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的方法设计

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的方法设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少年儿童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动机,有助于在学习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是许多体育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提高少年儿童的速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提高过程。在体育锻炼中,集体运动项目是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的有效手段。个体只有产生了自己是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感觉,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一)提高少年儿童认知能力的方法设计

1.提高感知觉和观察能力

感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当前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反映,两者是互为表里的,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能纵观全局、明察秋毫,是否具有良好的感知觉能力是判断少年儿童认知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法和示范法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视野、动作感、肌肉感、节奏感,有目的地布置观察任务。如在篮球足球的练习和比赛中,要求学生在场上一定要注意观察同伴和对手,学会分析和判断,学会随机应变,扬长避短,以己之长克他人之短,培养控球和纵观全局的能力。只有良好的观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后,鼓励他们谈体会和感受,以便总结经验,加深认识。

2.提高注意力

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善于适时适度地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所面临的目标,是学习效率高的具体表现。因为学生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适度的情绪激活水平,提高学习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才能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和效果的目的。在体育锻炼中,单一形式的练习会让少年儿童很快产生疲劳,因此,要随时注意这些现象,及时消除破坏注意力的原因,转换兴趣,提高注意力。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就是使学生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影响和内心杂念干扰,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任务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少年儿童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动机,有助于在学习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求学生办事要有主见,善始善终,尽量减小“易受暗示”性的影响。

(2)培养“意守”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内部器官的活动上,而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还可以和“视觉守点”、“听觉守音”结合起来练习。

(3)正确地选择注意对象。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把注意对象放在自己的技术、战术完成的顺畅性和敏捷性上,而不是过多地考虑学习成绩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一种适应性训练,就是设计针对考试、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创设与考试、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进行实战演练,促使学生与考试、比赛环境间保持心理协调,为学生参加考试、比赛作好适应性准备,在心理上建立起应付环境变化的反应模式和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术、战术在千变万化的激烈比赛条件下得到正常发挥。

3.提高记忆力和反应速度

“快速”是许多体育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提高少年儿童的速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提高过程。它主要包括快速准确的动作速度、思维速度,即技术、战术运用快速灵活,场上头脑反应快速果断。从年龄上讲,9~12岁和16~20岁分别是动作速度发展的两个高峰期,这一阶段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训练刺激,利用这段时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容易获得最佳效果。

因此,首先,教师应不断更新和强化已教过的技术和知识。因为少年儿童学得快,忘得也快,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运动记忆力,对于掌握新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苦练基本技术,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和不良习惯,使技术、战术形成“自动化”。再次,要强调比赛中的节奏、完成动作的速度,特别是将观察、知觉、记忆结束转化为适当行动的速度。最后可采取表象训练法。采用表象法手段,是增强记忆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表象训练法可以达到巩固动作的记忆和改进动作的目的,减少练习前的紧张焦虑,培养学生的心理稳定性,有助于树立自信心。这是在放松训练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头脑里的动作表象进行的心理控制的一种较为完整的方法。在表象训练前先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主要采用呼吸放松。具体过程如下:第一,介绍呼吸及表象方面的知识;第二,通过教师的权威示范和同学的反复练习加强视觉表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动作印象;第三,假设要进行练习,将放松训练和想象练习结合起来,做3~5次深呼吸以稳定情绪,然后默念动作要领,同时找一定能完成动作的“感觉”。

4.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术、战术的提高,少儿儿童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智力不断发展。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丰富,思维就越深刻,灵活性就越强,创造性就越强。

因此,首先,发展儿童少年思维能力,要不断地向他们布置一些动脑子、想办法的内容。例如,教师可在练习中适时停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启发他们的思维;可以由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对动作的理解、认识和表达能力。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组织观摩高水平比赛、看录相、开讨论会等不同形式,使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比赛的规律性。再次,要提倡发挥个人特长,注重“智力型”学生的培养,对他们独立的见解和行动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后对于儿童少年来讲,游戏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综合手段,尤其是竞争性游戏。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创编新的游戏,培养兴趣,使他们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判断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调节少年儿童情绪、情感的方法设计

1.学会合作

合作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可能通过讲座或讨论形成,需要通过某种活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共同完成任务、共同分享成果和共同承担责任等去培养。在体育锻炼中,集体运动项目是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进行拔河比赛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全队队员的力量集中起来,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如果大家力量分散,没有合作的态度,那是不可能取胜的。同样,在篮、足、排等球类项目比赛中,必须要有分工与合作,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战胜对手。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满足归属感

归属感是人固有的心理需要。个体只有产生了自己是归属于某一团体的感觉,才能免于孤独的恐惧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体育活动使个体有了更多的归属团体,满足了个体的归属需要。体育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都是属于团队这个集体的。如果一个人在团体内感到愉快和满足,那么他会更努力地工作或学习,得到更快的发展。

3.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实况,边看边鼓励学生学习我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感觉到荣誉的取得既是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的写照,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

4.懂得放松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须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过分的紧张会使学习者肌肉僵硬、动作变形,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放松训练是运用语言进行引导,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使神经和肌肉得以放松的方法。学生学会放松和保持镇静,使心理和肌肉活动协调一致,对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1)渐进性放松法。它是通过肌肉进行反复收缩放松的循环练习,使人觉察到什么是紧张,从而消除紧张的一种放松方法。例如,紧握右拳,保持约10秒钟,依次体会右拳、右前臂的紧张感觉,然后放松,逐渐放松到最深的程度。上肢完成后,再过渡到头部、颈部、胸部、背部、下肢,在每一次紧张和放松时都要体会其感觉,同时采用深呼吸的呼吸方法。

(2)静默放松法。选择一种幽静而安闲的环境,闭上眼睛,通过自我暗示对全身进行放松。暗示的语句一般是“我很安静”、“全身放松”、“我呼吸舒畅”、“我感觉到很舒适”、“我轻松极了”等,要使放松迅速传遍全身,放松时还应检查自己身上的紧张部位,如果还没有放松,就要尽快消除紧张,使其放松。通过练习,要使学习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放松。

(3)情绪对比放松法。情绪对比放松法是在表象中回忆紧张的学习场景,以引起消极性的紧张情绪,当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回忆较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景,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与此同时,还要采用相应的肌肉关节放松、呼吸减慢、注意集中于放松部位以及放松性自我暗示等手段,以配合消除紧张情绪。

(三)增强少年儿童意志品质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设计

体育锻炼是人在意志力支撑下进行的活动,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体育锻炼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所以,意志训练在体育锻炼中极为重要。

体育锻炼中的意志训练,其主要时机是在克服肌肉活动紧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克服疲劳时、克服不良情绪时、克服危险与恐惧时。在体育锻炼中,应当巧妙地、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使其意志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得到磨炼。

1.挫折教育

体育锻炼中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设挫折情境,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例如,在学生已经完成练习任务后再增加练习任务,延长规定的练习时间;或是在疲劳时要求完成比较复杂的动作,并要求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或是进行体力消耗较大的力量训练、需要坚持性和耐久力的长跑等,这些都能达到挫折教育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激励教育

学生在体育练习中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功亏一篑”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体育教师能在学生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炼,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对较难的动作,练习时应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有助于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克服畏惧心理。把娱乐性的游戏渗透到学生练习当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快乐当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同时,克服紧张畏惧的心理。

3.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运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体育锻炼中, 由教师与学生在统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工作而形成体育团队。体育团队的目标是共同的,人人都对此感兴趣,每人都占据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各自的任务,承担各自的职责,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努力,这种体育团队活动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4.引入竞争机制,学会竞争

体育锻炼在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比赛总有胜负之分,只要学生敢于参加比赛,就说明其敢于去竞争,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样,团队成员在团队内部竞争和团队之间竞争中,会树立起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点,树立起竞争取胜的成就动机和集体荣誉感。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体育锻炼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很好的举措。例如,在短跑教学中,要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表扬,然后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敢于进取、敢于竞争、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

5.暗示控制法

暗示控制法是以不明显的方式(如语调、体态、面部表情)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方法。在进行放松、表象练习后,可以适当结合暗示控制法。第一,诱导学生反复默念“我肯定能成功”、“我不比别人差”、“我一定能够完成”等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言语;第二,教师用积极、肯定的语态暗示、激励学生“你完全有把握完成这个动作”等;第三,找一些身体素质和他们差不多甚至更差的能完成动作的同学进行示范,以增强完不成某动作的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培养少年儿童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的方法设计

体育锻炼能激励学生认识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并积极地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自尊、 自信。如果有意识地运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促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积极变化。

1.成功教育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性化、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通过“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这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提出自我挑战。如在50米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可以设置不同的起跑位置,激发每个学生成功的欲望,使其树立自信心。

2.创设情境

(1)创设尝试情境。如在体育锻炼中,让学生来带操、做示范、轮流做体育小组长,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完善

(2)创设选择情境。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投入地体验一次,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例如,学生在某个项目上有专长,就让他在代表队或比赛场上充分展示,使内在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他充分地体现自我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整个人都会显得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3.教师期望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这种教师期望效应的正效应,表现为教师的期望、信任与爱将鼓励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充满希望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有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达到锻练的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使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树立自尊,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五)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个性的方法设计

1.尊重个性,区别对待

尊重学生个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有性别、认知能力、气质、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品质。因此,在体育锻炼中,必须要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只有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在体育锻炼中,少年儿童是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个性既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示出来,也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个性化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明显地表露出来,通过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体现自身的个性倾向性。基于性别差异特点,体育锻炼应坚持男女生分班授课。教师要明确女同学在柔韧、平衡、耐力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女同学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男同学,教师要多安排速度、力量、灵敏性练习,发展其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表露出来的不同个性特征,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海纳百川的胸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肯定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进一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锻炼中,常常有不少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某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练习难度高的运动项目,这些不良心理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 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等。通过分析,产生这些不良个性心理因素的原因主要有:有的学生是出于对体育学科知识的了解掌握不深,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了解简单、肤浅,表现出懒动个性;有的学生是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对某些练习项目的高难度动作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个性;有的学生表现为“什么项目都想做,而又什么都做不好,一遇失败就不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表现为“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他练习项目”的偏爱个性。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此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并促进其转化:

(1)加强理论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和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习一些与他们相适应的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相结合,从而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少数个性随意、有运动偏爱倾向的同学,教师要主动与他们交谈,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对其消极的一面给予客观批评,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都得到均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