口喷水等景观。除此之外,还设有扮戏楼,共演员化妆用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帝后和王宫大臣们看戏的地方。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经被开辟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在我国古代,有首诗曾经写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现在来到的仁寿殿后的假山中,便能体会其中的含义。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开始,这里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地前进,豁然开朗,在我们前面又出现了一碧千顷的昆明湖。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而当时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是原来的小土丘增高和扩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的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在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柳,上边有一个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澜堂,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这里就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既然说到了这里,就有必要提及一下戊戌变法。爱新觉罗·载湉(tian)就是清朝的第九个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死了以后,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掌权,所以就让、四岁的载湉当皇帝,而她则再度垂帘听政。到了光绪19岁亲政以后,宫廷内保守派和维新派在政治上起了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变法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位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杀,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为了控制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命仁在玉澜堂周围修筑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把守,此时的玉澜堂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过到了现在,原来的砖墙已经基本拆除了,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有关变法的遗迹供游人参观。在玉澜堂殿内有乾隆时候制作的地平床,宝座,屏风,香几等等,东暖阁是光绪的早餐室,西暖阁就是寝室,殿外东侧是书房,西侧是洗手间,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殿内的御案是紫檀木框架,以沉香木为中心,做工十分精美。围屏是用两层玻璃合成的,上边既有中国山水画,也有西洋的风景画,颜料是用天然宝石研磨而成的,至今色彩依然艳丽。前层玻璃的背面画有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有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立体感极强。而殿中“复殿留景”的匾额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的意思。

在玉澜堂的后边就是宜芸馆,宜芸是适于藏书的地方。正殿就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西配殿曾经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的住所。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命令隆裕皇后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让珍妃住到第二所,这以后,光绪皇帝想见到自己的内人都很困难了。出了宜芸馆,我们就来到了乐寿堂。乐寿是出自《论语》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通过了水木自亲,也就是乐寿堂的正门,我们也就进入了庭院。可以看到在庭院中陈设乐很多的东西。铜鹿、铜鹤、铜花瓶,分别借鹿、鹤、瓶的谐音,取意“六合太平”,意思是天下太平。园内还种植有玉兰、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贵”。中间的这块太湖石,因为形状像灵芝,所以叫做“青芝岫”。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做败家石,这是因为在明朝有个人非常喜欢石头的人叫米万钟,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要将它放入海淀的勺园当中,可是在因为种种不利因素,推托说耗尽财力,将它丢在了路边,后来,乾隆皇帝在从清西陵返回京城的途中看到了这块石头,所以将它运到乐寿堂。在乐寿堂殿内有以玻璃镜子为中心的紫檀木屏风,上边还镶嵌有贝雕饰物。镏金九桃大熏炉是用来焚烧檀香的,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作用。桌子上的两个青花大瓷盘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用来盛放水果供慈禧观赏和闻香气。在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都是粤绣精品。殿顶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是1903年从德国进口的,它是我国早期的电灯之一,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在慈禧太后吃点心和品茶的时候,还可以观赏鱼桌,它是以金星紫檀木坐框架,镶有玻璃台面,桌子里边还镶嵌着用珍贵材料镂空雕琢的山水人物和亭台楼阁,密封性良好,可以养金鱼。殿内“慈晖懿祉”的匾额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乐寿堂的西跨院叫扬仁风,庭院内的建筑极具江南园林特色。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有扇面形状的“扇面殿”,殿前地面使用汉白玉砌成的扇骨、山轴,整座殿堂好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从这里出来,我们就走上了连接万寿山与昆明湖的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由于长廊的地基是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建有四个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设计十分的巧妙。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有画廊之称。这是因为在廊中共有苏式彩绘1.4万多幅,而且很少重复。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人物画多采用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的上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在1900年的时候,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走出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以排云点为中心的祝寿庆典区,这里是万寿山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从临湖码头到山顶的智慧海,分布有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等主要建筑。排云殿建在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的遗址上,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排云出自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

在殿内,除了宝座,屏风等常规陈设以外,还有一些渲染气氛的特殊陈设,比如用台湾乌木雕刻的屏风,沉香木雕刻的寿字,圆镜插屏,金漆梅花树船和桦木根雕群仙祝寿。在祝寿的时候,二品以上的官员跪拜在排云门内,而三品以下者则在门外,光绪皇帝在二宫门正中跪拜,慈禧则坐在正殿内的九龙宝座上接受拜贺,可见慈禧太后当时地位之高。(“蕃厘经纬”的匾额意思是幸福无边)佛香阁、众香界和智慧海是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的一部分。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绪十七年的时候重建,耗费了银两78万多两,是颐和园当中花费最多的工程。它是全园建筑的中心,以8根铁梨木为支柱,支撑着41米高的三层,八面,四重檐的阁楼,艺术水准非常高,原来在这里供奉有5米多高的金身佛香。智慧海在外寿山的最高处,建于乾隆年间,名称来自《无量寿经》中“如来智慧海,身府无崖底。”意思是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这里是一座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无梁殿,原来供奉有无量寿佛,外壁上还嵌着1008尊小佛,虽然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殿堂没有被烧毁,但是这些佛像却遭到了破坏。

经过我的介绍,你们大约对颐和园的景点有了一些了解吧,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度过开心的一天。

子任务三 博物馆讲解

步骤一:博物馆讲解要领;

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人类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化的体现。据1996年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1800座,每年举办陈列展览7000多次,年观众数量达1.5亿人次以上。

讲好博物馆,讲解员一是要注意以下要领:

1.告诉游人怎样选择性地参观博物馆

目前,博物馆的数量很多,各和个性化的主题博物馆如服装、报纸、珍宝、茶、纸巾、鞋、啤酒等博物馆也相继开办起来,尤其像北京、上海、西安、天津等地,集中分布有各类博物馆。一般的游人参观全部的博物馆,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不现实,有选择性地参观一部分博物馆,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应该首先让客人懂得一些博物馆分类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博物馆需要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其是否具有代表性,如选择首都国立博物馆,便能看到一个国家现代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矗立在华盛顿的斯密松林博物馆建筑群,气势磅礴,布局协调而庄严,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富有强大、人民的勤劳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每到一地,选择最能代表和反映该地历史、风情的博物馆参观,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你能很快地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现状有一个总体的、直观的也是比较可信的印象。一般来讲,我国的省(市)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2.要用讲解让游入学会博物馆的语言、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和展品内容

许多游人对于自己到博物馆看什么并不清楚,他们的乐趣和享受完全取决于能否在展览中看到那些他们熟悉的、或是世界著名的东西,而对于博物馆反映出的整体内容和风格却视而不见,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在博物馆时浏览每一件展品而对每件展品都只是瞟上一眼。这种既非注视又非比较的参观,既耗费了时间,又搞得精疲力尽,参观后除了一些零散的碎片状记忆,便什么也没有了。讲解者在引导游人参观博物馆时一定要克服领着客人介绍每一个展品,讲述每一处陈列,走遍整座大楼而让客人分不清主次重点,更无全局概念的讲解方式。在参观前先介绍整个博物馆的概况和展馆布局,馆藏重点和特色,让游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体印象,以求在参观的过程中进行印证。二是让游人充分利用博物馆服务的各种条件,如幻灯、录像、视盘、触摸屏等主动参与,克服陈列版图有限和陈列静止不变的不足,增加参观效果。三是带领游人突破个人与展品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心灵上产生与文物的交流。比如在重点文物前让客人驻足观望良久,让客人从不同角度、侧面去观赏、品味展品,再配以生动、富于情致的讲解,使游人对展品产生陌生—感兴趣—喜爱—玩味不已、不愿离去的情愫。

3.注意掌握参观节奏和时间,避免参观疲劳

按心理学家的意见,单纯地参观一座博物馆,即使是大型博物馆,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为宜。参观过程中也要每半小时有一次小憩。心理学家还提醒讲解员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够记忆15%,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视听结合,则能记忆65%。所以,讲解过程中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大家观看,去反复印证所讲述的展品特点。另外,避免疲劳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选择的参观角度。博物馆的陈列一般都采取人工光照和自然光照两种方法,展品外往往罩有玻璃展柜,这样窗外的自然光线和室内的其他光源往往在展柜上发生反射,所以领游人参观讲解时,一定要将游人置于反射较小又能看清展柜中文物的角度停下来讲解。

4.要让博物馆这部最直观、生动的立体百科书的功能释放出来,让参观者获得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讲解员要把陈列品的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的作用、价值和艺术特征讲解出来。比如社会历史类陈列的陶器、瓷器和青铜器等就需要景点导游员讲解它的以上诸方面的内容。

(1)陶器的讲解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是先民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所形成。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陶器在新石器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大量遗存,构成当时的人类文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是红陶。陶器具有原始性,器物主要以碗、罐、壶、钵、鼎、三足器为主,均为泥制红陶和英沙红褐陶。质地疏松,烧成温度为900℃左右,装饰有印纹、划纹和篦点纹等简单的纹样。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青海大通的“马家窑”文化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其代表是彩陶。彩陶上的代表纹饰是鱼纹、蛙纹和兽纹等动物纹饰。较多的以夸张手法表现枝叶、花朵、稻谷的植物纹饰。人物纹饰极为少见,最著名的是青海大通县出土的一件极为精美的舞蹈纹彩陶钵。此钵口径29厘米,高14厘米,口沿的内壁上画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手携着手,动作整齐,姿态优美。

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的代表是黑陶和灰陶,还有烧成温度较高,击之可以发出类似瓷器的金石声的白陶器。它的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在河南、陕西、河北、江苏、辽东半岛等地陆续有所发现。其代表作品是将陶土淘洗,采用陶轮制坯,胎薄而均匀,晾干后入窑以1000℃左右的高温来烧,在烧窑的后期加入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的浓烟,烟中的碳粒黏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器物便呈黑色。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在陶器的大家族中随着工艺的显著提高,出现了兵马俑、唐三彩、玻璃陶、低温铅釉的釉陶和紫砂陶等陶器艺术的新境界。

(2)瓷器的讲解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与陶器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黏土,瓷器的胎料一般是瓷土,也称高岭土,也有用石英或长石和莫来石经粉碎成末为胎料的;第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需要1200℃~1300℃才能烧成;第三,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第四,陶器由于胎质粗松,断面吸水率高,瓷器则经过高温焙烧,胎体坚固致密,故而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敲之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可以与四大发明相媲美的一项伟大发明,她的发明普遍被认为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当时出现的原始青瓷是其代表,代表文物是1965年河南郑州市铭功路西侧一座商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釉大口尊。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瓷器的使用普及于隋,盛行于唐,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浙江上虞、余姚、慈溪等地)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河北省内丘县)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之。在造型上有浑圆饱满、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又不乏变化,以其造型艺术的雍容大度和线条艺术的曲直有致、流利酣畅、柔和一体来表现时代风格。

宋代是我国制瓷工艺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品种繁多,除青、白瓷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更产生了官、钧、汝、哥、定五大名窑。耀州、磁州、景德镇、龙泉等名窑也因产品风格独特而引领风骚。宋代瓷工艺的最大贡献在于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汝窑汁水晶莹如堆脂的质感;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官窑、哥窑制品满布断纹,那是刻意制造的缺陷美、瑕疵美;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等,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瓷。

明清时期的瓷器是我国瓷器艺术的一个总结。从明代开始“天下窑器所聚”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这一时期,景德镇的清花、白瓷、彩瓷及单色釉瓷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进入黄金时代,以各种彩色加彩绘的综合装饰烧成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和斗彩多个品种形成了精细而俗艳的时代特征。

总之,中国的瓷器,不仅是可供实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等工艺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价值,可谓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

(3)青铜器的讲解

我国古代青铜器滥觞于夏代,繁荣于商、周,衰落于秦汉。它与历史、冶金、文学以及造型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尤其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更为驰名。

中国青铜器有五大特点:第一,数量大。至今从汉代出土的青铜器仅仅有铭文的就在一万件以上。而有铭文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中是极少数的,可见,我国青铜器的数量之多。第二,造型丰富。种类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就酒器中就有爵、角、尊、壶、卣、勺、禁等20多个器种。第三,精品多。青铜器中有很多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复、富丽堂皇的精品。如以巨大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逼真生动、遍体花纹、铸造精湛的“虎食人卤”。第四,铸刻文字。青铜器上铸文称为钟鼎文或金文,世界各地除印度河流域地区发现有少量刻有铭文的器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铜器绝大部分没有铸刻铭文,因而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便成为一个显著特点。青铜器铭文从商代中期开始,起初字数较少,商代开始增多,到了西周便有了大发展。如毛公鼎铭长达497字,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这些铭文真实性、可靠性强、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可以补充和印证古史。第五,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独特。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大多使用合范法,一范只做一件,大件铜器需要几范才能铸成,故中国青铜器大多面目不重复,独一无二,较西方采用的失蜡法(失蜡法的范可以用几次,产生一批形状花纹完全一样的青铜制品)铸造的青铜器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步骤二:现场客观讲解,据题发挥。

[示例]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如大家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地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地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

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许多新颖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战争的大致轮廓和想象出他们使用兵器的类型呢?

最后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千克,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全部复制出来,面对这些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为了满足各种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您徜徉于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实训项目

以麦积山石窟的导游讲解为例,请学生进行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进行分析评判,老师再做最后评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