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生理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生理自我意识的发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出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这个阶段称为社会自我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个体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自我意识的结构_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它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童年、少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人出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能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其行为是一种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的意识。如意识到自己的高矮、胖瘦、美丑、黑白、力量的大小、体质的强弱健全等内容。生理自我使一个人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寄托在自己的躯体上的。生理自我是自我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其他自我内容的基础,它也是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内容,认识自我最早是从认识生理自我开始的。高职大学生对生理自我有较高的关注,女生关注自己是不是漂亮,是不是有吸引力;男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体形、声音、甚至生理器官等等。

2.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从三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通过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自我阶段。青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从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它包括个体对周围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和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的认识和体验。高职大学生常用“我是大人了”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自我,期望社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认可。

3.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和体验。如意识到自己的观察力强不强,记忆力好不好,聪明不聪明,自己的思维是敏捷还是迟钝,自己的情绪是容易激动还是比较稳定,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自己的意志力是坚强还是软弱,自己对什么事感兴趣,自己的信念理想是什么,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等等,都是心理自我的内容。心理自我从十四五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个体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个体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在这个时候,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从层次来看,上述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而且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由于这些要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自我意识。

总之,自我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三个“我”的自觉的意识及观念系统,它是稳定的,但它又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自我的稳定性也称为自我的同一性,主要表现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相生、相融、相励的关系,若三个“我”相互“打架”,便会造成自我的“同一性危机”,严重的还会导致人格分裂。自我的稳定是相对的,是在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活动和时代背景下的人的丰富的生命与心理潜能的暂时实现。自我的本质是变化与发展的,生理自我会有成熟的极限,但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发展没有极限,它们真正决定着自我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水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不断变化,决定着自我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是要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

(二)从自我意识存在方式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就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如同人们照镜子一样,从镜中来认识自己;理想自我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从自我观念存在的形式来看,现实自我是一种能被人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在个体大脑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容易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往往不稳定、易变化。研究表明,当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相一致时,个体会产生加快自我发展的倾向;反之,个体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试图改变现实自我。当理想自我建立在个体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且符合社会要求和期望时,它就会指导现实自我积极适应并作用于内外环境,从而使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反之,如果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要求三者之间有矛盾,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混乱,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从自我意识结构的表现形式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知、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的问题。

2.自我体验是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是个体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即“我是否接受自己”“是否满意自己”“是否能悦纳自己”等。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表现出来。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即“我怎样控制自己”“如何改变自己”“如何拉近与理想自我的距离”。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4.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意识不同分类对应关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