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利用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是使课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由于学校所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地域的局限性,社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也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基于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得到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结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率。

二、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保障。在课程资源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建立在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础之上,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注意教材的延伸,并且要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使课程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二)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要建设特色学校必须准确定位,找准切入点。对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不足,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项目,构建学校新的可持续发展平台。

(三)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无论是素材性课题资源还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必须首先保证的是实施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课时保证和为基本的安全所必需的场地、物资和设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谈不上课程实施的问题。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只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

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我们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所需的能力,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仅是使课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满足学生和当地发展需要,一般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地域乡土类课程。

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表现在校外教育中的优势,往往是学校内的资源所不可比拟的。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资利用的社区资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校外人力资源

校外人力资源包括校外党政领导、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和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

(二)校外地方资源

校外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校外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的空间和更丰富的活动内容。校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立足本校、立足地方”,地域、社区教育资源、地方特色人文资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之一,包括地方历史、地域民族风俗、地方宗教信仰、地方方言内涵、地方特产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可以避免课程雷同现象,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思想教育蕴含在其中。

对于学生来说,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商场等各类单位,都是向社会学习的课堂。这些单位在社区所辖范围内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行动,也是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

四、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网上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有严肃主题的信息,也有体育、娱乐、旅游、奇闻逸事之类的信息;有历史档案信息,也有现实世界的信息;有教育、学术、产业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有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等。

因特网还有一个最宝贵的但易被人忽视的资源——人的资源,在因特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教育专家、医生、律师、工程师……以及有各种专长和爱好的人。你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网上得到别人的帮助。

传统的教育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需要。由于学校所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地域的局限性,社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也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首先,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将越来越需要教育信息化,以加快知识更新;其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再次,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要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一)校本课程将发展成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

因特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它与其他信息传输手段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校本课程的资源几乎无所不包,有科学领域的专业信息,也有大众化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校本课程将发展成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呼唤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

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提高现代社会人的信息素养十分迫切。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合理学习和工作的责任,将信息技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等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运用信息工具: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特别是网络传输工具。

2.获取信息: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查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赋予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收集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鉴别活动以及自控、 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

这些素养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社会或学习化社会而提出来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些素养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中小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除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提高网络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并提高教学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还要使教师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