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男生群体旷课案例分析

班级男生群体旷课案例分析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一个班级出现了学生群体旷课现象,势必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学风,这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学生本身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对群体旷课案件引起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处理、及时疏导,千方百计寻找有效的管理对策,直至问题化解为止。我针对他们说的所谓的“理由”,一个个支开,谈话谈过去。

班级男生群体旷课案例分析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张倍倍)

作为学生,学习是天职,也是在校期间的主要职责。高校里的大学生,应当本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响应学校及各个部门安排,上好每一门课。如果一个班级出现了学生群体旷课现象,势必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学风,这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学生本身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对群体旷课案件引起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处理、及时疏导,千方百计寻找有效的管理对策,直至问题化解为止。

一、案例简述

2009年9月30日下午,天下着雨,某班有课。正值国庆节前一天,学校规定国庆放假前夕调整时间提早一小时上课,学生不得缺课提前回家。我由于前往行政楼交某些办公资料路过班级上课教室,刚好一节课下课时,瞄了一眼发现有两位男生不在上课(A和B),据班长透露,因为下雨就直接不来上课回家去了。后来又在10月23日,那周是实训周,本来学生上课都是每天下午7、8节和晚上,因为周五的缘故老师调课,改在白天上课。结果,又是这个班级的一个男生寝室(6个人)没去上课(班里总共才11个男生,只要少了几个男生,任课老师一下子就发现了)。任课老师打电话过来说明了情况:A和B在上课但一直在玩游戏,旷课的几名同学里面,C同学次数最多,连续三天没看到他来上课。11月13日,还是有六位同学(包括A和B)又集体旷了一门基础课。

二、案例分析

1.寻找原因

在校学生,结伴一起频繁旷课,他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平时不爱学习但真正关注的又是什么?每次旷课是不是有特殊的原因,是不是有着某种共同特征?有没有什么方法各个击破?

其实,从深层次来分析,对于学生旷课现象,这些学生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我找到以下几个特点:

①这些逃课的学生一般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进入大学后,就是为了“混文凭”,学习没有动力,逃课后上网玩游戏,或者寝室睡大觉。

②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由于进校前高中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是很透彻,对大学的上课节奏跟不上,因为基础差,上课感觉在听“天书”。

③不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课程讲得快,而且缺少了高中时“保姆式”教师的约束。这就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控力。但是,有些学生因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前面的知识尚未完全消化,致使后面的内容听不懂,比如英语课,索性逃课。

④因业余活动多而影响上课。有的学生喜欢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当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时,学生宁愿逃课,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口头向班干部说明请假,比如C同学。

⑤学生对有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有的老师由于教学经验少,讲课枯燥乏味而且信息量少,讲课照本宣科,或思路不清,在课堂上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⑥个别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和个性使然。心里对于学校各方面的纪律检查、管理制度等有抵触情绪,有点叛逆,偏不服从,比如A和B。

针对这几个旷课的学生,我都是分几次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分别处理,每次首先将他们叫到办公室进行集中谈话,查找原因。其次,谈话过后,第二天再留意他们的行为表现,跟踪他们上课踪迹,是否再有类似行为发生,因为每天的课程设置不一样,这些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好坏和兴趣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旷课,也进一步寻找他们旷课的根本动机。再次,找空余时间,再分别找累计重复旷课2次以上的学生过来单独谈话,剖析问题的严重性,告知问题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给予口头警告。信息交流,帮助分析学生当前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最后,如果做了多次谈话之后仍不见效,还出现旷课,再和各任课老师沟通,进一步取证学生课堂表现,鉴定学生专业素养、学习能力和价值取向。反复多次找这些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关注他们平时的去向,多去学生公寓、教室等转转,关心他们切实所需要的,适当时候结合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想办法教育引导好其中典型的一位,以此带动其他几位同学。学生再怎么厌学,总会有根本性的原因,只要能找出其中的本质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需要时间和长期的耐心和爱心。通过深入剖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总结出几条去尝试:

①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②民主地处理问题,给学生“辩护”的权利;

③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助学生抛开不自信一面;

④学生多爱面子,选择最佳时机,捕捉“闪光点”进行教育。

2.处理过程

第一,针对9月30日的旷课,事后我把A和B同学叫过来好好谈了一下,他们给我的解释理由是:放假前车票紧张,又下雨,怕回家太晚,就直接赶着回家。了解事情过程之后,我对他们首先进行了批评教育。在讲述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时候,A还理直气壮地说:“不提前回就回不去了。”我意识到,学生说这句话是单方面的思维习惯造成的,可以看出学生不懂得轻重缓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分析,学生当时就只想着要回家过节,在他的概念里,回家比上课还要重要,完全颠倒了。顺着这个思路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后来两学生情绪缓和,A学生勉强承认了错误。

第二,第二次旷课后,我把那几个学生找来,C同学给的理由是要排练晚会节目,没时间过来;另外几个同学都说已经都学会了,很简单的习题再做没有意思,其实都是给自己编造一些理由。我针对他们说的所谓的“理由”,一个个支开,谈话谈过去。指出各个想法的错误和严重性,深入剖析不好好学习、屡次旷课的不良后果,也郑重指出他们的严重错误所在,再次给予口头警告。在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想经常旷课,他们对专业课还是愿意上好并打算学点东西的,但对于已经在听“天书”的科目就索性放任了想法,一人有旷课的想法,大家都跟风,一起旷课一起玩,老师要处理起来反正不是一个人受难。这种盲从和跟风现象要彻底瓦解,还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慢慢与他们每一个人进行沟通,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感化,才会有点转变。

第三,鉴于第三次旷课事件之后,我并没有严厉指责他们不懂事,而是先通过个别班干部了解了旷课的科目以及学生的日常习惯,大概找到了这些学生中的一两个典型个体。准备就针对其中的典型个体进行长期关注、教育和引导,主要先以A、B、C三位同学为切入点。

A的个性有点叛逆。由于家境比较好的缘故,从小都是在父母的过分宠爱中长大,从来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处境,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想达到的目标,父母都会给予满足,甚至是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父母都已经安排好。这对A来说,各方面显得很安逸,所以,他并不知道究竟哪些是要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到的,也并不知道目前大学生在校学习需要储备哪些方面能力或素质,他只知道来这里学习“混”张文凭很简单。所以,他一有事情不顺心就会向家里人或亲戚朋友打电话,自己不会尝试独立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也根本不会去体谅身边的人,因为他从来都没这样的习惯。B也是如此,家里条件比较优越,父母也比较疼爱子女,平时基本每周他父亲只要有时间就会开车来接他回家。他和A有很多的相似点:一是不怕学习成绩差,以后出去总有地方工作;二是家里条件比较好,对家里的依赖性很强,在陌生的新环境很难适应调节过来,遇到一点点困难或者挫折就经受不起要马上逃避问题,根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三是心理上原本有的自我优越感加上在新环境中到处不顺心不满意引起的落差感,导致个人思想散漫,价值取向模糊,萎靡不振。要教育引导好这两位学生,除了生活上的长期关心和耐心开导之外,更要投入爱心,多联系他们的家长了解更多的信息,双方多沟通。

对于C来说,尽管C性格相对开朗些,喜欢说话些,但C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误区。第一,自我感觉太好,有某种特长,平时就爱表现这种特长,只要有他表现的机会他都会去试试。第二,对作为学生应该做好的事情一概无所谓,知道自己很快会走上社会岗位,但对自身的学习很消极,甚至是有悲观情绪,原因是以前成绩很差。第三,没有韧性和持久的毅力,一件事情短时间做不好就不想做;做错了一件事情之后觉得麻烦也不想再做。好习惯养不成,吸烟等坏习惯一看就马上学会。

3.总结评价

当下高校课程设置,一个班级总会存在学生旷课现象,而出现学生群体旷课现象,肯定有某种深层次的原因,这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的学风,也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起来,在处理类似事件的过程中,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发现了问题,找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严厉斥责、辱骂学生就能了事,更不能一味求某个极端结果。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出了事情,尽管很难一下子抚平伤口,但凡事总有解决的办法。我们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你,愿意与你多方面地交流思想,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沟通才能维持,效果才能达到。

沟通需要双方的言语交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学生也是一样。具体做工作的时候不妨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鼓励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觉醒。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要多给一些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嘲讽讥笑学生,尊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果,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无形的鞭策。

第二,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

第三,教育过程中要多些微笑,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我们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打开心结很关键,学生只有在不排挤的情绪下才会说出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谈话间尽可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