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工培训课程的不足

农民工培训课程的不足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调研发现,在农民工培训的实践中,存在着培训课程设置过于刚性,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培训机构应当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普遍存在着难以与企业用人要求和标准有效对接的问题。导致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实现农民工培训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否就等同于让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培训任

从实地访谈、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的农民工培训课程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农民工培训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统一,缺乏弹性

有研究指出,要开展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教育培训,要经常开展市场调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以农民工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学历补偿教育,逐渐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拓展其生活空间。二要以农民工的现有技术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个人职业倾向,提高农民工个体参与培训的兴趣及实际就业能力,扩大农民工就业择业范围。三要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闲暇时间少等特点,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条件,通过灵活多样、形态各异的教学培训形式,就近开展便捷式培训活动。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农民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术为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实践性强,直观并且浅显易懂,尽力实现即学即用、活学活用。但调研发现,在农民工培训的实践中,存在着培训课程设置过于刚性,适应性不强等问题。

调研中发现目前创业培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而这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创业意义重大。培训机构应当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调研中,很多农民工培训教师反映:“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去适应他们变动比较大的情况。农民工本身的差别性、流动性比较强,我们从组织到教学怎样去适应这个问题?”例如,在计算机操作培训中,受训农民工的差异非常悬殊,有的需要从头学习打字,“也有的学生把工厂工作的表格或是在单位无法处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这些学生的针对性比较强一些”。基础几乎完全不同的学员,所学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却又几乎完全相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培训的实际效果。现实中,培训教师只能“按照教科书和自己授课过程中的感受来制定目标,我觉得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我的目标是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基本知识,能够胜任他们今后的工作。因为现在计算机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就像以前的写字、计算是使用笔,而现在要使用电脑。需要用电脑做临时票据,数据处理等问题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离开了电脑很多工作就无法完成了。”以此来选择内容,是一种无奈之举,又会导致培训考核效果的降低。

(二)有些培训课程内容比较滞后、陈旧,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用人新要求

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普遍存在着难以与企业用人要求和标准有效对接的问题。培训采取“填鸭式”教学,普教化倾向严重,专业教师缺乏,“专职教师不专,兼职教师难兼”,有的教师业务水平偏低;教材建设滞后,缺乏系统的结合农民工实际的培训教材。结果,农民工参加了培训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技能。很多培训机构由于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培训的目标、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培训明显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农民工学员对培训的目的就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证书,“这个培训好像是为培训而培训的”“有个证就有了个敲门砖”。

培训课程的内容也显得比较落伍。例如,在对计算机操作的受训民工进行访谈时,就有学员反映“计算机的技术更新比较快,而我们使用的农民工培训教材仍然使用Windows 2000,这显而易见就是淘汰了的东西”。而作为培训教师,也只能表示:“现在就选择了这样的系统,我们就需要使用这种教材和系统来上课。但是可以跟学生说计算机使用前后还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我们现在上课用的是Windows 2000,他们回去后使用的Windows XP,使用起来大同小异。”

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不断改革农民工培训课程体系和内容,强调民工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单项选择、被动学习”的做法。目前,部分培训机构不按照生产实际和产业需求组织培训内容,启动性的内容和技术较多,发展性的内容和技术较少,内容空泛,理论原理居多,以课堂教学和传统讲座式培训为主。有的地方农民工培训尚未改变普教化倾向,只注重学时、模式、书面考试、颁发证书、评比检查等环节,却忽略了学习、掌握和验证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环节。培训没有结合当前最新的科研技术,实用性和应用性不强,无法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因此,培训机构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之前,应先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根据他们的培训需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农民工自身劳动生产和生活需求来确定民工培训的内容。而目前我国对培训主体缺少调查研究,只是根据上级分解的培训任务开班授课,培训的内容与农民工生产实际要求相脱离的现象。导致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农民工培训,应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向贴近、适合和方便农民工的方向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

(三)农民工培训课程资源缺乏整合,未能体现系统优势

农民工培训的课程资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培训项目、课程目录、教材、考核标准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授权的培训机构确定的培训课程以及培训师资等相关资源;用人单位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的课程项目和培训师等相关资源;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及开设的农民工培训课程;社会培训机构拥有的培训师以及基于市场需求设置的培训项目和课程等。由于上述课程资源的拥有者不是在同一个系统中,就导致了培训中各自为战、课程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的局面。

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着一个极大的误区:最有条件开展培训和最有资格评估培训效果的用工方——企业很少参与。企业对开展培训积极性不高,也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义务;农民工获得由企业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较少;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态度冷漠。很多企业认为农民工只要能够从事简单的操作,不会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就可以了。正是出于这种短视的心理,一方面,企业由于没能培养出人才,再加上人员流动频繁,深受“技工荒”困扰;另一方面,农民工则陷入不断寻找工作、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恶性循环之中。很多企业寄望于从社会上招用有职业技能的农民工,特别是指望在政府完成培训后直接使用农民工。但由于政府部门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传递过程烦琐,经常性的信息失真,政府部门培训出来的往往不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造成了社会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那么,实现农民工培训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否就等同于让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呢?调研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就表示,早期开展农民工培训时,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就业指导和明确的就业方向,时间短,根本没有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把对农民工的培训任务完全交给用工企业,实践证明也有问题。实际上,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大部分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因为企业担心培训后的农民工会流动,或被其他企业挖走,所以许多企业即便也成立了工人夜校,但这种夜校更像是俱乐部,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形势、政策、纪律等方面,其主要是从稳定队伍、加强管理出发,避免农民工工余时随便出去惹事,这样的培训起不到真正的职业技术培训效果。

近些年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是整合各家的优质资源,突出整体优势,坚持集中授课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紧紧围绕“方便、有效”的原则,根据农民工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培训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制作教学光盘,提高民工参加培训的便利性,降低农民工参训成本。社会培训机构贴近市场,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分别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由政府主导,开展社会公德、城市文明、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的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印发资料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为主,通过培训机构、行业协会、规模企业开展培训,推广“校企联训”等培训模式。

(四)农民工培训课程偏重技能,忽略对农民工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对农民工培训课程的实施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农民工培训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所以只强调技能和技术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教学。在由企业自行安排的培训中,只注重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等基本培训,缺乏系统的正规培训。同时,企业内理论教育人才缺乏,有企业在技能培训上条件优良,但如果让其开展理论教学,则不一定能胜任。而一民办培训机构由于师资力量弱,培训技能单一,就更不适应帮助农民工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

事实上,很多农民工是初中或职业高中毕业,基本上没有理论知识的基础。而理论基础知识的欠缺,对于掌握技能而言无疑是一种制约。对此,有位教电子技术课的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讲到某个方还得补充补充知识、说说来由,培训实践课时如果是20次,我要花一半的时间讲超出实践以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他们能够用到的知识和延伸的内容。” “像我们这个教学过程,2/3的时间放在理论上,1/3放在实践上,因为以后他不一定继续从事这个工作,但是他有了知识以后就会有选择性,我把知识给他们全部罗列出来,只是给他们引了一个头,告诉他们做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但是我也不会讲得很详细,一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二是你讲了他也不一定能够接受,这需要积累,不是我今天讲了,他们明天就能会了。”但是,从农民工培训课程实施的具体现状来看,能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的培训教师,还是属于少数。

相对于农民工理论知识的薄弱而言,对他们自身综合素的完善更是被忽视。教育和因教育获得的技能、素质,无疑是现代社会主导底层群众向上流动最重要的机制。大批“90后”农民工进入城市,技能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也关系着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实现阶层流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郭金兴博士说,帮助“90后”农民工全面“提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显示,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2%,而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外出农民工的统计显示,“90后”农民工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不足三成。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下,“90后”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如果不提升,将很难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对此,培训不能满足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坚持“能力本位”,让接受培训的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针对“90后”农民工的培训,要以 “量体裁衣”为原则进行分类、分层培训引导。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在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创新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参加培训人员的特殊性,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该放在核心地位,同时增加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心理辅导、思维转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等职业素质教育,使职业素质教育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帮助“90后”农民工尽快掌握所需技能,提高劳动素养和精神素养。

(五)农民工培训课程实施中教师倾向灌输,缺乏学员参与

在农民工培训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员参与、师生互动非常不足,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在访谈中,学员则反映较受他们欢迎的方式应该是“在教授理论后,马上进行实践”“老师讲完课后,自己进行实践,这样的话效果会好些”。可遗憾的是,在有的培训项目实施中,教师主要的时间就是讲考试的题目,很多学员评价认为“这样的培训学到的东西不多”。要避免农民工培训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满堂灌,一要多组织课内外互动交流,二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训课程。

更多地组织课内外互动交流,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让课堂10分钟内必有互动。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常规教学方法,也可以随时让学生登台分享,或阅读指定内容,或让持不同观点的人分组对抗进行辩论,再加上综合运用常规的提问、应答等形式并频繁切换,使课堂保持较为生动活泼的状态。很多农民工学员不善表达,教师就要通过精心设计营造学生踊跃参与的良好气氛。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欣赏的眼光、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自己成为课堂气氛的主导者。教师包容鼓励的态度显得尤其重要,要把“不错”“很好”“再想想”“很有创意”“很别致”当成习惯性用语,连续大量发问“是不是”“对不对”“同意的请说yes”“不同意的请举手”,以此引导学生大面积参与;要制定课堂规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要求学生用点头、微笑等形式给讲课老师回应,同学之间多看对方优点、多加以肯定;教师提问时多问开放性问题,强调没有标准答案,不愿回答或者不会回答的问题,只需说一个“过”就不再追究;不论学生做怎样的回答,都能从中找到积极的成分并加以肯定;禁用讽刺、挖苦、打击性语言,以免破坏课堂气氛。

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实训课程教学,应根据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出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确定在本课程中能力培养的具体项目,并分解到每堂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和目标锁定式培训教学。具体步骤为: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分解的具体内容,制定实训纲要和计划,落实实训需要的设备、器件和环境,为实施农民工培训教学改革奠定基础;转变观念,将“实验”改为“实训”,突出职业能力训练的主题;以综合职业能力细化后的具体能力为考核导向,推动培训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突出受训农民工的主体作用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引导探索性学习;培训教学方法实施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三位一体教学,教师在培训教学指导中,采取“简单、实用、有效”的任务驱动法和目标锁定法;培训考核采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方式,进行量化、独立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