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康社会理论,是对单一公有制的“大同主义”和高速赶超型的“四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偏差的矫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建设还大有提升的空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预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脱胎于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小康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小康社会理论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此后一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是来之不易的,意味着一个以天下大同理想、以公有制崇拜为实践、以长期贫穷为结果的时代的结束,另一个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理想,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富裕光荣为动力的新的时代的开始。

近代以来的中国,鉴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与有限民主政治造成的恶果,即社会两极分化,还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规模不等的战争的弊病,在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基础上,倾心向往“天下为公”的社会主义,由此形成了对苏联计划经济与单一公有制的深刻崇拜,这种崇拜在20世纪30~40年代即已初步形成。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基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压力,苏联式社会主义模式就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全面推行。

虽然在斯大林崇拜被破除之后,我们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但由于没有突破“天下为公”的大同主义理想与苏联式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我们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反而造成长期的阶级斗争与贫穷落后。

教训为经验之母。大同理想及其实践的挫折,特别是单一公有制彻底消灭个人产权导致破坏与享受压倒一切的反建设行为,高速进入共产主义需要破除迷信导致急躁冒进的反科学行为,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度低下和长期停滞,最终催生了小康社会理论的破茧而出。

小康社会理论,是对单一公有制的“大同主义”和高速赶超型的“四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偏差的矫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理论及其实践,以发展为硬道理,以人为本,以民生为主要关注点,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以市场经济基础上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为基本框架,以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动力,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在20世纪80~90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功,小康社会的基础由此得以奠定。

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虽然小康社会初步形成,但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完善成熟,要素市场还处于发育之中,市场的透明化和法制化程度有待改进,国家、社会、市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第三产业尚需大力发展,科技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民主政治建设还大有发展空间,法治国家建设尚需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国家与社会治理需要与发展相适应;社会分层加速,社会流动活跃,城乡、居民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利益更加错综复杂,和谐社会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利益最大化、赢者通吃的观念盛行,适合法治市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人民幸福水平提高的社会道德有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挑战,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高污染、高消耗、高投资、高成本、低技术、低效益、低回报、低服务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矫正,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还没有解套。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小康水平还是低程度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还大有提升的空间。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提出的基本背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系统阐述。经济全面小康方面,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经济体系,增强发展协调性,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政治全面小康方面,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能够获得更加公平的社会发展机会,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全面小康方面,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扭转各种社会差距,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工农差距,社保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文化全面小康方面,消除文盲,明显提高国民与民族文明素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比较健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全面小康方面,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预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任务是富有挑战性的,是很艰巨的。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政治体制的成熟,和谐社会的构建,高中教育的普及,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升,都是不容易实现的。小康社会建成之后,我们才算正式进入小康社会,进入为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准备的阶段,因此,到21世纪中期,我们还是小康社会。即使基本现代化实现之后,我们还不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只是一个基本现代化的社会,或者说,还是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目前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或现代性理论大多数仍然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还是个未竟的工程,现代化或现代性正在进入第二波,或者是现代化的现代化,或者是现代化的反思化的发展阶段。就中国而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也认为我们在21世纪赶上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道路还是很长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联动的,很多制度建设与发展环节也是全国一体的,制度方面如民主政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政府职能转换、法律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等,发展环节方面如政府服务能力、要素市场配置、民营企业发展、农民流动、城市化水平、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贫富发展差距等,因此,上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得不受制于国家发展的整体环境,在国家整体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上海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