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是体育手段结合应急避险特点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锻炼,既要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要使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得到提升。在少年儿童应急避险体育锻炼的设计、组织过程中,应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因此,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的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以活动和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原则。因此,应遵循不同学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少年儿童的应急避险能力。

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是体育手段结合应急避险特点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锻炼,既要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要使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体育锻炼培养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作为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而且还具有思想教育的价值,因此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的教育作用必须与应对应急避险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如对学生进行用电、防火、防盗、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网络安全等系列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救的方法。在遇到危险时,能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并减少对其他人的伤害。

(二)趣味游戏性原则

趣味性游戏是少年儿童应对应急避险能力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体育锻炼缺乏趣味性,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提高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应根据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特点和素质、技术及智力水平,在体育锻

炼的竞争性、动作的设计、情景的设定和胜负的判定等方面多加考虑。

(三)避险常识性原则

通过体育锻炼,开展应急避险常识教育,增长学生应急避险的常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应对应急避险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应急避险中正确应对的习惯,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应急避险的发生和减少应急避险对少年儿童造成的伤害,保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安全性原则

在少年儿童应急避险体育锻炼的设计、组织过程中,应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体育锻炼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少年儿童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这就使得少年儿童在锻炼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激动的情绪,可能会发生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的准备工作要周到,以便防患于未然。少年儿童应急避险的体育锻炼还要特别防止人为的伤害。

(五)实践性原则

应急避险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应急避险能力形成的扎实基础。因此,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的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以活动和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原则。

(六)团队协作性原则

在团队中,特别是小团队的自主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团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团队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应急避险时协作以及互帮互助的能力。

(七)区别对待原则

少年儿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掌握的应急避险知识,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应遵循不同学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少年儿童的应急避险能力。对存在个别差异的学生要有针性地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

(八)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得以提高的,并不是教师单向灌输即可达到的。因此,应急避险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的活动获得认识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