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群体的概念

班级群体的概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群体属于小型的、正式的和凝聚的群体。这两类群体及其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班级两重结构:正式的、外显的群体结构与非正式的、内隐的群体结构。正式的、外显的群体结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导方面,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事实上,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班级群体中,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对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一、班级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群体意识,一定的群体规范,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松散群体与凝聚群体。班级群体属于小型的、正式的和凝聚的群体。

管理心理学角度看,班级群体是由在结构特征上不同的两类群体构成的:一类是具有较明显的、稳定的外部结构形式的正式群体,其组织结构是确定的,职务分配是很明确的,如班级所属的小组、团小组、小队等活动小组;另一类是具有较稳定的、隐蔽的内部结构形式的非正式群体,也就是自发的小群体,它是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这两类群体及其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班级两重结构:正式的、外显的群体结构与非正式的、内隐的群体结构。

正式的、外显的群体结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导方面,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对此,人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非正式的、内隐的群体结构对于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具有重要功能。学生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似性、互补性、邻近性、熟悉性、互助性等原因,总是不可避免地结成非正式群体。传统上我们对学生的正式群体有充分的重视和肯定,而对非正式群体则不够重视甚至抱有偏见。

学生中自发小群体的产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企图阻止其产生也是徒劳的,一旦发现便视其为有害班级的“小团体”更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班级群体中,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对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