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群体心理与群体决策的观点谈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

从群体心理与群体决策的观点谈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群体心理与群体决策的观点谈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李密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后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转向围绕小群体问题的研究。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充分反映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及纪律约束,没有这一点,无法保证班集体的令行禁止。

从群体心理与群体决策的观点谈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

李 密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后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转向围绕小群体问题的研究。运用群体心理学原理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在理论界还不多,然而借鉴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层次地透析大学生一些带有群体性的行为,不失为一种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研究思路。

学校中的班级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学校交往的最重要最多的对象是班级里的同学,班级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

一、班级群体的特征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一所学校里有许多班级,但不一定都是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班级。作为班集体,它需具备自己的特征:

(一)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有目标,群体不仅会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的一致,才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合在一起。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在集体中,学生能够把社会和学校明文规定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目标,达到群体成员之间目标定向的统一,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定向的统一,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班集体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每个群体内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约束和控制群体成员的强大压力。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班集体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但并不排斥和消灭个人的行动自由和否定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班集体内,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遵守集体的规范,把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放在第一位,是班级生活的主旋律。个人以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为荣,必要时能为班集体而放弃自己的利益,改掉自己的缺点,这些都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在一般的班级里,由于存在着目标定向分歧等原因,有些想办的事常常可能议而不决,不了了之。而班集体则不同,它已经形成集体领导和决策的方式,只要认为是值得去做的事,一经决定就会立即去做。同样,班集体不认可的事,一经决定不做就得立即停止,即使个人有不同意见,也要服从。班集体的行动特征,充分反映了严格的行为规范及纪律约束,没有这一点,无法保证班集体的令行禁止。

(四)班集体的情感特征

群体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从而建立起“我们同属一群”的“我们感”和“归属感”。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彼此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支持,因而感到十分愉快,这是社会上其他群体难以具备的特征。在班集体中,巨大的包容性可以满足各种个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人都可从中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而不会遭排斥,受歧视,它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积极的体验和感受。

二、大学生班级的群体心理分析

(一)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 模仿

模仿是个体在知觉到别人的行为后,仿照他人做出相同或相似行为的过程。在班级中,当个体发觉某个人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时,就会由于喜欢该人而倾向于接受他的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行为。大学生班级群体模仿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两点:

1.好奇

这是大学生模仿行为最强大的心理动因。大学生和小孩一样对自己所不了解的或没有见过的事物总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因此,新奇、惊奇引起的强烈刺激往往使被模仿对象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一个班级的同学往往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不一样。这样,一些具有地域性或个人特色的事物往往最易被模仿。由于大学生对被模仿对象的行为意义和价值不一定了解或了解不甚清楚,因此,大学生由于好奇而引起的模仿,往往是不分良莠,兼收并蓄,积极的和消极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行为,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一律模仿。

2.适应环境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挫折,此时,人们往往会失去判断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往往会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自己的榜样,帮助自己摆脱困境,适应环境。因此,这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模仿他人。如新生刚进校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总会模仿自理能力较强的同学,无论是偷偷观察还是虚心请教。又如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当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往往会参照同班其他同学的做法。

模仿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社会教化还是个体内化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模仿的作用。我们在成人的指导下,借助模仿,学会了吃饭、穿衣等自理生活的技能,学会和掌握了语言以及一定的职业技能;借助模仿,我们学会遵守一般的生活规范以及法律、道德、习俗等相当大的一部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角色的培养以及未来生活目标的确立更是与模仿榜样的作用分不开。模仿学习是个体内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在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情绪也会传染—— 感染

感染是人们互相影响的一种互动方式。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个体间的感染;(2)文艺作品的感染;(3)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大学生班级群体间的感染主要是指第一种类型,即发生在两个人或能直接接触的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它是各类感染中最基本的一种,我们在班级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它。

感染在社会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感染可以改变人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不仅受自己生理和生活的影响,而且还常常受到他人的制约。几个同学住在一起,别人高兴,自己也高兴;别人痛苦,自己也伤感。其次,感染可以使人自然地发出与环境一致的情绪,采取比较适当的反应形式。假如你不高兴,但一回到宿舍,被其他同学的好情绪所感染,就会暂时忘却烦恼,自然地喜形于色。

(三)竞争与合作

1.竞争

竞争是社会群体生活中自发的社会心理现象,又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大学生在共同的行为活动和相互作用中,都会有争胜求好、不落人后的心理愿望,这种自发的竞争意识在群体生活中促使个体的活动水平和行为效果不断提高,也促进了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是促使行为活动的心理“杠杆”。然而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竞争既包括个体间的比较、争先,也包括群体间的竞赛、角逐。前者通过刺激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而提高大学生的行为效果和活动水平,后者则可以调动群体成员的行为积极性,促使群体的团结和维护群体的目标、荣誉。如优良学风班级的评比、团日活动评比大赛可以使个别同学放弃日常的隔阂,共同行动,争取优胜。作为竞争的结果,势必促使全体成员和整个群体的共同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的竞争绝对不是单纯为了击败对手、显露自己,更不是为了损害他人、标榜自我。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竞争是在共同的行为活动中个人(或群体)表现自己的愿望同帮助、鼓舞他人(或群体)的愿望相结合而产生的行为方式。离开了这一点,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竞争意识”或消极的行为后果。

2.合作

所谓合作是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同竞争一样,合作也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必须具备这样三种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有共同的目的和利益;三是行动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如在涉及班级群体间的竞赛、角逐时,班级群体中的成员更容易相互合作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

3.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学校不得不教育孩子去竞争,以便面对这个竞争的世界。但是对学生的竞争教育要适度,以免因过分强调而妨碍他们学会合作,使集体精神和集体道德有所破坏。事实上,合作在今天的世界比起竞争来说,更具重要意义。因此,林格伦(Lindgren,1976)说:在文明世界中的人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本领是有成效的合作本领,以及教会别人也这样做的本领。对学校及教育者来说,通过班集体的构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我想,对大学生班级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深入透析大学生一些带有群体性的行为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对高校班级建设的组织管理者来说,将会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班级制度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对学生来说,将有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提高和和谐班级氛围的形成。希望群体心理学能够成为更多研究者关注的领域,由此深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

参 考 文 献

[1] 李宁. 群体心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周晔. 大学生校外住宿的群体心理学分析. 思想·理论·教育,2002(11)

[3] 曹杰. 青年交往心理学.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 徐婵,吴璜. 青年社会心理学.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 徐长松,黄成惠. 大学生心理概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 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