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生态伦理指导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和谐生态伦理指导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丁香园联合《生命时报》对中国医生生存现状的调查,对《柳叶刀》中的文章进行了数据上的补充。和谐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整体、尊重生命、关注人情、主张和谐等理念相通,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推广影响中国人行为规范的儒家伦理思想,提炼出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华,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三、和谐生态伦理指导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医生在威胁下生存》,以医闹等问题为引线,陈述了医生职业发展的困境。该文认为许多中国患者相信医院和医生总是通过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来增加收费,并把卫生系统的腐败归咎于医生,谴责他们没有医德和技术;媒体制造医患关系的紧张气氛,最终医生和患者双方都受到了伤害;虽然大型医院都是政府开设的,但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医院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导致医院必须创收来应付支出,也将医生置于在医德和养家糊口两边拉扯的境地。这样的压力加上感觉被政府和社会低估劳动价值,使得许多医生离职下海。而丁香园联合《生命时报》对中国医生生存现状的调查,对《柳叶刀》中的文章进行了数据上的补充。报告显示医生受尊重程度没有以前高,70%的受访公众认为医生收入偏低,表示自己不愿意当医生和反对子女做医生的公众都超过60%;医生也认为自己很辛苦,80%的医生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7%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82%的医生对收入不满,98%的医生有心理压力,其中80%的压力来自医患关系,53%的医生(自己或者同事)每月都会经历被患者辱骂的状况。更不用说时常见诸媒体关于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报道。这些影响了正常的救治工作,阻碍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现行的医学发展模式出了问题。科技飞速进步催生了人们对医学发展期望值的急速膨胀,医者变得急功近利,患者变得得一望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是医务人员的美好心愿,也成为了医学事业的奋斗目标。大众夸大了人的能力,谁都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人际、代际、物际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归根到底,是医院文化的发展没有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一)对整合医学文化资源的意义

1.提炼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华

李约瑟在《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中写到,“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中医药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瑰宝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医药留下了无尽的物质文化宝藏。《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集的中医古籍达12124种,《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达365种,针灸疗法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古代医者以个体行医为主,集医疗、配药、护理于一身,这种职业活动基本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完成。同时,医生职业的技术性较强,自律(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觉性)在规范行业活动和行业风气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代医药商家多遵循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思想,以舒适的环境、崇高的医德、高尚的行为关心患者病情、表达美好祝愿。在古代医者看来,“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杏林春暖”是古代大医的生动写照。清末民初,同仁堂、乾宁斋、大生堂等药店在店前高悬名家书写的“×××国药店”或“×××国药号”,有的店铺悬挂高雅的山水画像,淡化商业色彩、体现道德情操、提升品牌形象。

中医在历史上创造过千年辉煌,被誉为“科学史上的奇迹”,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抨击,近百年来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屡遭坎坷,甚至几次面临着被取缔的命运。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和中医文化也必然丧失了话语权。要想振兴中医药和中医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整合提炼其中符合时代发展逻辑的精华,解决当下的医疗难题。和谐生态伦理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整体、尊重生命、关注人情、主张和谐等理念相通,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推广影响中国人行为规范的儒家伦理思想,提炼出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华,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2.吸收国外医学管理的先进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拥有完善的医疗体系、先进的医护技术,还特别注重营造温馨如家的就医环境,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法,培育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在美国,医护人员可根据学习安排和家庭情况选择白班或夜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许多护士已取得硕士或博士学历。美国的儿科医生和护士会穿着彩色的工作服,儿科病房也设有娱乐设备,以此减轻儿童的恐惧心理。某些医院儿科还配有一名专职人员评估小患者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开展心理护理。还有志愿者打扮成圣诞老人、小丑到病房做游戏、变魔术、讲故事等。新加坡卫生部实行促进国人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提供符合需求又能负担的优质保健服务等医疗政策。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强调员工福利,设有“答谢员工日”、“高级管理层服务日”,届时管理层会亲自体验员工的工作,如铺床、送饭、打扫卫生等。在德国,设计师们普遍认为,人文精神是医疗行为的内在表达,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在形式。因此,设计师多把人文精神通过雕塑、绘画、音乐表现出来。目前,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多是通过书本、报刊等媒体,或是交流访问、实地参观,我们对国外一流的医护理念大加赞赏,但基本上是就事论事,从现象到现象。细细归结不难发现,这些先进管理经验的内核都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和谐生态医学观追求的就是人物和谐相处、人际和谐相待,体现在日常医护行为中就是点滴关怀。以和谐生态医学观作为思维内核,才可以更好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得科学发展的真经。

(二)对改变医学发展模式的意义

杜治政教授认为,当代医学技术已经主体化了,技术的持续发展一般被等同于医学的本质发展,医学排除了心理、社会、环境、人文等诸因素,医师的个人经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医学的发展目标、医院的运营管理、医者的社会责任,完全依赖甚至是受制于技术。医学的理想、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操、社会大众对健康的渴求,都悄悄地被技术消融和化解了。这种发展模式使得医学处于人体生命有限性与技术无限性的矛盾中,加速了医疗费用飞速上涨,致使医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受到威胁。同时,医务人员对技术的追求可能演变为对行业权威与行政权力的追求,继而使得医学在追逐技术中迷失了自我。技术理性的文化氛围必然导致职业精神的沦丧和幸福感的缺失,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医护人员幸福感的因素依次为:对上级满意度、晋升机会、性格、学历状况、居住状况、人际关系等。其中,人际关系、深造机会、晋升制度就涉及医院文化的诸多方面,医院文化在医务人才培养、医院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现状是医院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医院的整体发展,管理人员对医院文化不重视,医务人员对医院文化不关心,患者对医院文化不了解,社会大众对医院文化不信任。既有的医学模式反映的医学本质是治病救“命”,体现的是有病即治的医学思想和对抗性治疗的医学手段。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只从个体生物因素或者理化指标上查找病因、治疗疾病,病人往往付出承受巨大痛苦和损害健康的代价;生物—心理医学模式重视身心和谐的重要性,但还是未意识到人类健康与周围外界息息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思想,以及防与治并举的医学手段,但仍未考虑到人的生理、精神心理状态与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际生态和个体生命系统)之间的互动对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意义和作用。以往的医学观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健康多样化的需求,“生物—心理—社会—生态”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将医学的视野拓展至防病治病、保健延寿、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和整个过程,特别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突出出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益于进一步提高人类生命质量。

目前,“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还仅是某些学界专家的论断,要深入人心、实践应用难度不小,尚需理念、制度、人员等多方面的配合,文化理念往往可以成为推行这种模式的“先遣兵”。和谐生态伦理为医院文化精神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理论依据和研究资源,为挖掘大众内心的生态觉悟(不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更对世界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及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价值性进行省思)提供了理论教材,为推广新的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舆论支撑。医学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滞后文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决定了创新医院文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和谐生态伦理指导医院文化建设是普及新医学模式强有力的助推剂。

(三)对破解医院发展难题的意义

当前,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表现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竞争,“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医院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为病人提供包括医疗、心理、安全、生活等在内的全方位优质服务,这种服务理念具体化到每个员工的服务意识,加之具体的行为手段和表现方式,就形成了独具特色乃至品牌效应的医院文化,这才是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和谐医患关系,有益于调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有助于克服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医院发展要从“规模外延粗放型”到“质量内涵效率型”转变,具体方式也应该由先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收费的粗放式经营转向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使医院内部的管理规范化、投入合理化、发展科学化,公立医院更要充分担当起社会责任等。鉴于目前医药改革的严峻形势,以和谐生态伦理为指导创新医院文化,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及时找到破解新时期医院发展难题的正确方法,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1.为稳步推进医改凝心聚力

1985年,我国启动首轮医药改革;2005年,卫生部领导明确表示:市场化并非医改方向;2006年,《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中为医改确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2008年,卫生部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09年,公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将医改的近期目标设定为2011年。近30年,经历了由市场化主导向政府主导的过程,医疗改革的脉络逐渐清晰。但是,医改步伐推进缓慢,收效甚微,需要在取消以药补医、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强化新农合风险保护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医改在艰难中缓慢推进影响了医院文化的建设,在城乡二元医疗差异难以缩小、医疗事故频出、医患纠纷成为关注焦点、医务人员叫苦不迭、患者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气氛中,讨论医院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现实中,医院经营状况和体制环境难以为文化发展提供助推力,这两者也未能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和谐生态的理念有助于纠正医务人员的盲目和浮躁,有助于使患者和大众保持理性和克制,有助于医患双方暂时搁置争议,成为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整体。在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医患间真诚沟通相互尊重、医际间友爱和睦戮力同心的医院文化氛围,凝聚了医务人员的事业心、温暖了患者的真心、展示了行业的责任心;珍惜生命、感恩奉献的医院文化氛围;赞美、鼓励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受试者、器官捐献者,解除了很多现阶段还非常困惑的医院伦理难题;医务信息公开透明、保健预防意识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可以降低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等性,从根本上破解医改难题,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总之,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医院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价值层面,缩小了技术限制对医疗效果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化解医改过程中的矛盾,真正攻关重大医学难题。

2.为实现职业价值营造氛围

西医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医学的研究模式是以病理、生理、生化、解剖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概念为基本工具,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位后,按精心设计的实验来剖析其中的基本规律。西医将疾病理解为某些病源性生物因素引起的,医学的任务主要是应用各种生物和化学资源对抗这些生物性因素。一名医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需要背诵大量的医学术语,掌握几百种病症的辨别技巧。在中国大陆,全科医生必需在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基础上,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培养周期长达8年。在台湾地区,全科医生的培训过程十分严格,必须要接受7年医学院培训、1年全科培训和3年专科培训。救治生命的任务需要医务人员冷静果断,高压环境使他们不得不沉着勇敢,长期的理性思考和技能训练造就了他们理性的性格。总之,与其他从业者相比,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学习难度大、工作负荷重、岗位要求高,因此,多数医务人员认为行业生存环境不佳,尤其是护理岗位人员流动性很大。加之近日频繁发生的伤害医生事件,更使得白衣天使的悲凉情绪雪上加霜。医务人员的从业环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效果,医务人员春风拂面、和蔼可亲必定能减轻患者的病痛,提升恢复健康的信心。首先,将和谐生态伦理教育融入医务人员的职业培育中,将改变他们受技术理性影响的教育模式和职业习惯,加强人文素养的积淀,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将和谐生态伦理融入医院管理中,以真情暖人、真心待人,帮助医务人员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再次,将和谐生态伦理融入日常文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陶冶医务人员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总之,和谐生态伦理下的新型医院文化有助于理顺医院管理者与医务人员的关系,改善医务人员的从业环境,最大限度体现出医务人员对医学事业的贡献。

3.为提高认知水平献计献策

医疗行业是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我国公民的医学健康知识普遍不足,接受的健康科普教育相对缺乏和单一,除少量的卫生健康报刊和仅有的几个健康教育电视栏目外,我们大部分人接受的医学知识、医疗观念的“熏陶”是电台、电视台每天大量播放的“健康热线”、“寻医问药”、“专家讲座”(大部分都是非法医疗广告)的忽悠,医院门口、门诊大厅、病房派发的小广告,个别不良医生的误导,免费检查、优惠赠药等各种真假“义诊”骗局的宣传。这些错误信息占领了舆论宣传阵地,推销所谓“新药”、“新疗法”、“新技术”、“新观念”,造成了人们的“轻信”、“恐慌”心理: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进口的才有效果;盲目迷信规模和权威,非三甲医院不去,非老专家不看,非塞红包不信;某些人群借助经济或社会地位上的优势霸占医疗资源,通过过度医疗体现出所谓的尊重和特殊。以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为参考坐标的神木“免费医疗”高估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大众认知水平,变为一场制度和小市民智慧的交锋,破除医疗难题的初衷也变得面目全非。美国学者萨斯、荷伦德提出了三种医患交往模式,较为理想的是共同参与型,医生和病人在完全平等的前提下完成医疗过程,强调医生“帮助患者自疗”,患者积极主动参与诊疗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医疗常识的慢性疾病患者。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受到推崇,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既可以密切医患关系,更可以使患者对自己的情况有正确理性的评估。因此,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医患关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增加患者及大众的医学常识,降低信息的不对等性。和谐生态伦理指导下的新型医院文化是崇尚科学、友爱、互助的文化,它会成为破除陈旧落后医疗观念的一柄利刃。专家教授会将普及医学知识、推广健康观念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视为医院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他们的权威知识将彻底破除社会大众的将信将疑,全社会的医学常识、健康质量将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