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群体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群体特征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社会影响价值观形成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呈现出上述心理发展特点的同时,成年前期即青年晚期的发展任务,主要表现在择业和就业、择偶和成家,生儿育女,获得社会地位,做一个好公民等方面。

第一节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群体特征

进入大学学习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不但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新的变化,而且社会层面对他们的综合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心理特征及其表现

大学生年龄一般为18~23岁,按照发展心理学的划分,这一阶段处于从青年晚期到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生理发展趋于稳定,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已基本定型,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

思维方面,在经历过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以及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之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进入第五个阶段,在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形成了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掌握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思维品质也趋于稳定。

大学生的人生观趋于成熟和稳定,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划分为人生目标价值、人生手段价值和人生价值评价。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价值呈现出如下特点:多数人在观念上认同社会的人生价值取向;相当比例的学生试图在社会和个人取向之间维持一种现实的平衡;少数学生崇尚个人奋斗的人生目标;随着年龄增长,个人价值取向有增加的倾向。在人生手段价值观上,多数大学生努力进取、自强不息;表现出自我取向和多元化趋势,比较重视个人素质的意义;在重大的挫折面前,多数个体在进取和承认现实之间调和折中,也有少数人消极退缩。在人生价值评价上,多数人赞同社会和集体取向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近半数的个体力求在贡献和名利标准之间求得平衡;表现出比较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少数个体推崇个人取向的人生价值标准,赞同个人取向的比例有所增加。

其次,在道德观方面,大学生心目中排在前10位的道德目标为:诚实、正直、自信、爱国、自尊、自强、民主、上进心、宽容和坚强;大学生心目中最有价值的道德动机是人格高尚、内心平静、证明自己的存在、世界和平,而社会要求、带来荣誉感、异性喜欢等项目则被排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上。此外,在社会观方面,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逐渐成熟,使个体开始对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社会观,如人际观、自我观、审美观、宗教观以及幸福观等方面的社会观都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

二、社会影响价值观形成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呈现出上述心理发展特点的同时,成年前期即青年晚期的发展任务,主要表现在择业和就业、择偶和成家,生儿育女,获得社会地位,做一个好公民等方面。在心智趋于成熟的同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发展任务的繁重,也将带来较大的压力。尤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更是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们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却不再是社会公众眼中的“天之骄子”;就业及考研的压力使得他们几乎从入学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定律冲击着他们脆弱的耐挫力和稚气的心高气傲,使他们时而激情狂飙,瞬间又“看破红尘”;贫富差距、物欲的需求使得他们的价值观更是在时空的压缩之下摇曳。

大学生既面临来自自身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又面临来自社会变革所赋予的压力与矛盾,由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各方所营造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释放和促进作用。大学生处于媒介化生存环境中,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及社会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