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性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辨析

“综合性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辨析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证明,仅依靠课堂语文教学活动,即使是大幅度增加课时,学生也很难学好语文。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外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语文课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一般都认为“语文课外活动”就是“课外语文活动”,“课外语文活动”就是“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理解很有问题。“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师有计划、有系统的组织指导下,学生有意识、“被迫”参加的课堂教学之外的语文活动。

第八章 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离开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是一句空话。学校有“快班”“慢班”之分(前者也称为“实验班”“教改班”“择校班”)是公开的秘密,高中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高考分数出来,语文成绩最高的学生很可能出自“慢班”。原因很简单,“慢班”学生受数理化、外语等老师的“关注”较少,他们有大量的时间从事语文实践活动,所以能在颇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这点,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颇有启示意义——为提高学生的素养,必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其主要体现为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引导课外语文活动,充实语文课外活动

事实证明,仅依靠课堂语文教学活动,即使是大幅度增加课时,学生也很难学好语文。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学习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发展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外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语文课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理论家们的大部分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故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语文课外活动”进行重新审视,必要而且迫切。

一、“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外语文活动”辨析

一般都认为“语文课外活动”就是“课外语文活动”,“课外语文活动”就是“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理解很有问题。张鸿苓先生说:“课外语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特指那些由语文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的语文课外活动;广义的课外语文活动其范围要广泛得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以语文作工具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称作课外语文活动。人们在语文课堂以外运用语言文字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内部语言)和生活、学习、工作等交流活动(外部语言),都是课外语文活动。”[1]

可见,“课外语文活动”和“语文课外活动”是两个概念,前者包含后者。

“课外语文活动”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之外,以语文作为工具进行的所有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学生自发的语文活动。诸如课余聊天、看小说、看电影、发微博、写信等等。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师有计划、有系统的组织指导下,学生有意识、“被迫”参加的课堂教学之外的语文活动。如语文教师教过《少年闰土》一文后,要求学生阅读《故乡》原文,甚至阅读《呐喊》全书。

总之,“语文课外活动”只是“课外语文活动”的一部分,前者有目的且有序,而后者大部分无序且带有盲目性。

“课外语文活动”(下文特指除“语文课外活动”外的其他“课外语文活动”)与“语文课外活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学生自发地产生活动的需要,不受任何目标和规则的牵制,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展开活动。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现状却十分尴尬,从理论上说,小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事实存在的初中“择校”考试的严峻形势,逼迫着师生们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有序的语文课外活动基本无法实施;而另一方面,学生却在课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无序的不同形式的课外语文活动。

二、语文课外活动——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怪圈,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有时候,甚至置课程标准于不顾,仅仅按有关部门颁布的考试说明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前提下,语文课外活动有名无实,其处境十分尴尬。

(一)缺少相关资源

据我们了解,有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受各种条件限制,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指显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报刊、有关书籍以及音像资料等)相当匮乏。从整体上说,小学生手中除了语文课本外,其他形式的辅助教材几乎空白。学校、家庭没有能力或者说不愿提供更多的图书、更多的信息设备供学生利用;对一些有意义的文本,顾不上提出指导的计划和措施,甚至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借口不予订购。课本成了惟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难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二)教师指导不力

目前,在各种压力下,许多学校和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外活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把眼光落在课本内容的学习、大量习题的训练等方面。再加之课外活动对教师的课余生活影响比较大,所以,真正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突出成就的语文课外活动非常有限。

还有一种情形是,尽管已经开始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有“法定”的时间,有计划,但指导不得力,仅是把语文课外活动作为一种调剂品,活动的开展也没有建立任何可操作的规范性体系,缺乏具体的目标导向和相应的指导方法,更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常常难以有序进行。那些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却是华而不实,多彩而不多效。比如,很多朗诵会时常冠之以德育的美名,打着活跃学习氛围的旗号,而针对的往往只是少数对象;号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结果往往只是给学生确定了一个名次,仅将之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已。另外,这种勉强开展着的呆板而乏味的活动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生虚与委蛇

学生在各种压力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大部分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与成绩的提高没多大关系,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在其他方面。这是一种功利心理,他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意义,以考试的成绩来衡量语文学习的目的;殊不知,即使就考试而言,参加语文课外活动较多的学生考试成绩都比较高,这点我们在本章的导言部分已经论及。还有一部分同学把课外活动时间当成是娱乐休闲的时刻,抱着“玩玩”的心态,从而导致活动的“零效率”。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成长阶段的逆反心理也导致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甚理想,一些学生就是喜欢“我行我素”。

所以说,语文课外活动的现状令人担忧。

三、课外语文活动的蓬勃开展与无序状态

与由语文教师特地引导的语文课外活动不同的是,一些自发的课外语文活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这类课外语文活动。

(一)课外语文活动的事实存在

一些学生喜欢看电视,但是在家长教师眼里却成了不务正业、荒废学业的典型。其实不然,学生通过观看新闻、纪录片、益智类及访谈类节目,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了解时事动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些信息完全可以转化成为各门课程的内容。从“语文”的角度而言,学生在这当中还能学习节目主持人或凝练精确,或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节目内容的同时,一定会有一些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也是正儿八经的语文活动。

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看电视连续剧,了解跌宕起伏的剧情,分析理解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也是语文活动。

现代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捕捉信息,聊天交友,论坛跟帖,发微博等等。网络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从语文信息的角度讲,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要比课堂学习丰富得多,更何况获得信息的速度快,这样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些也是正儿八经的语文活动。

还有学生喜欢看小说(当然包括武侠和言情小说)和各种杂志;还有学生喜欢“煲电话粥”,喜欢发短信……这些何尝不是课外语文活动!

但是,这类课外语文活动仅是把语文作为工具而进行的活动,是没有或缺少语文教师指导的自发进行的无序活动。

(二)课外语文活动的无序状态

由于课外语文活动大多数不囿于书本,不止于学校,空间非常广阔,在时间上也较灵活,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引导,因此随意性、盲目性较大。虽然上文所述看电视、上网等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但是学生沉迷于电视剧和网络的现象却经常存在,有的学生一放学便丢功课于一边,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看小说、看电视尤其是上网聊天上,甚至废寝忘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课外语文活动的无序状态还体现在活动的内容上。课外语文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层出不穷;但是,如果不进行合理筛选,照单全收,也会适得其反。比如说,网络可以方便查找信息,可目前网络的监控力度不够完善,欺骗现象、垃圾信息充斥其中,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迷失自我;另外,上网交友聊天因缺乏警惕而上当受骗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综上,因为课外语文活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必须及时加以指引,使之走上正轨。

四、取课外语文活动之长,补语文课外活动之短

从本节第三部分可知,课外语文活动大多是无序的和盲目的,且取得的学习效果甚微,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引导,使之转化为有序、有效且有着明确目标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师也可通过对学生课外语文活动的了解来指导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注意学生动态,开发课程资源

课外语文活动有自己的特色,空间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它起到了课内起不到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因而语文课外活动有着广阔的延展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现状,尤其要重视那些学生平时经常接触的课外语文资源,并引导他们合理且有效地利用;同时,对一些学生们不太关注的课外语文资源,更要积极引起他们的兴趣。只有这样,语文课外活动才能够生机勃勃地展开,才能够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必须与课堂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外新的信息引入课堂,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把有关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针对学生作文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现状,可考虑到一般男同学课外喜欢阅读武侠小说的事实,组织学生自主研读金庸《神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上山请一灯大师疗伤的一章,分析连过渔、樵、耕、读四关,关关不同的场面,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明白行文必须有所变化的意义。

(二)密切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原有的知识背景,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地确定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序列,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2]由于不同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个性差异,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等。这就决定了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强度、速度和效度有不同的表现。

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通过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了解学生的个性,从而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能力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使每个学生在活动当中都要有所得。如,对喜欢看电视剧和小说者,可引导他们写各类评论;对喜欢上网者,可组织讨论网络语言的是非;对喜欢“煲电话粥”者,可指导他们如何用简短的话语说清问题;对喜欢发短信者,可组织短信编制竞赛……

由于小学生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过程中不能对学生指手画脚,横加干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可通过课外语文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予适当的点拨,尽量不使学生感到“被迫”。教师的指导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时给予相关帮助;在开展活动过程当中,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督促活动的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后,还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并提出努力方向。

总之,要使学生感到你是在“陪”他“玩”,不是在“逼”他“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各自相应的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外活动也就取得了实效。[3]

第二节 化“综合性课程”为“语文综合性学习”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4]作为新生事物的“综合性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可悲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对两者内涵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有人将两者视为一物。本节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综合性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辨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性课程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习一定的课题。后来,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即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组成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领域。之后,英国出现的“统合教学日”和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STS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以及日本80年代出现的“合科指导思想”、“综合理科”等,都是综合性课程的不同形式。[5]

“最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6]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语文学科学习为主体,注重语文学科内部、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与“综合性课程”不同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各种课程的综合。从学习目标看,既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又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既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又是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结合。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需要而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必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综合性课程”处境尴尬

综合性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减少了课程的门类,似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综合性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如吕达先生所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7]目前,“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不准

综合性课程虽然整合了原有几门学科的内容,但却打乱了原有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因为“综合”应该是自然融合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只是各门学科的简单组合。任何没有主次、违反自然规律的“扭合”都难以取得成功。现代系统科学认为,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并不是各部分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完成某个(或几个)目标的有机组合,其总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而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综合性课程仅仅是简单的“拼盘”,其学习内容的有序性、连续性和系统性都不尽如人意。如当时曾经将音乐、美术等等相加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从开始试点就陷入了困境,再度分科已成事实。

(二)师资缺乏

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使课程不再只是传统观念中的单科学习,只有当教师具备多元化、发散性知识结构时,才能给学生以有力的指导。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化知识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泾渭分明,各司其职”,这严重阻碍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进程。为了探究综合性课程,甚至出现了两个学科的教师同时出现在一堂课的讲台上的现象。所以,要完善综合性课程,首先得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想,尤其要重新建构教师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实际上,除极少数教师有可能适应外,大多数教师只是“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

(三)评价困难

综合性课程的设置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它被边缘化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教改的深入,在各级考试中,也开始出现相应的较综合化的试题。但这种“综合”试题的评价方式往往显得很单一,或分学科评分,或“偏心”于某一学科;而且试题本身的设计也存在着浅表化的倾向,这些做法不同程度上都异化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初衷。

由上可知,尽管综合性课程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全面开展综合性课程学习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说,学科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

“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了语文课程,它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将语文课程与个人、自然、社会三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适应了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首先,由于以“语文为主”,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胜任。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素养、构成体系都较为了解,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多渠道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收集材料,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是脚踏实地。比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捕捉信息,聊天交友,论坛跟帖等等。从语文信息的角度讲,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要比课堂学习丰富得多,且获得信息的速度快,这样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评价标准不是难事。只要站在“语文”的立场上,将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为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为终极目标,以微观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上的所得为阶段目标。对此进行评价,难度不大。与一般语文教学不同的是,从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看出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水平,看出他们表现出的自主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也就是进行过程性评价。

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能有力地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且可行性较大;那么,就该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指“涉外”综合。“涉外”综合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跨学科的综合,但它以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而存在,是在语文课程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与语文有关,落脚点始终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巢宗祺先生在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8]而在目前的不少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使得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偏离。例如,有的语文课,课堂上热热闹闹,声光电一齐上阵,似乎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音乐课等其他课型;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得学生无功而返。

其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能够背离语文学习的目标,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力,可浅尝辄止,不必深究,也就是说,要把语文活动搞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活动,而不是“大杂烩”“大拼盘”。在此基础上,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视角来审视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开辟新的途径和空间。

其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应强调课堂内外的沟通,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外新的信息引入课堂,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把有关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相信,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改善原有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状况,能够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9]

第三节 语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组织小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写话—习作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几方面考虑。

一、促进识字写字能力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

“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五)——五年级猜字谜活动

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 五年级备课组

说明:资源共享,年级合作准备;为学习交流猜谜方法以及控制秩序方便,各班分批猜谜。

一、课前准备:

(一)课件制作;

(二)擅长相声的学生准备《猜字谜》相声;

(三)印制《猜谜活动积分卡》。

附4:猜谜活动积分卡

二、活动过程:

(一)学习猜谜方法

1.课本上的字谜试猜

2.公布答案,分析猜对或猜错的原因

(二)欣赏相声《猜字谜》

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三)猜老师或同学提供的字谜(限5个)

(四)学习自编谜语

1.老师写字:丸、勿、鸿……等;学生试编字谜(一字多编)

2.从本册生字表中(两种教材)选认为难的字来编字谜

(五)准备“猜谜大会”

1.师生制作字谜卡(可收集、可自编)

(1)底纹纸,32K大小、形状可自己设计或彩色纸条,水彩笔工整书写谜面,保证猜读方便;

(2)在背面右下角写上编号:学号+01.02等编号,例07429—01;

(3)在纸条背后上端备上双面胶;

(4)将自己出的字谜编号与相应谜底另写纸条交给老师。(各班的集中)

2.老师带“字谜小组”成员整理所有字谜,清除重复内容,并重新进行编号。

3.在教学楼走廊上(西大教室)张贴字谜。

(六)猜谜大会

1.分发《猜谜积分表》(每2人一组)

2.要求只在两人之间商量,不走回头路

3.限时半小时

(七)活动总结

1.回教室,对照谜底表,交换批改,评选“最佳猜字谜拍档”

2.发奖

3.交流开展猜字谜活动的感受、收获[10]

【分析】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设的。这个实践活动针对的是狭义的字谜,即单个汉字的谜语,注重文字形体的组合及偏旁部首搭配,为了编字谜、猜字谜,学生要从字的形态、功用和意义上对谜底汉字各个组成部分作多角度描绘。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今后出现错别字的概率就少了很多。所以说,这样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意义。虽然说这个案例没有提供细节,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还是能读出学生的兴奋,读出学生的积极,读出学生的所得。就是在这种活动中,一些学生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或许,一个文字学家就在这中间产生。所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案例。

二、促进阅读能力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

课外阅读案例《伊索寓言》

窈窕淑女

阅读内容:古希腊《伊索寓言》

阅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寓意。

课前准备:课前选取《伊索寓言》中的精彩故事读给学生听,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推荐学生大量阅读。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多少个故事吗?

生:大概有四五百个吧。

师:那你们已经读了多少个故事了?

生:我读了《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蚊子和狮子》……

师:看了不少呀!

生:我除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以外,还看了《狼狈为奸》《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和《毛驴和骡子》等等。

师:不错,看得确实不少了。

生:老师,除了后面的几篇故事还没来得及看以外,其他的我都看过了。

师: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喽,还准备继续看下去吗?

生:还要看。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师:《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也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那么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是什么吸引了你?

(因为前期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到两个小时,学生的阅读量也很大,所以现在要留出多一些的时间给孩子回忆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了。说的是: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它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师:是啊,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呢。

师: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我比较喜欢《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这个故事。故事讲了: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

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说明了: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凡事别怕麻烦,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才能做决定,否则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师:对呀,我也赞同你的观点。谁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小的时候我就读过《口渴的乌鸦》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才真正明白它的寓意。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乌鸦口渴得要命,飞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没有很多水,他想尽了办法,仍喝不到。

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气去推,想把罐子推倒,倒出水来,而大水罐却推也推不动。这时,乌鸦想起了它曾经使用的办法,用口叼着石子投到水罐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

故事很简单就是让我们明白智慧往往胜过力气。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好办法去克服。

师:孩子,你真的很会读书,不仅理解了寓意,还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不简单呀!相信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它会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你一路充满芳香!同学们,你们也要向他学习,去寻找你人生路上的灿烂阳光!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能做到。

……

(学生们真诚地鼓起掌来,用赞许的目光注视着他)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书也读得很仔细。其实往往一些小事更容易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够打动人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但会说,还要经常写写读后感,“好记性不如滥笔头”嘛!

课外实践:

同学们阅读了丛书,讨论了人物,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呢?请你们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其中一则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然后再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寓言故事展示会”,看看谁能表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谁能体会得更加深刻。[11]

【分析】

这个语文实践活动的案例颇有特色。虽然说案例具体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的部分,但是,这部分课堂教学活动起了枢纽作用,联系着前后两个实践活动。授课之前,学生已经就《伊索寓言》进行了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这堂课,可以说就是对以往实践活动的归纳总结,尤其是升华;课后,学生将进入下一个更深层次的实践活动——改编成课本剧。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这堂课上,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就自己的阅读体会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故事,既锻炼了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随机点拨,画龙点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相信,在下一个实践活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的天赋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现。

当然,如果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式做一些概括分析,可以相信,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也会注重对文本表达方式的吸收,如此,今后的实践活动就更为“语文”。

有一个问题可能授课教师没有注意,当回答老师“你们知道《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多少个故事吗”时,一个学生说“还看了《狼狈为奸》《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和《毛驴和骡子》等等”,应该马上纠正学生:《狼狈为奸》的故事是国产的。

三、促进“写话—习作”能力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

“小报”俱乐部

山东 赵文

一、活动准备

1.把学生平均分为六个活动小组,每组为一个报社,报名分别是:龙泉少年报、萌芽报、小学生学习报、少年科技报、红蕾周报、新世纪少年报。每个报社选一名主编,采用4开新闻纸,自办一份手抄报。

2.制作社名标志,用红纸打印好,贴在台历上。

3.写有评比标准的小黑板。

4.邀请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现场来访。

5.各报社分别准备气球、鲜花等以渲染气氛。

二、活动过程

师:大家好,我作为小报俱乐部的主持人,欢迎你们到小报俱乐部来做客。下面我把邀请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各家报社的主编介绍给大家。

龙泉少年报的朋友们!你们好!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该报的主编×××讲话。

(小伙伴们,你们好!我是龙泉少年报的主编,希望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们各家报纸办得更好!)

师:听了各位主编的自我介绍,我们对各报社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鼓励大家.我们对各报社所办的报纸要进行评选。

下面我宣布本次活动评委:班主任、班长、学习委员、美术课代表。

接下来由评委×××宣读评选办法、设立的奖项。

评选办法:(1)由各编辑部自荐一份报纸送到主席台前展示。(2)由主编按办报的要求作一简介。

亮题板,内容如下:

报头设计:报名、日期、第×期、主编。

版面编排:内容有主有次,形式错落有致。

版面装饰:配题花、配花边、配插图。

(3)由评委投票。评选出一、二等奖及优秀奖。

设立的奖项有:一等奖2名,奖台历一个;二等奖2名,奖精美贺卡一张;优秀奖2名,奖小红花一朵。

师:评委已把评选办法宣读完毕,接下来我宣布小报俱乐部活动开始。

第一项,各报社自由活动。(小组内互相传阅手抄报,大声朗读,按题板的要求评出一份最佳报纸参展)

第二项,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采访。(每组采访一位同学,谈谈读报的体会)

第三项,请各报社把选好的报纸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由主编从报头设计、版面编排、题图说明等方面作一简介。

《龙泉少年报》主编发言:我们取名为龙泉少年报,是因为我们滕州市有个龙泉塔,报纸的内容为少年儿童所看。版面是这样编排的,头版多是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等新闻,第二版有优秀作文、名人名言……最后我们在空白处画了一幅山水画。相信大家读了我们的报纸,在阅读能力、作文水平方面会有所提高,视野会更开阔……欢迎大家订阅《龙泉少年报》。

第四项,由评委根据评选规则投票评奖。

师:由我来宣布评选结果,由班长发奖。

师:大家的报纸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也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根据办报的几点要求,谈谈各自报纸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由主编或其他成员发言)

师:既然找到了不足,就请大家动手修改自己的作品。

三、活动小结

这节活动课,同学们兴致盎然地展示了自己的手抄报。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给家人看,给朋友看,也可以向省内外的报社投稿。说不定哪家报社会任命你为他们的小编辑、小记者。相信未来的社长、主编会在我们这些同学中产生。[12]

【分析】

提高小学生的“写话—习作”能力,课后编小报是个好办法。但是,如果作为教学任务布置下去,每人编一份小报交上来,教师随意批个分数,学生随手一扔,以后兴趣将逐渐淡薄,直至于无。这个案例中,设计者创设了一个“评奖”的具体情景,无论是参赛选手的介绍,还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还是“小记者”的采访,还是“主编”的陈说,都给人“像真的一样”的感觉。所以,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学生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陪学生玩”的参与者,更是一个导游,将学生的兴趣导向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活动是有益的活动。

然而,这个活动“语文”味还不太浓,如果在“游戏规则”的制订中,增加一些对“小报”所载文章语言形式的评比要求,对小报上字迹的评比要求,那么,这次活动就更“语文”了。

四、促进口语交际能力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

“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积累·运用四》)

一、活动主题

《教你学一招》(心灵手巧,能说会道)

二、设计理念

以兴趣为前提,以活动促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主导,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创造性地参与实践。并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

语文的空间和领域,让学生在同学、亲人的协作下,主动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展示自己最拿手的一两项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体验到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活动目标

(一)在亲自筛选和制作、准备自己要展示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观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想象和创新能力,懂得语文学习也是生活,并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

(二)通过当堂展示、介绍自己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评价、欣赏同学的介绍和本领,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合作精神,促使素质教育向生活延伸,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活动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准备时间:1—2周的课余时间。

2.准备内容:自己最拿手的1—2项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

3.准备过程: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筛选和制作、准备自己要展示的东西,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在同学、亲人的帮助下完成。

4.准备要求:实践部分必须能做成展品在课堂上展示,(有条件的可以用做成CD或拍摄成照片)介绍部分最好能事先用文字形式写好。(说说是什么招,这一招怎么好,怎么做,让别人听了乐意学)

(二)老师准备

1.向学生宣布此次活动主题:教你学一招——“心灵手巧,能说会道”。

2.督促学生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完善自己的展品。

3.“人穿小纸片”小窍门的表演准备,《聪明的一休》乐曲,自制幻灯片。

4.准备好学生交流活动成果的课堂教学。

五、活动过程

(一)宣传发动阶段(课前):

1.向学生宣讲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向学生宣传本次活动的主题:教你学一招——“心灵手巧,能说会道”。

(二)师生准备阶段:

1.学生用1—2周的课余时间,着手准备自己要向别人展示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要反复筛选、考虑,再确定。

2.确定好后,独立或合作完成好自己要展示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的展品,练习在同伴、朋友或家长面前介绍,看是否能勾起别人的学习兴趣。

3.老师参与学生的准备全程,并给予适当的启发、点拨。

4.检查、收集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下是本次活动老师收集到的学生准备情况)

(1)学生76人,准备展示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60余项,有近50项能在课堂上演示,但限于本班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没有用CD等形式出现的。

(2)学生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大多是自己真正的拿手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

(3)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对自己的展示做精彩的介绍。

(三)成果交流阶段(课堂):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聪明的一休》,学生欣赏完悠扬悦耳的旋律,说说自己的感受。

(2)老师相机导入新课。是啊,一休是聪明、智慧的化身。我们更是心灵手巧的一群。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想,同学们一定不比一休逊色。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拿出来,好好展示一下吧。

(预计学生会纷纷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老师夸赞:这些小玩意儿真漂亮!你们能把它的制作方法教给大家吗?)

(3)板书课题:教你学一招(师问:该怎样教呢?)

2.出示灯片,明确要求

(1)出示幻灯片:要想把自己的本领或掌握的小窍门教给别人,可以先说说这一招叫什么,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再说说这一招怎么好,让别人听了乐意学;然后告诉别人怎么做。可以边演示边说,可以边展示边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如果有疑问或有更好的方法,可以随时提出来。最后,评选出最佳口才奖、最佳展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演示奖。

(2)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幻灯片上的内容,边读边思考: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学生呈现展品,进行演示、介绍

(1)(学生早已跃跃欲试)师引导:谁愿意第一个介绍?

(2)指名学生边演示(或展示)边介绍。(老师事先瞄准目标:李慧瑾——晴天娃娃,周啸——牙膏盒快车,黄燕——纸蝴蝶,赵拼圆——乒乓小矮人,康菊娇——联欢彩练,周翼琼——罐头娃娃,向淑敏——石头人,周楚琦——竹蜻蜓,龙健——剪双“喜”字,谭仕彬——蛋壳娃娃……)

(3)学生评价同学的介绍,评选出最佳口才奖、最佳展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演示奖。当堂予以物质奖励、荣誉称号。

4.示范介绍“人穿小纸片”的小窍门

(1)(调节课堂气氛,老师:大家的本领真让我羡慕。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行列,愿意吗?)示范介绍“人穿小纸片”的小窍门。

(2)介绍步骤:随便拿张小纸片→一边剪一边介绍剪的方法→松开,纸片变纸圈→表演:任意请一名学生从小纸片中轻松穿过。

(3)(捕捉学生神色)导入:老师已经看到有很多小手举起来了。现在,就让我们分小组活动,向小组内的同学亮出你的绝招吧。

5.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1)出示幻灯片。

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自由活动,互相欣赏展品、倾听介绍。评选出组内的一名最佳人选,准备接受小记者的采访。

(2)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老师深入学生中巡视、指点、欣赏,适时鼓励、夸奖。

6.学生扮演小记者,汇报交流

(1)(事先安排)李慧瑾扮演小记者,对每组的最佳人选进行采访。(采访导语、过渡语、总结语,课前由李慧瑾自己撰写,但也必须能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2)采访过程中的先后顺序,由课堂上学生的积极程度决定。

(3)预计情况:龙佳强——纸牌乌纱帽,左洋——树叶粘画,曾媛——摇曳风铃,陈诗捷——豆子粘画,阳灿——爱洗澡的小猪,罗文俊——测大气压实验,赵焱萍——彩色水饺拼盘,赵志广——不倒翁,罗伊——糖果乐器,胡志伟——腌制咸鸭蛋,彭任——易拉罐小螃蟹,刘冬——黄泥巴小城楼,杨禹——太阳能热水器,罗徽——玻璃杯奏乐……

(4)采访结束,学生评选出最佳口才奖、最佳展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演示奖。予以热烈的掌声和物质奖励、荣誉称号。

7.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老师总结:这节课,大家一定很快乐、很开心,是不是?老师也很开心。这一切,来自你们的敢想、敢做、敢说,来自你们的聪明、智慧,你们的心灵手巧和你们的能说会道。生活处处皆语文,用敏锐的双眼去发现,

用知识的头脑去学习吧,你们的本领将愈来愈多,愈来愈大。(完成板书:心灵手巧 能说会道)

(2)课后延伸:鉴于本次活动实际情况,大家一起动手,举办一次《教你学一招》佳作展览,展品旁配上制作人的制作文字说明。[13]

【分析】

爱制作,爱“折腾”,是孩子的天性。鼓励学生制作,似乎是“带他们玩”,但是这个玩中很有学问。正如设计者所言,本次活动依据人教版第八册语文课本的一次“口语交际”进行设计,历时半个月之久。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且全身心投入,在参与的每个环节中都充分彰显了自己的个性。这堂课,是这次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这次实践活动的高潮,更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展示的高级赛场。这种场合没有虚假,因为学生对自己制作的东西最熟悉,所以,他们有话可说,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制作进行头头是道的解说,这是向老师同学推销自己,而不是在虚假的情景中演戏。这堂课前两周的内容似乎与“语文”无关,但是对“语文”的积累,厚积而薄发。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他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话—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明显不够,所以,必须把触角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相比课堂教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为自由。我们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教材限制了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是,是否想过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呢?这是一块基本可以让你自由驰骋的广阔平原,基本没有限制;只要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核心目标,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注释】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2]秦玲伟.语文课外活动实施初探[J].文学教育(下),2008(4)

[3]陆培.引导课外语文活动.充实语文课外活动[J].语文教学研究,2011(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5]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J].语文建设,2004 (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 25

[7]庄丰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J].科教文汇,2008(11)

[8]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5)

[9]陆培.化“综合性课程”为“语文综合性学习”[J].中学语文,2009(7-8)

[10]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DB/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zonghexing/

[11][DB/OL].http://www.hfbx.net/Jspd/110503/5477.html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DB/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zonghexing/

[13][DB/OL].http://jsyx.ptec.gov.cn/article/view.php?type=3&aid=3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