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的因素

影响少年儿童应急避险能力的因素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少年儿童开展应对突发事件教育,培养其应急避险能力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应急避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应急避险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还存在与少年儿童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了解维系他们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的要素,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智育教育,忽视了少年儿童非智力的发展。

(一)国家的政策、法规及宣传力度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类各级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这为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的安全教育环节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也给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中小学中开展防灾应急避险教育,编制应急避险宣传材料(科普读物、张贴画、动漫课件等),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应急避险技能”专题活动,健全和完善学校避险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

(二)社会公民意识与行为

公民意识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目前,我国公民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技能、公共安全参与意识还不到位,如对交通规则不遵守、发现公共伤害事件时选择躲避等,这些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负面的。因此,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社会公民意识与行为教育之前,首先要对社会公民意识与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

社会化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方面来说,任何个人要进入社会,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都要接受社会的教化,都要遵守社会的公德。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公共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存避险能力。

(三)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也是生命教育的场所。因此,学校对少年儿童应对突发事件教育、应急避险能力培养义不容辞。在学校教育中,对少年儿童开展应对突发事件教育,培养其应急避险能力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险常设机构,结合各门课程知识的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应对突发事件教育。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等各种课程形式,在显性或隐性课程中渗透应急避险教育内容;也可以通过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应急避险教育。

应急避险教育内容应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教学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可组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增强少年儿童急避险教育的效果。

(四)家庭教育

应急避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应急避险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与少年儿童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了解维系他们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的要素,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智育教育,忽视了少年儿童非智力的发展。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会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还会因孩子缺乏家庭的应急避险教育与培养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表现得不知所措、胆小懦弱,错失应急避险良机。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和假期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正确的生命教育,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能力和生存技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