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专家谈

生态文明专家谈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理由相信,制度创新必将大大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导是关键。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力推进。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各项工作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参与,政府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状况需要企业和公众监督。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基础。

一、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

专家认为,推进浙江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群化,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要着力改变浙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等状况,着力构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改变浙江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等状况,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由一般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主转型,注重通过招商选资和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改变部分地区、部分产业布局分散,集聚能力低下等状况,大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制造业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

也有专家认为,节能产业的集聚发展,节能产品专业市场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因此,节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有效降低节能产品的成本,使企业和消费者的收益增加,是发展产业的核心问题。在不增加政府负担的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路径,是节能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形成节能产品专业市场。

二、生态文明与制度保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要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丰收,奏响“绿色”和“金色”的二重奏。其中的关键是需要系列的、科学的、完备的、相互联结的制度作为保障,当前主要着重完善和落实以保“绿色”为着力点,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机制。一是完善落实“不能保全绿水青山,就撤销你的金山银山”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和环保责任机制,促使政府包括环保职能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切实以“生态优先”为施政管理实践的根本原则。二是完善落实“谁破坏绿水青山,谁就丢失金山银山”的严格的治污执法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促使企业不敢有、不能有、不会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三是建立“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足额到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目前那些经济欠发达、生活欠小康又发挥着重要的固碳生态功能的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建立“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生态科技生态经济的促进机制,包括相应的生态科技促进法、生态经济促进法等,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

有的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是具有制度创新活力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浙江省也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休渔期”制度、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等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理由相信,制度创新必将大大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生态文明与政府行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生态文明的合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力推进。因为,面向企业的经济政策要通过企业落到实处,面向公众的消费政策要通过居民付诸实践。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各项工作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参与,政府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状况需要企业和公众监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成套设备”,是一次综合改革过程。有的专家认为,单兵突进式的改革路径已成过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改革,需要全面创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省委关于推进文明建设的决定就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均作了明确而具体论述,显示了省委加快改革进程、深化综合改革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个层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才有制度性基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才可能深度融合,“富饶秀丽、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才可能完美打造。政绩评估体系如同“指挥棒”,不同的政绩评估体系,就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客观上就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形成以GDP为主要量化指标的领导考核和干部升迁机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强化了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作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入绿色GDP观念,不仅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切实体现政府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法定要求,进一步突出对改善环境质量、生态修复和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环保基础建设、环保能力建设等内容考核有关指标的权重,倒逼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四、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既是生动的实践,又是长期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因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注重建设,常抓不懈,切实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收到良好成效。专家一致认为,省委提出要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这是决定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作为一个总体要求,不仅要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基础设施,更的重要是要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当生态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灵魂和意识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投入才会长久、持续和自觉,才会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并转变成自觉的行为。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态价值理念到各个不同领域的生态文化元素,乃至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丰富的层次性;从各地文化资源的调查、资料的挖掘,再到生态文化品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生态文化的研究、宣传到生态文化载体的建设,各类创建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财力人力的支持,需要科学的规划,更需要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实实在在地注重“生态文化”的内在特质,丰富生态的“文化”内涵,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县、市的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家庭、学校、企业等的评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法规的普及、技术的推广等。

研讨会上专家纷纷表示,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为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拓展了理论空间和研究方向,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扩大视野、潜心钻研,不断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支撑。

五、生态文明与理念观点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与会专家认为,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特点。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与会专家指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的反作用,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并把自然资源看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仓,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与会专家认为,工作上也要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点防治工业污染向全面防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转变;从重点治理水污染向全面推进水、大气、固废、土壤、噪声等污染治理转变;从污染治理攻坚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要把污染治理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有的专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并非单纯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事情,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事实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局限性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这集中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布局不当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失调等方面。因此,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寻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以求既可从宏观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六、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

有的专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上都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和生态化体现。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七、生态文明与循环农业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举措。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富有浙江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浙江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大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品牌,把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各个环节,打造高效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