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使命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这是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7年至2002年的五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1997年至2002年这五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进新世纪的不同寻常的五年。这五年间,中国经受了一系列挑战和考验。从实现经济“软着陆”到抗御亚洲金融危机,再到扩大国内需求,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一次次新的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辉煌成就。

战胜亚洲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发展。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九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2000年达到99214.6亿元,人均7858元[1]。继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之后,又在我国人口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超额完成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在经济持续增长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增加,2000年达到13395亿元,五年累计超过5万亿元[2]。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由世界第9位跃居第6位[3]。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风险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已经具备相当的抵御风险的实力。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坚持市场改革的方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化改革很长时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春,正当中国的改革处于极为艰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犹如声声春雷,起于南海之滨,响彻神州大地。之后不久,党的十四大汲取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经过20多年的体制改革,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下,至21世纪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其主要表现: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是工农业生产主要由市场决定。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5种,其中木材、天然气和黄金只是在某些环节或部分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二是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目前,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95.8%、92.5%和87.4%。三是要素市场初具规模。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初步形成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的交易量不断增加。四是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一大批年交易额上百亿元的现代化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沟通产销、衔接城乡的重要渠道;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法规逐步健全,市场监督机构和认证机构逐步完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逐渐消除,基本上形成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第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是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控制力明显增强。到2001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109316亿元,比1995年增长91.4%。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提高了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工业增加值中,1990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目前已超过三分之一。私营、个体经济逐渐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第三,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基本上实现了从计划指令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转变,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综合运用税收、利率、价格和投资政策等调节经济运行。第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这是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开放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拓展,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743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95年的第11位提升至第8位[4]。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实现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加工产品为主的转变后,又实现了从一般加工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九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98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80%[5]。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600亿美元[6],位居世界第二。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外商直接投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适应经济全球发展趋势,经过十多年的艰难谈判,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获得通过。“入世”标志我们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为中国经济发展既提供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入世”后,我国以成员国的名义参与国际监督,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开放、更具透明度的开放经贸体制,使我们原来“摸石头过河”的开放模式,变成符合规范、稳定透明的开放模式,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这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胜利,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胜利。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三大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确定为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概括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概括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共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党全社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至党的十六大前,从领导层来看,我国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有几件事:一是深化领导体制的改革,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逐步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三是深化监督制度的改革,健全和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四是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五是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01年初已先后制定了390多项法律和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80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分别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从基层来看,十五大以来,在扩大基层民主和发展民主自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比如,1998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并正式实施。从此,以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开始深入到广大农民的生活中。全国广大农村的直选村委会、村务公开,都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落实。此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科技取得新突破。仅“九五”期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累计达5828亿元,是“八五”时期的1.9倍,平均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余项[7]。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神舟”号飞船试验飞行成功,载人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稀土材料应用和生物技术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就,关键在于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当务之急,不断出台科学技术新政策。比如,重金奖励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设立科学园区吸引像微软和阿尔卡特之类的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研究中心,并且增加科研经费。教育取得新成绩。依据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我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2001年全国儿童入学率达99.1%,初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以下。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719万,比1989年增长3.8倍;在校研究生39万,是1989年的3.9倍。这在改革前是不可想象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建设空前繁荣。党的十五大以来,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抵制不良文化影响,文化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通过“五个一”工程的开展,使一批好书、好戏、好影片、好电视剧、好文章涌现社会。到2000年底,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7%[8]医疗保健体制和卫生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各种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异彩纷呈;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九五”期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6%[9],市场商品供应充裕丰富,有效供给水平明显提高,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280元和2253.4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九五”期间年均增长5.7%和4.7%[10]。“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从1995年的6500万减少到2000年的2500万[11]。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确立。

可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国生产力水平再次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12]水平。据统计,至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在整体上终于摘下了“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至2002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所有这些成就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与党的自身建设提供的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分不开。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民生活只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与全面小康相比,我国实现的总体小康还有很大距离。那么,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实现这些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