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中学体育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论中学体育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美等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组织学生关注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在体育教学中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制度,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在所有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诚信守法的道德规范。这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论中学体育教育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李总林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各行各业,怎样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化,我国的社会控制方式变得宽松与开放,使得规范化的德育模式越来越多地遇到了挑战。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之首,其作用和意义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定型的阶段,在体育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的培养,将会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德育普遍存在过于政治化、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时效性不强等特点。在国家大力提倡“道德规范”的今天,面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如何与时俱进,运用新的、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体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人们(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总是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跑跑跳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最终目标,往往忽略了体育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培养的作用。所以,如何把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美等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一、体育是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组织学生关注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鼓舞、欢呼,这样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将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是充满竞争而又充分体现公平的活动,本身就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每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完整的规则和严格的裁判,每个参与者都必须严格地遵守这些规则,这是对学生进行诚信守法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制度,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在所有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诚信守法的道德规范。

学校体育活动大多都是集体形式和竞赛的方法。既要发挥个人的能力,更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在这些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并以此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怕吃苦的畏难情绪,体育运动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和心理上的障碍,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坚韧毅力和付出总有回报的自信心。体育运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选手在比赛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对手、环境、观众、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挑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来战胜各种困难。教师要随时引导和开导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理性看待胜败的良好心态。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提倡共同合作的学习方法。强硬灌输、死板说教的品德培养方式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思考、讨论、练习等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考虑、体验、选择或更新已有的观点和观念,促进行为规范的自觉形成,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改变社会态度。并且,能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来,从而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有力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和影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青少年在党的教育指导下健康茁壮成长。

二、体育是发展德育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其精辟的分析和研究,深刻地阐明了体育是发展德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德育是以思想政治方向、道德行为认知、良好的心理品质来统领智育和体育;智育是以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认识能力为德育提供科学理论和发展能力的依据;体育是以良好的发育和健康的体质为德育和智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德、智、体三者不是“三足鼎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统一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相辅相成。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前提,要发展德育和智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德育智育都是建立在身体健康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三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任务和作用,无法互相代替。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绝不能单一强调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要辩证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地发展,这样才符合现代社会对素质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智育不合格出次品,体育不合格出废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加强体育教育,对发展德育和智育起着基础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新知识、新技术革命日益激烈,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个国家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生产力速度的快慢和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充分利用体育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有健全的人格。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载《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