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生态美学的产生对美学学科影响深远,它将引起美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同时,生态美学也将有力地推动生态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生命的共通感或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生态美学的根本特征和主要内涵。

三、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生态美学的产生对美学学科影响深远,它将引起美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同时,生态美学也将有力地推动生态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生态美学的诞生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生态美的探索,增加了美学研究的新视角,它不仅从生态意识中引出审美观照,而且把日常的审美经验上升到系统的美学理论。

传统的西方美学理论是建立在主客两分的哲学基础上,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对立起来。与此不同,建立在现代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生态美学,强调主客的有机统一,肯定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处于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共同体中,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以生命作为中介的,人的内在自然与大自然的自然,亦即人的生命与生物圈的生命是共生共存、相互交融的,这种生命的内在和谐关系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它是生态美存在的根源。离开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生态美也将不存在。人的生命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生态环境,若没有生物圈系统的支持,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生态美学,既不同于生命美学也不同于自然美学。生命美学是侧重于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体验,自然美学是侧重于对自然对象美的把握,而生态美学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侧重于研究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共通感。生命的共通感或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是生态美学的根本特征和主要内涵。对生态美的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也是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与其他生物不同,人是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的特定复合系统中,要保持该复合系统的和谐与平衡,不仅需要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也需要文化多样性的支持,这说明了人类生态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人所处的复合系统中,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诸因素,对维持系统的平衡是重要的,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首要的,因为它是其他生态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生态美的研究推动了生态文化的发展。21世纪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美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丰富生态文化,增添审美情趣。生态文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广泛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的方式和人类生活的样式。从生产的过程到消费的过程,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存在着生态审美的问题。“生态”一词已成为当今流行的话语,“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生态设计”等概念,充分反映出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生态美的追求。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新的时尚,带来生态文化的兴起,这对于提高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生态审美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生态美的体验,可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更自觉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更深刻地研究种种社会问题,也包括对文明本身的反思。人类认识上的误区,不合理的社会关系,都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因素。危机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意味着人愈来愈远离了自然,从而影响到人的个性发展,并由此而引发普遍的心理危机。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就必须变革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改善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总之,生态审美观照既是自然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生态美学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第三,生态美学的发展增进了东西美学的平等对话。通过生态美学的发展和交流,不但可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而且可以促成由西方话语占据中心到东西平等对话的转变。中国先秦时代有着极为丰富的体现先民智慧的哲理思想,包括大量的生态学智慧,较为集中地存在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之中。这些早期人类的生态智慧,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生态美学的发展可以使我国这些古老的生态学智慧,同现代的理论相结合,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

我国美学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开始于近代,以王国维、蔡元培为开端,主要借鉴西方的理论资源,逐步形成了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局面,就连“美学”的概念也是经由日文转译英文而来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资源极为丰富,“天人合一”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是老子、庄子、孔子等思想家带有原创性的思想精华。尽管儒家更强调“人”,道家更强调“天”,但天与人、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都是融为一体的。尤其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物我一体”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自然无为,与自然协调的哲学和美学智慧。与此相反,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人文与自然始终处于对立状态。其结果是导致了深刻的现代性危机。20世纪以来,愈来愈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寄希望于从中国古老的智慧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大力发展生态美学,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源,充分展示这些资源的独特价值,为美学的平等对话打下更加坚固的基础,逐步改变西方话语占据中心地位的现状,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

庄子“逍遥游”的伟大智慧,是留给人类的一份珍贵遗产

【注释】

[1]Bertrand Russell:How to Avoid Foolish Opinions,in Unpopular Essays,London,p.184.

[2]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3]Capra,Uncommon Wisdom,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Simen & amp;Schuster edition,1988,p.6.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5]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7]Arne Naess: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Ingury,1973,p.16.

[8]蕾彻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9]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10]罗溥洛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11]参见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12]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13]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4]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16]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2页。

[17]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