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发展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发展观则是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来构建先进的社会发展模式。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发展

不管是生态意识,还是生态道德,二者都还没有进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它们只能看作是生态文明演进和发展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生态文明有着更加宽广的理论视域和更加深远的理论旨趣。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坚决摒弃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及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共荣。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诞生,是在人类享受着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不断遭受着环境恶化的危害,甚至付出惨重代价之后,人们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进一步检视自己行为的必然结果。所以,生态文明又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体现了人们对更高层次文明发展形态的期盼和主动创建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孕育于工业文明并预示着文明发展趋势的新的文明形态的自觉意识。它是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生态文明代表了工业文明转型和未来演进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次大飞跃,也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是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

生态文明反映出以“人—自然”系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整体性的价值观念,从而与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因为以往的文明模式,不管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它们的局限性已被愈来愈多的生产生活实践所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借助于更高、更完善的实践手段来进行调整,从而协调好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其始终朝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当然,就人类文明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来说,人类的文明形态不存在过时不过时的问题,以往的文明形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演进和发展过程,每一种文明,每一时代的文明,都是在对以往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文明的推进过程,即新的文明形态是对旧有文明的一种积极的“扬弃”。而且,即便是旧有文明形态中已经被证明了的﹑具有负面作用的实践结果,从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也同样具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正如随着工业文明的衰落,新的更高的生态文明便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危机和预示未来文明的前进方向的更高的文明形态。因此,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也是基于以往的人类与自然生态的不和谐、不统一这个现实基础之上的,这种现实基础又是由人类的工业社会实践活动方式造成的,当这种工业社会的实践活动方式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大到足以影响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各种现实迫切要求改变这种传统的实践方式,以保证人们能够继续在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新的、生机勃勃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就必然纳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机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一方面人类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保障自然资源对于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为人类增加更多的福祉;另一方面人类要在自然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在学习、审美等方面的需求等等。因此,在生态文明观念中,人类生存方式的首要特征应是基于自然整体及其对生态平衡尊重的可持续性,而不是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发展观则是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来构建先进的社会发展模式。可以说,这种生态文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文明,它将彻底克服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质。当然,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由自然界自发地去实现和完成,而是要求人类积极主动地发挥历史主体作用,自觉地改造和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新的生态文明有着与以往文明形态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为此,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

第一,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自然观。一种文明的形成,首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自然观作为生态文明的首要的价值取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更决定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协调发展,主要是:一方面,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更不可能站在自然界之外认识和改造自然,即人是自然生态链条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与自然的关联是生态系统的内部关联,因此,人必须不断调适好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另一方面,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自然界当作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来对待,相反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场所,它通过给人类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资料,不断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自然界为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又作用和影响着自然的变化过程。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自然观,并在此指导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人类活动是理性活动,是在一定的意识和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要解决由于人与自然的对立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就必须转变观念。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最具有挑战意义的传统观念,要数近代以来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它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只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视自然界的生存和发展。受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人们只知向自然界一味地索取,肆意开发,滥砍滥伐,完全将自然界视作自己任意宰割和征服的对象,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很少顾及长远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与需求。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祸患,有些还可能殃及子孙,所以我们主张以人为本,但要坚决抛弃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必须有宽广的生态道德意识,应该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及其他物种和谐共存,不能搞唯我独尊,以自然或其他物种的灭绝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不要试图去主宰自然,不要试图去消灭其他物种,而应该始终树立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保持物种的繁衍发展。通过将过去的只关注人转变为全面考虑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转变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由此也扩展人类的道德关怀,提升人类的道德境界。

第三,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选择新的发展思路。以往的文明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目标,单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其必然后果是环境恶化,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等等。所以,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发展目标模式,要摒弃增长就等于发展的陈旧观念,实现由快速增长模式向持续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因为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协调和保护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以及人们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所以,衡量生产力发展就必须考虑所付出的自然环境代价和成本,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增长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而不应该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要汲取前车之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背上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债务。发达国家更不能把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污染物的倾倒场,更不能走通过垄断而随意掠夺资源的剥削道路。人类社会总是在改造自然中发展,我们不能以无限度地牺牲生态环境而谋求社会经济效益在量上的增加,当然也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和人的合理需求而换取自然生态效益,而是应该把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二者的良性循环,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今后,各国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人的发展需求,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最后,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走生态化的发展道路。人类由原始的生态文明,经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最终过渡到生态文明,是一个文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所谓生态化,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二是人们受生态意识的支配逐渐地对自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从而极大地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空间;三是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则的建立、完善和相应的环保机制的形成等。可以说,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从意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意识的多重交互作用过程,更是一种文明的动态创建和形成过程。

当然,就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从提出到实践又有着特殊的意蕴和现实要求,主要是: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依据世情、国情的最新变化,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大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存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安全、实现持续发展,而是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通过科学发展去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共进与平衡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求得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也只有有了生态文明这个前提和基础,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情、党情以及社会发育程度的不同,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例外。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它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发展作为解决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来推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我们更要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历史教训要求我们今天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正如中央所要求的,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其他远景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新兴工业化道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等长期发展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争取做到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走真正的科学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没有生态文明,人类的发展将失去自然的“母体”和天然的根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人类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伤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它也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不用说是和谐发展了。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生态的破坏,对生态文明的践踏,必将大大减损人类文明的体质,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毁灭。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建设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也将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文水准。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加宽广的理论视域和实践要求,大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可以说,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