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

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及其表现。按照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我们可以把采访对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积极协作型”采访对象心理学理论认为,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采访对象对采访所持态度的最终出发点是为“自我”。

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

所谓群体心理,就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及其表现。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必定受到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教育文化素养,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等都会使采访对象对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社会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在接受采访时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就转化为了他们对记者的态度,对新闻工具的态度,对采访报道的态度。

复旦大学新闻系曾经有人对1000多名采访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政治系统、党政干部基本表示愿意配合采访,他们多从政治上着眼,用社会的眼光看问题、注重新闻的社会效果;卫生、教育系统人士社会责任心较强,大多愿意接受采访;文化、体育人士有一半是配合的,他们希望新闻能反映他们的愿望和想法;搞经济工作的人务实,他们配合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矛盾和企业面临的困难,以求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谅解;而居民接受记者采访多是希望帮助解决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求公道,但多又不愿提到自己的名字……可见,采访对象的处世观点使他们对事物持某一倾向态度,使他们在面对访问时直爽、畅快或犹豫、回避,形成一定生活条件制约下的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按照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我们可以把采访对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积极协作型”采访对象

心理学理论认为,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双向活动,作为记者,采访的动机是为了采集和传播新闻信息;而作为采访对象,他接受采访的动机却是经常变化的,或者说是由他的需要决定的。很显然,采访对象之所以热情接待记者的采访,热情洋溢、滔滔不绝甚至不厌其烦地介绍情况,是出于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或者是得到经济上、利益上的满足等等。另外,被误解的人想让记者去采访为其辩解;对于受压抑的人,记者的采访是为其说话,呼吁,因此都会主动地接待。例如,某记者采访甘肃某职业学校时,该校党支部书记与校长积极主动地接待。采访中,校长的介绍充满着自豪与自信,这完全是一种尊重、理解、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次采访很成功。可见,这类采访对象是属于“积极协作型”的,其动机或是出于事业发展、开拓工作新局面的需要;或感到可以名利双收,与己有益;或纯粹是为了交朋友的需要。

属于“积极协作型”的采访对象,往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具有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记者比较容易收到满意的采访结果。但是,记者还应注意到这种类型的被采访者的一些其他心理特征:

——功利主义态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采访对象对采访所持态度的最终出发点是为“自我”。于自我有利则接受采访的积极性就高,并热情地提供事实,反之,则排斥或拒绝。

——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常常使之变为主动的事实提供者。对于自我有利的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往往很激动、很兴奋。记者只要一提出问题,他们便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甚至能话不厌其多,事不厌其烦。他们的积极性通常不会受到记者的采访技术、举止行为等影响。许多时候,他们还会反客为主,找上门去向记者提供情况。

——夸大事实或歪曲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这种采访是宣扬采访对象自己或解脱他们的行动,所以他们为了说服、打动记者,不免会在叙述中添油加醋,在介绍情况时揽功诿过,使记者采访到的事实带有“水分”。

因此,对于此类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时必须重视对材料的调查与核实。

(二)“一般配合型”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与事实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大,不存在赏罚、利益,也就不存在回避、保护或对抗的问题。记者采访时他们的态度不冷不热,有时会爱理不理,甚至是敷衍了事。这时,采访的成败则与记者水平成正比了。记者的言行举止、礼貌风度、谈话技巧、知识水平或方法成了采访对象是否接受采访的关键。

这类采访对象一般能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来介绍事实。但是从大量的采访实践中发现,记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很准确、及时地得到有价值的事实材料,这与采访对象个人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一个“情感三维说”,即:一面是愉快与不愉快,一面是兴奋与安静,一面是紧张与松弛。对“一般配合型”采访对象,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愉快、安静、松弛的采访空间,引导他们准确回忆新闻事实的要素与事件的过程及其细节等。也就是说,当采访对象谈兴甚浓、滔滔不绝时,记者应有所表示,或点头,或微笑,或做个手势,这些都是“非语言的信息交流”,起着稳定情绪的作用。但记者的动作不可过多,插话也要看时机,宜少而精。当采访对象谈话离题,或受外来者的干扰而分心时,记者可以采用递烟、倒茶水等动作穿插,放松一下情绪,再引入正题。当谈话双方都感到疲劳时,可休息一下,散散步,调节交谈的节奏,松弛一下情绪,都能起到良好的心理感应效果。

(三)“消极对抗型”采访对象

凡是采访对象意识到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不论它是什么类型,也不管是谁来采访,采访对象都会回避事实,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千方百计避免自己受到损害。这类采访对象还往往带有消极的甚至抗拒的态度。新闻采访屡遭拒绝的情况并不是在所有的采访活动中普遍发生的,更多的则是发生在对非法行为的采访过程之中。拒绝采访甚至采用暴力等非法手段与采访活动进行对抗就成了一些违法行为者不约而同的选择。

对特殊的采访对象,更要运用采访心理学。如某记者对兰州市某少管所采访,几名涉案青少年见到记者时,神情遮遮掩掩,始终处于难以启齿的状态,但在保证这次采访的保密性前提下,几名青少年终于开始了谈话。还有一些对记者采访持“厌烦型”态度的采访对象,往往是由于处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如一位越剧女演员说:“身体不好和记者纠缠时最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而一位足球裁判要求在赛前半小时或中间10分钟休息时,记者不要去打扰他,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思考。这些,都可能是采访对象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记者应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与情绪作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