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

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不断克服来自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困难,到2000年底,我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九个五年计划。“九五”期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前进,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外汇、外贸等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政企进一步分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达到预定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当然,我国也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一些领域的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与管理还缺乏经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这种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和形势,党中央对如何继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进入新阶段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划了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之初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2002年11月,党中央召开十五届七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新世纪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就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十六大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9人,代表全党6500多万党员。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六大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江泽民在报告中紧密围绕大会主题,明确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报告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些鲜明而有力的回答,表明了党中央的决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力量,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报告全面回顾了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报告指出,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擘画了未来的宏伟蓝图。报告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综观全局,在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报告还提出了为完成这些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在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向上,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大力维护社会稳定。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要坚持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在对外工作方面,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所有这些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报告还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作了科学阐述,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全党要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大会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大会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大会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名,候补中央委员158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21名。11月15日,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吴官正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吴邦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曾庆红为国家副主席;决定温家宝为国务院总理。2003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选举贾庆林为全国政协主席。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党的十六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和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刚刚担任总书记不久,便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深情回顾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当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讲话,立即在全党产生重大影响。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学习这篇讲话,重温党的优良传统,为进入新阶段后经受住新的考验,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谦虚谨慎,努力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党中央还进一步清醒地分析了新阶段的特点和形势。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2002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及至2020年预计达到3000美元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防患于未然,保持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和难题。2003年春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集中暴露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和农村发展不甚协调的矛盾。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后,深刻反思和总结了期间的经验教训。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从今后的工作来说,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要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仅要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仅要努力做好当前的工作,而且要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14]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根据这一形势的迫切要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明确确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这是我们党对2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顺应了世界和时代发展的潮流。

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理论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所有这些努力,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而且使得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成果、新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