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对策

优化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对策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应着力寻找优化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对策。三是中职语文学科建设的自身问题。教学的基点是学情,缺乏对学生的研究与了解,注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推进教学创新,要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不扎实,

优化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对策[1]

黄燕平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语文学科地位被不断弱化,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从破解学科困境入手,让中职语文具有其应有的课程价值;从丰富教学资源入手,让中职语文彰显其应有的课程魅力;从力推教学创新入手,让中职语文获得其应有的课程路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教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在“就业导向”课程观的驱使下,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语文学科地位被不断弱化,一些学校对语文课程开设的总课时数一少再少,教学要求一降再降,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一减再减。基于上述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应着力寻找优化中等职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对策。

一、从破解学科困境入手,让中职语文具有其应有的课程价值

当下中职语文学科处于较为尴尬的困境,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局限。“就业导向”的课程理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果把“就业”理解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终结点,而无视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有的“育人”属性的存在时,人们必然会将职业教育定位为“重技能、轻素质”,过于崇拜“技能核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而导致对学生人文精神、综合素质培养的无视,这必然让语文学科的地位每况愈下。二是学生求学的功利化倾向。绝大多数学生就读职校是一种无奈之举,初中阶段学业成绩不佳、家庭条件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在求学意愿上抱有较浓的功利化色彩,他们认为,上职业学校仅仅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能谋得一份职业,对专业课程的追捧,加剧了对文化课程冷漠。学生及其家长甚至认为,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语文学科并不能对其职业选择、人生发展产生多大的帮助。三是中职语文学科建设的自身问题。比如对职校语文教学没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定位,多半是沿袭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教法单一、教材落伍,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而缺乏针对性、实用性,难以与职校学生特点及职业教育实际有机融合。

我们要从职校语文困境中走出,让中职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课程价值,就观念而言,笔者认为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职校“就业导向”课程理念的科学解读。笔者认为,“就业导向”固然有紧扣职业需求去培养人才,但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对职业的适应性训练,否则人就成为了职业的附庸甚至工具,就业导向并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重技能,轻素质”,相反,更应突出“素质本位”。“素质”不仅是人胜任职业的基础,也是人的发展的前提。“素质本位”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矛盾,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不仅仅就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技能”,还包括人文素养、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在内的因素。就业导向,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具有就业能力,归根到底是集中体现在学生素质发展上。另一方面,语文课程应有其清晰的功能定位。笔者并不赞同文化课一定要为专业课服务的说法,否则文化课就从属于专业课程,其弱势地位永远不能改变,每一门学科都要有其固有的属性,正所谓人们常说的“语文课要姓‘语’”一样,中职语文课程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掌握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语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交往和继续学习需要的口语交际,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等作为自身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强化语文学科独立地位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能游离于学生整体的素质结构之外,要确立语文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兼容性、通用性、职业性地位,为学生适应就业需要、职业发展需要以及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从丰富教学资源入手,让中职语文彰显其应有的课程魅力

一门课程即使设计得再好,学生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学生对课程本身并不感兴趣,那么,这样的课程设计同样是失败的、缺乏魅力的。笔者认为,课程魅力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内在价值,进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这些又往往以课程内容作为载体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起科学的课程意识,打破传统“教教材”的观念,确立起“用教材教”的思想,在力求体现语文课程资源人文性、丰富性、选择性的基础上,确保学生愿学、能学、善学、乐学。那么,如何加强中职语文的课程资源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关注学情。教学的基点是学情,缺乏对学生的研究与了解,注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选择符合职校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世界及职业生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突出课程三维目标的同步实施,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整体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特别在写字、阅读、口语、习作等方面打好基础,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要多元结构。中等职校开设专业名目多、各专业教学计划也不完全相同,学生专业方向存在差异,如果构建既符合中等职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又与学校实际、专业实际相适发的校本语文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实现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3个模块分别提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三是开放拓展。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十分丰富,不仅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而且包括文化熏陶、载德载道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因此,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但更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有个性化课程开发空间,学生有个性化的课程选择余地;教材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所有内容,教学内容也决定了对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的选择,特别关注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和专业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体验性语文活动和研究性主题。

三、从力推教学创新入手,让中职语文获得其应有的课程路径

不同学段的语文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和实施路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推进教学创新,要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

一是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不扎实,听说能力普遍较为低下,许多学生不会专注、甚至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表述、准确领会说话人的思想,有些学生在公开场合下更是不敢也不能有条理地、自信地表达清楚自己基本观点。针对这一现状,如果只是把“听说”作为一种基本知识去传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听说”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两种教学创新举措,其一是教学基本流程的变化,强调课前预习,在课堂的前5分钟,随机让学生要求围绕教学内容作“课前五分钟”演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从学生的发言,确立本堂课的教学起点。其二是在阅读教学时,适度加大学生复述课文的比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本内容。

二是注重学生的写字能力训练。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内容,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比较差,书写不规范、不美观。这虽然不一定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但如果我们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学生进行书写的补偿性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更何况在有一些专业学习中,学生的书写能力甚至是其职业技能的组成部分。比如,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要与图纸打交道,机械制图中需要的是工整、美观的仿宋字,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设写字模块课程,旨在让每个学生练成一手好字,这不仅是人的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职业素养的要求。

三是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当然,在教育中存在的“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养”的错位和扭曲,针对这一现象,阅读教学中,一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提高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文本,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等能力。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分界,兼顾语文的审美性、思想性,达到文史哲融通的境界,实现从语文知识向文化素养的内化,由知识梳理到人文精神的解读,从文本的情感感染到思想的深层解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是注重学生的应用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是教师、学生“头痛”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对学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基本要求,并对习作字数、完成时间、习作周期、内容文体作相关规定;二是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角度,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模块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模块课程等;三是搭建习作展示平台,比如让学生办手抄报、编辑出刊班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总之,面对当下中职语文课程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锐意改革,不断优化语文学科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的成功就业和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注释】

[1]原载《职教探讨》.20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