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的几点启示

对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的几点启示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党的执政历程、执政实践历来是同党的中心任务,同党为完成中心任务而确立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对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的几点启示

执政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认真总结和吸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第一,必须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党执政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立足于国情、党情,又要能够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冷静观察,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把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紧紧围绕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探索和总结党执政的规律,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出发,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一切工作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143] 。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这就是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执政所明确的方向和确定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在科学判断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总目标。这一目标坚持了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反映了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从而把党的执政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指明了新时期党执政的前进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五大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在坚持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前提下,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和“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提出来。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运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强调必须“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为党执好政、掌好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的道路。

第二,必须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执政历程、执政实践历来是同党的中心任务,同党为完成中心任务而确立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指出,在夺取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转到城市,“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又适时地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路线,在党的事业中关系全局、决定全局,也决定着党执政的前途和命运。而正确政治路线的制定关键在党,正确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关键也在党。党的八大虽然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但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据对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党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党在执政的过程中,正是由于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我们党才始终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人民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执政,如何执好政,如何探索和总结党的执政规律,始终是党执政后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认真研究总结新形势下党执政的规律。我们党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党正是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执政经验,探索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完善。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执政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的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党中央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在干部和群众中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五,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新变化,立足推动中国社会的新进步,坚持从本质上认识事物及其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贵和”。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论述,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清晰。可见,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将会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论,以更好地为人民执政,担负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注释】

[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2]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18日。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4月5日。

[4]《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4页。

[5]《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4—515页。

[6]《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9日。

[7]《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3—214页。

[8]《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95页。

[9]《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4—515页。

[10]《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9日。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5、206页。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6、212页。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6页。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8、216页。

[15]《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96页。

[16]《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00页。

[17]《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50—451页。

[18]《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01、302页。

[19]《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52页。

[20]《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9、210页。

[21]《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51、452页。

[22]毛泽东:《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8日。

[23]《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1页。

[24]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25]《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1页。

[26]《刘少奇选集》下卷,第98页。

[27]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28]《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9、230、232页。

[2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5页。

[30]《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4页。

[31]《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

[32]《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6页。

[33]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34]《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7页。

[35]《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05页。

[36]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

[37]毛泽东在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7年3月20日。

[38]《列宁全集》第60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3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6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4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9页。

[4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4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44]《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8页。

[4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

[46]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

[4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1页。

[4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222页。

[4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243页。

[5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5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0—41页。

[5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182页。

[5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58—159页。

[5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41、844—845页。

[5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312页。

[5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页。

[5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0页。

[5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7页。

[5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页。

[6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

[6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8—249页。

[6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34页。

[6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0、249、250页。

[6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39—840页。

[65]《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66]《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430页。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

[6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21日。

[69]《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216页。

[70]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

[71]《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

[72]《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1页。

[7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

[7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4—75页。

[7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164页。

[7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20、221、233页。

[7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

[7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

[79]吴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人民日报》1986年5月5日。

[80]《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人民日报》1986年6月16日。

[8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

[8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

[8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8页。

[8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7页,注释95。

[8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

[86]《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页。

[8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8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

[8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9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页。

[9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9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11页。

[9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8页。

[9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9页。

[9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

[9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1、255页。

[9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164页。

[9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

[9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47页。

[10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10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

[10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1页。

[10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8页。

[10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10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0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7、16页。

[10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08]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2006年8月15日。

[10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1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1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11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113]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页。

[114]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第100页。

[115]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第103页。

[116]《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84页。

[117]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

[118]《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4页。

[11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页。

[12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8、39页。

[12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30页。

[12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09页。

[12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11页。

[124]《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12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2页。

[12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03页。

[12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64页。

[12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29]《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07页。

[130]《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6页。

[131]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第150页。

[132]董必武:《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第152、153页。

[13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18—819页。

[134]《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13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3页。

[136]《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511—512页。

[13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13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页。

[139]《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14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14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142]《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43]《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