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开放型的,对“老师讲,学生听”传统授课形式持否定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创设产生创造欲望的教育环境。如在分析《挪树》一文时,通过集体讨论,师生赞同作者的观点:挪树必须经历阵痛,出于无奈。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从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到看其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在于它不仅直接孕育创新能力等诸多品质,而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是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法显然已不能跟上时代对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尝试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力图在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关于创新精神,国内外学者对其含义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看法。比较完整的定义为: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重要的素质基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新精神的主要内容为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它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健全人格教育、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三、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自然情境实验法,研究对象为格致中学高二(1)、(10)班,不设控制(对照)班。因为设置对照班虽然提高了研究的内在信度和效度,但也使得研究结论只能局限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中,难以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推广。同时也易引起非实验班的负面情绪,影响其教学效果。

(二)教学研究设计的依据

教学研究设计受制于多种因素,其基本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征、教师的教学思想。

1.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力的特点

在实验一开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见附录),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4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总是倾向于向老师和同学寻求答案,对老师和同学的依赖性较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不会利用图书馆,没有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调查还显示,学生较少顾及课外阅读,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

5~6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语文学科功能的认识较统一,即希望通过语文学习来培养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性情,而非简单地掌握解题方法。同时,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开放型的,对“老师讲,学生听”传统授课形式持否定态度。

7~10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智能结构具有明显的“同一性”和“规格化”,对于写作,学生明显缺乏素材的积累,缺少写作的兴趣。学生习惯于被动机械接受,不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

上述调查表明,学生创新意识较差,这说明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有欠缺,学生急需一个培养、施展创新能力的舞台。

2.教师的教学思想

21世纪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求者。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其最大潜力。

(三)教学研究的展开

1.教学目标的制定

要使创新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必须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开始。通常,目标根据学段教学的要求确定。这种传统做法虽有利于教学要求的落实,但这样设定的目标往往与学生已知的知识、自定的学习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会影响学生主动探求精神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单纯从学段教学要求出发的传统做法,努力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笔者通过“布置预习”、“优选目标”两个步骤来确定教学目标。在教授每篇课文前,在预习题里均要求回答:对文中哪几处还不能理解或对课文进行质疑。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意图的,这种方法即使教师获取了有关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信息,又使学生完全以一种主人的心态介入教学,激发了学习动因,培养了他们不断探索、质疑、批判的创造习惯。

学生预习完成后,教师认真批改预习本,选取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使之既能反映教学的要求,又是学生学习目标的体现,这样就保护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其创新精神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2.教学方法的实施

1)优化创新条件

优化创新条件具体为两点: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设置阅读课。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创新精神的产生、发展、形成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创设产生创造欲望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当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发生者时,学习效率最高。具体方法为:

①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和动力源泉之一。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创设问题环境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这些问题既不是容易得看一眼即可看到底,又不是难得使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笔者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问:在作品构思巧妙处设问。如小说《荷花淀》为什么不是通过写战火烽飞的战斗生活而是通过写一群农村妇女来揭示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呢?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关联知识的比析处设问。如在导入《中国古代建筑的格局》时可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建筑形式?在激情增趣处设问。如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节?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转来激发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活动形式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拓宽语文课堂教学领域、增添语文教学内涵的重要手段。如可采取合作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相互讨论、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交流、外出参观、知识竞赛、编辑小报、辩论会、课本剧演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动因。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录像、电影、多媒体等

②激励质疑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励学生勤思多想、善于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具体做法可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展开:

·培养学生的内心觉悟,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人的本性是创造实践活动的主体,创新是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因此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的内心觉悟,并不失时机地激活其创造潜能。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设计的轨道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如在分析《挪树》一文时,通过集体讨论,师生赞同作者的观点:挪树必须经历阵痛,出于无奈。此时一生提出:挪树断根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敢于打破传统的积极之举。对于这个否定作者的观点,大家都感意外。笔者对此没有轻易、粗暴地否定,而是首先肯定该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接着让学生深入讨论。这种“课堂意外”可能会打乱教师的教学计划,但它们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教学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

·生生互动,激励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间不断地进行着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祝福》,讨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时,有学生认为祥林嫂为了摆脱痛苦,自己想死;有学生认为她是饿死的;有的认为她是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学生传递出的这些信息,无疑是激发全体学生深入思维的切入口。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学生的思维经过互相启发后,更活跃了。

(2)设置阅读课

大量的知识信息是具备创新精神的支撑,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丰富的知识,充实信息储备,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范围是中外名著、报刊等。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①教师教授制作卡片、进图书馆查找资料、书评写作等方法;

②学生确定阅读专题,专题论文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周期,简评每天由一位学生在“三分钟演讲”时间进行汇报;

③每个教学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地点在校阅览室图书馆或就近书店;

④教师在阅读课时,巡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⑤学生做好资料卡片、剪报,撰写专题小论文或简评。

通过此做法,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论文涉及面广,论文观点鲜明,有的还很独到,内容充实,有理有据。从一篇篇简评、论文中,笔者看到挣脱了应试教育束缚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充满了勃勃生气。它足以证明当代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2)强化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独立分析、比较、联想、拓展,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以求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力争思维的独创性,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具体教学流程为:

img9

图1 课堂教学流程图

说明:

阅读:主要是教师钻研教材,摸准学生心理与思维障碍,理出知识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精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主要内容。

讨论: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随机诱导,鼓励学生求异、扩思,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有创新思想产生。

小结:教师就所讨论问题,对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求同存异,实现知识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阅读教学方面,具体做法为:

(1)比较求异训练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主要用来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多方位思考能力和对比思维能力。求异就是鼓励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寻求角度迥异的思考途径,不强求完全统一的答案,但可在求异的基础上进行优劣比较。需要指出的是,求异思维指的是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标新立异。如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人物形象,可提问:哪个人物形象最令你感动?学生对此问题颇感兴趣,有说老贝尔曼的、有说苏艾的,也有说医生的。对学生迥异的答案,笔者热情赞扬,继续提问:深入课文,比较三位人物自我牺牲的程度。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后,最终确认以老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美好心灵是最可敬的。这类训练通过质疑、讨论、比较、求异的多次反复,让学生深入文本,头脑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从而增强了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求异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存异。由于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因此,教师应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2)扩思拓展训练

扩思是指在理解原文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创作思路的前提下的一种创新活动,它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延伸。扩思拓展训练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入手。联想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进行的联想的方面有两种:①再现联想。有的作品运用影视绘画的画面来构思立意,因此可以从课文提供的较详尽的信息去进行想象,如读《祝福》开头结尾两节,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说明什么?②创造联想。文字作品总是留有许多艺术空间,因此在阅读欣赏时就要运用创造性联想、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展,以求深刻领悟其意境。如针对《雨霖铃》中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可提问:这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句是单纯写景呢,还是写人的心境呢?如是写人的心境,又写了词人的什么心境呢?扩思训练中问题的特点是目标确定,不需要有固定的答案,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多维思维网络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教学方面,具体做法为:

①为学生架设创新思维的平台

中学生受年龄、阅历、学识的局限,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具备独立、完整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帮助学生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具体做法为:

·发散性思维训练

笔者采用多文体写作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可以是文体互换训练。在主题相同、题材相近的前提下的体裁互换训练。如课文《树叶的联想》是一篇散文,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出论题、论点,以“感悟生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论点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看法。话题作文往往文体要求不限,不拘泥于一种文体形式的写作要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为他们大胆想象、求异架设平台。如以“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通过这类训练,旨在拓展学生的写作范围、素材、思路。

·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指在思维活动时,从相向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客体,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认识过程的机械性、简单化。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可改变学生写作顺向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方法。如阅读一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寓言内容是: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去向师傅辞行。师傅让徒弟装一碗石子来,问:“满了吗?”“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渗入石中。“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洒下,还是没有溢出。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徒弟无言以对。显而易见,这则寓言的寓意可为“学无止境”。但教师不妨启发学生反其意而为之:徒弟想闯天下,并没有不对;徒弟为什么自以为是,只有到师傅“装碗”的实践时才领悟呢?教师的逆向性思维启发可以使学生批判构想的锋芒破竹而出。

②走近生活,积累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写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心社会、关心人生是写作的主旋律。但中学生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作文往往言之无物。同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经常性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因此,笔者利用阅读课,采用“阅读报刊,积累材料”的训练方法(具体方法在“设置阅读课”中已介绍)。此做法培养了学生筛选、优选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对信息发表独到的见解、评论,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灵活性、独特性的目的。同时,此做法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他人的思维成果来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③生生多边互助式评讲作文

学生合作小组采用互助评讲完成评语。这避免了一般作文评讲课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局面。小组活动要求是:评语必须是小组讨论的结果,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小组内有争议的问题,可向其他小组或老师询问。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扩展创新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大学生学习空间,拓展学习视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在“大语文教学”思想指导下,使语文课堂变得立体化、网络化,面向社会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空间,首先是指学习空间的开放,课堂突破教室的限制,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其次,它更重要的是指思维空间的扩大,思维不受什么固定限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具体方法有:

(1)立足课本,创新拓宽

从课本出发,教师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让学生做有关作家、作品评论等专题研究。如安排《雷雨》的演出,学生从导到演,到服装道具的选择、配备,背景音乐的设置都自己出点子,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反复研究剧本,阅读有关作家、作品资料,观摩电影《雷雨》。别出心裁地把侍萍撕支票改为烧支票来表现她当时心如纸灰的痛苦感情。正式上演时,演员、观众的热情都非常高,事后观众主动积极地写了评论文章,演员写了演出心得。走出课本的局限,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

(2)立足社会,创新拓宽

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外界信息,丰富创新储备。如参加《中文自修》杂志组织的“我心中的黄浦江”考察征文比赛,同学们积极参与,他们下里委、进工厂,通过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搜集材料,他们的调查纪实《寻访烂泥渡路》刊登在《文汇报》上。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和鼓励,这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改善教学过程,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评价重在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成长性评价。评价原则、标准为:

1)综合性、多元化评价原则

传统的评价是单一化、一元化策略,即根据学生的成绩,以教师单方面为准,其弊端显而易见。因此,本研究采用综合性、多元化评价策略,即从学生自身、合作小组、教师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Score(100)=A(10)+B(40)+C(50)

A.学生自评(10分)

B.合作小组评(40分)

C.教师评(50分)

评价内容:

Score(100)=A(40)+B(30)+C(30)

A.课堂学习情况(40分)B.作文、论文质量(30分)

C.学习成绩(30分)

A.B评价参照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程度)、学习能力(A为口头表达能力,B为写作能力)、创新能力。

表1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img10

2)分层、发展评价原则

传统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而本标准着眼于每个学生通过本教学方法的学习,在各方面比原来提高了多少,对层次低、进步快的学生和层次高、进步快的学生的评价标准应是一样的。同时,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在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学习兴趣,进而完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研究效果评价

着重于学生成长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评价手段主要是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结果具体表现为:

(一)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是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把握作者创作思路前提下的一种创造活动。因此,创新越多,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作品理解得越深越透。同学们在质疑的同时提高了阅读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了主动探求的能力。其次,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小组内讨论、组组课内交流、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辅之以辩论赛、课本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写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写出的作文不再是言之无物的“八股文”。小论文的写作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论题,由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过一年的研究,笔者发现:不思考、只求同,依赖教师的现象减少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他们迫切希望表达个人的看法,并力求观点独到。这些都显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

(二)构建起多因素动态交流网络

改变了教师垄断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形式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学生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展现。

(三)注重个性发展,塑造创新人格

创造个性的培养着重于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坚持探索的独立品质、批判精神。本研究的重要措施就是鼓励学生对定论提出怀疑,对问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创造个性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同时,从人格培育的高度,创新是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本研究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道德人格和学术人格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人格的现代化。

本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对于改进教学成效、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是否产生应有的效用,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是否牢固树立了素质教育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需明确,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研究科学性的基础上的,即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如果缺乏相应的思想和技能,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是空有其表或变形走调。因此,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过程进行更有效的控制,这些是研究获得成功的有利保证。

附录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问卷调查

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这次调查是为了研究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对于今后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价值。你的诚实回答,会给我们的调查提供很大的帮助,请你认真阅读每个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回答。你的一切回答都会严格保密,与你今后的学习成绩和评语都没有任何关系,谢谢你的热情帮助。

1.当你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  )

A.不懂就不懂,让它去。

B.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C.查询字典或相关书籍,尽量自己解决。

D.其他:

2.当老师暂时答不出你的问题时,你会(  )

A.连老师都搞不清楚的问题,肯定不会考,让它去。

B.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解决问题。

C.再与别的老师讨论。

D.其他:

3.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你是(  )

A.每天坚持去。

B.偶尔去。

C.经常去。

D.有时去。

4.你到上海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过资料吗?(  )

A.从未去过或上网。

B.偶尔去或上网。

C.经常去常上网。

D.有时去或上网

5.你认为上语文课的目的是

(  )

A.活跃思维,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B.学习知识,提高成绩。

C.没有兴趣,但需要通过考试。

D.其他:

6.你认为语文课(包括作文指导课)的形式可为(多项选择)(  )

A.老师讲,学生听。

B.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C.外出参观考察。

D.其他:

7.阅读完一篇课文后,你习惯于(多项选择)(  )

A.质疑问难。

B.看看课后练习。

C.上课认真听老师讲,做好笔记,但不主动发言。

D.先看参考资料上怎么说。

8.阅读分析课文时,遇到你的分析和参考答案不符时,你通常的做法是(  )

A.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写。

B.照抄参考答案。

C.经过重新思考后,坚持己见。

D.经过重新思考后,接受正确答案。

9.你通常是怎样对待写作文的?(  )

A.没兴趣,没内容可写,拼拼凑凑完成了事。

B.很有兴趣,抒发自己的心声。

C.发现有内容可写时,有兴趣。

D.无所谓兴趣,布置了就要完成。

10.上阅读、写作课时,如果请你发表意见,你通常的做法是(  )

A.主动谈自己的看法,力求独到、新颖。

B.总结同学讨论的结果。

C.先听发言的同学怎么说,我也怎么说。

D.不思考,不发言。

表2调查结果(单位:%,每格中第一个数据为实验前的调查结果,第二个数据为实验后的结果)

img11

参考文献

[1]教育辞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2]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丁证霖等,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

[3]燕国材.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教育科学研究,1992,1.

[4]朱作仁.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几个问题[G]//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10.

[5]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0,6~7.

[7]语文教学通讯[J].2000,7~12.

[8]课程·教材·教法[J].2001,2.

(此课题获2000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基金并在2002年发表于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论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