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群体虽由个体组成,但部分之和大于总体,小群体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会奉行“一加一大于二”的原则,并成为小组工作手法的出发点。首先是个人的内部层面,朋辈群体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其次,伴随着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起不同作用。如何利用朋辈群体的正功能来开展社会工作,是非常值得实践和研究的。研究指出,儿童开始有目的地寻找与自己相似的朋辈团体成员。
朋辈群体_社会工作概论

2.朋辈群体

除了家庭之外,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影响大且深远的系统还有朋辈群体(peer group),属于小群体。小群体是指一群规模较小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共同达成目标;互动和目标是其两个重要特征。小群体虽由个体组成,但部分之和大于总体,小群体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会奉行“一加一大于二”的原则,并成为小组工作手法的出发点。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是个人的内部层面,朋辈群体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其次,伴随着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如社区层面的邻里群体)在不同社会系统中起不同作用。

如何利用朋辈群体的正功能来开展社会工作,是非常值得实践和研究的。

小群体与家庭的本质区别在于,家庭特别原生家庭稳定性比较大而变异性相对较小,而且发生变异的代价相对较大,而朋辈群体相对而言变异性大而稳定性小。个体发展不同阶段中朋辈群体的作用有所差异(Papalia,Olds&Feldman,1998)。

在儿童早期(3—6岁)即学前期,儿童开始建立一些朋辈关系,在大家庭中会有兄弟姐妹关系和表亲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多数为同学关系或者邻里关系。从争抢玩具或者打架中儿童慢慢学习分享,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经历失败和成功;同时,在朋辈中儿童也学习认知相同和不同、对和错;在群体游戏中学习关于规则和规范的概念,也渐渐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儿童中期(学龄期6—12岁),儿童由于进入了小学阶段,所以多数朋辈群体会在与学校有关的活动中产生,如同班同学和兴趣小组等。随着儿童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朋辈团体的功能有一定改变。儿童在朋辈团体中学习沟通和合作的技巧,学习与人相处,对他人的不同之处有接受能力,以及更多地面对冲突和为冲突寻找解决方案。研究指出,儿童开始有目的地寻找与自己相似的朋辈团体成员。与学前期相比较,这时候的友谊较深入持久。但是,男女性别差异在朋辈群体中开始表现,一般来说女孩子开始交知己朋友,圈子不太大但较亲密,而男孩子的朋友圈子较大但没有女孩子间那么亲密。

青春期(12—18岁),中学阶段的个体经历生理上第二次发育,所以此阶段的朋辈关系颇为关键。他们正处在半孩子半大人的阶段,非常向往大人的独立、自由的生活,往往在行为、思想以及价值观方面受到朋辈较大影响。在朋辈关系中,更注重双向沟通和交流,也有更多的互相帮助,且把朋友的忠诚看得较重。男女差异在该时期有扩展趋势,女性朋友之间更多地提供相互的感情支持及分享私人生活话题。在这个阶段出现的朋辈影响之中,负面影响开始引起关注(如吸毒、集体犯罪),在研究青少年为什么参与此类行为时,朋辈压力的影响往往使他们不顾后果,或者明知后果也要去做。

在青年期,友谊或朋友更多地建立在共同价值观或者兴趣、专业发展上。当然,青年期朋友圈也与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有互动关系,如单身男性的朋友网络与已婚男性可能不同。随着人生经验的发展、变化和积累,以前的朋友圈子可能发生变化,新的朋友圈子会形成。在青年期的朋友交往中,女性倾向于有更多知己朋友且分享的问题较私人化,价值取向重;男性的朋友圈子会较广泛,但分享会偏向于信息、政治或体育运动等,较少涉及私人问题。

中年人之间的友谊通常会扮演较强的互相提供实用信息和情绪支持角色。从个人发展角度看,中年人的子女开始离开原生家庭,中年人和子女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同时,中年人也对事业发展进行反思,是成功了还是没有成功,是再试一试还是放弃;对自我的认同也要再一次定位。再者,中年人自己及父母的健康也开始出现问题。鉴此,中年人可能没有青年人那样可以用很多时间结交新朋友,老朋友可能是惟一的情绪安慰来源。

老年人的朋友之间会起到老来伴的作用,特别是当配偶去世之后,老年人朋友之间要讨论的话题可能涉及自己的历史、家人、子女和自己的担心等,通常还和朋友一起开展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