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几种主要教育环境

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几种主要教育环境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少年儿童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环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因此,要使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真正落实,还必须依赖于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因此,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儿童健康良好的发展,家庭成员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教育子女来说,家长无小节。

第二节 影响少年儿童成长的几种主要教育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少年儿童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环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另外,大众传媒也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学校环境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要把一个普通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必须通过多种教育合力作用才能完成。其中,学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因素之一。

学校环境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周围环境,它既包括校园的整体设计、景物设置、绿化布局等方面的硬性环境,也包括校园文化、校园卫生、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软性环境。

(一)学校环境的教育功能

学校环境作为一种软硬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1.健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

学生如果长期置身于一个高雅整洁的环境之中,将自然而然积聚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干净整洁、高度卫生的学校环境,将以另一种典雅的风格沉淀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使他们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对学习与生活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坚定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2.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提升

以审美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精心设计的学校环境,将对学生审美理想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产生极大的作用。审美化的校园建筑设计,可以使他们积累美的感性认识;艺术化的校园绿化,可以陶冶他们美好的性情;秩序井然的校园陈设,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审视能力和评判能力。学生长期置身和谐美丽的学校环境之中,可以充分积累美的观念,加深对美的理解,从而在心里奠定良好的审美基础,大大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3.文化知识的渗透和传播

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身心愉悦的多种感官刺激,而且还能为知识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场所,可以渲染出浓厚的文化与学术气氛。

(二)学校环境的育人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

1.弥散性特点

学校环境往往以朦胧的姿态、感性的形式,广泛而丰富地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通过广泛而持久的渗透作用,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启迪、感召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建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学校环境的教育功能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的教育作用可以充斥任何时间和空间,使人全方位地产生由内而外的变化。

2.多元性特点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它往往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随时随地释放出教育的能量。从校园设计到校园建筑,从校园绿化到卫生管理,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的意义。除物质环境以外,人文精神环境也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例如,良好的教风、团结向上的校风,将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情感的内化力,从而使他们积极追求崇高的境界,树立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

3.潜隐性特点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大多是朦胧性的、抽象性的,因此,它的教育效果也相对缓慢。学校环境不可能像课程教学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教育功效。它主要是通过美化了的形象的呈现,对学生感官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在日积月累中,使学生的心灵和心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间接性特点

学校环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它要通过学生个体的精神体验来加以实现。因此,要使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真正落实,还必须依赖于学生主观上的努力。

鉴于以上这些特点,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必须使学校环境建设达到高度审美化要求,要使校园建筑、设计、绿化、卫生等方面,充分体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交织渗透,真正达到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督促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求知,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地感受隐性教育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环境的教育功能真正落实。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情况和条件的综合。它既包含着各种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包含着家庭结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家庭中的心理氛围以及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属性。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儿童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引导儿童走好人生第一步的关键,它给儿童带来终身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信念、情绪、行为对孩子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自身的修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的教养态度和生活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围,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为了儿童健康良好的发展,家庭成员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建立和谐、民主、互相尊重的家庭成员关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每个人用心去维护,各就其职,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责任;要互相尊重、地位平等,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要用协商与平缓的语气进行讨论,不强迫对方去接受自己的意见,孩子对某事有疑义或提出不同意见时,要对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支持孩子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只要孩子的想法不违法、没有不安全的因素,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要公平而坦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家长以身作则,胜于言传身教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对于教育子女来说,家长无小节。每个父母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孩子,要处处给孩子作表率,父母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慎于言,敏于行,追求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趣,不沾染麻将、赌博、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把工作的不快情绪带回家中。正人先正己,教育孩子必须先教育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要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家庭生活方式是指家庭成员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文化氛围是指家庭的精神生活状态,家庭成员有什么情趣、爱好、追求。

家庭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通过日常生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政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可以说没有一个方面不打上这些烙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4.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态度

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和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教育越早越好,并在教育态度和管教方式上要让民主型教育代替专制型、冷淡型、溺爱型教育。因为父母对孩子平等、民主,孩子就容易形成主动活泼、认真负责、谦让的良好性格,这样,孩子才能拥有自信、进取、团队的精神。

三、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是社区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它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社区容貌、生活环境、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社区规范等。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学生生存生活空间的很大部分已移向社区,他们的知识更新、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活动大多在社区完成,社区逐渐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社区作为少年儿童生活成长的基本单位,是少年儿童体验社会、发展自我的主要平台,社区环境的状况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一)社区环境育人的特点

少年儿童时期,由于特殊的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等因素,社区的环境氛围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的育人功能具有:

1.具体形象性

这在于社区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包含在具体的形象里,包含在生活的各种画面和现实中的。社区环境往往以感性的形式,广泛而丰富地刺激着儿童的感官,通过广泛而持久的作用,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启迪、感召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建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2.多元复杂与交往自由

社区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作用是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它往往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随时随地释放出教育的能量。从社区规划与设计到社区建筑,从社区绿化到社区管理,都可以对少年儿童产生教育的意义。社区是小社会,社区环境较之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更为复杂,而在这复杂的社区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是自由的。这在一方面促使少年儿童在适应社区生活的过程中塑造自己,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但同时,社区复杂的环境,非正式群体交往的自由频繁,特别是由于社区管理的相对松散所造成的一些消极文化因素的顽强表现,会对涉世不深的少年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

3.潜隐迟缓性

社区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作用不可能像课程教学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直接教育功效。它主要是通过美化了的形象的呈现,对学生感官进行持久的、反复刺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在日积月累中,使学生的心灵和心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它的教育功能具有潜隐迟缓性的特点。

(二)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教育环境

社区是少年儿童聚居和成长的地方。社区少年儿童除了在学校读书和在家庭活动之外,大部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基本上都在社区活动。组织好少年儿童在社区的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避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重要一环,是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努力加强社区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增强其导向、熏染功能,积极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实施社区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过程,使社会对社区教育的目标、途径、措施和作用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广泛的宣传,争取广大社区成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实施社区教育的理解、重视、支持与合作,为实施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要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育网络

建立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的统筹管理机制,做好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划,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教育队伍。根据社区的实际,社区少年儿童教育的统筹机构可以由各社区的机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工会、民兵等群众性组织和教育部门共同组成,在社区党组织和行政领导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统一的教育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教育任务,以加强对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问题。

3.加强社区教育环境建设,优化育人过程

首先,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通过社区宣传栏、广播站等途径大力宣传,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注意改造社区已有物质环境,赋予其教育意义。如将社区周围的花草树木挂牌,既进行知识性介绍,又予以人格化的力量,增强其德育魅力。其次,建立社区活动基地,为正常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保证。可以根据社区特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技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不同系列社区教育阵地,加大社区教育环境的硬件建设,包括教育基地、图书馆、文体室、电脑网络、法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少年儿童教育有载体、有队伍、有资源,做到“老少共建,资源共享”,以保证教育计划的落实。

4.加强目标管理和活动管理,提高育人成效

环境育人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必须以教育总体目标为准绳,即以关心和爱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总目标为指标,根据社区特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社区教育目标,落实教育责任,做到教育有的放矢,符合规律,卓有成效。

社区组织机构的建立,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开展好社区教育活动的保证。按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变通暂时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广大少年儿童成为社会的积极成员,是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四、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指传播机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未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群体传递信息的过程。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

大众传媒已成为少年儿童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现代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缩短了少年儿童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

1.覆盖面广

大众传媒凭借其传播方式和手段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等优势,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的普及机制。

2.影响力强

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3.信任度高

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4.机制健全

大众传媒在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整套被社会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二)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各种媒体传输的信息既五花八门,又无顺序性,无论是褒扬的、鞭笞的、禁止的、流行的,都在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甚至还影响和改变着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关系。

1.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积极性影响

(1)大众传媒是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由于大众传媒区域的不断延伸,信息受众面不断拓展,少年儿童很容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电子游戏机、录像带、光盘、电影、互联网等获取信息、感知世界,而又由于其成长中注定的一些特点,比如:自主性强、好奇心重、鉴别能力弱、感觉敏锐等等,使其更容易受到媒介传输的形形色色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少年儿童行为处事、价值观、人生观与其父辈的不同。人们惊奇的发现,在媒体的使用上,少年儿童走在他们父母的前面,他们在视听时代如鱼得水,很自然地畅游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比成年人更快更准确地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最流行的时尚、最走红的影视明星;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赞叹。

(2)大众传媒可以拓展少年儿童的交往空间,丰富他们的交往方式,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主体角色。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大众传媒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深广的文化视阈与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实现自我发展。

(3)大众传媒缩短了少年儿童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大众传媒与互联网改变着各种环境中的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我们早已有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体验。少年儿童可以通过媒体认识和了解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地球已变成了一个村落,各地的少年儿童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共同观看一个节目;在互联网上,各国的少年儿童可以享有同样的信息。因为媒体,他们之间由于经济和文化所造成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

(4)大众传媒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影响了他们的个性成长。大众媒介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更具个性化的偶像:霍金、格瓦纳、杨利伟、周杰伦……于是,英雄和偶像的模式不再千篇一律,数以万计的形象完全由他们自己的内心决定喜好,评判爱憎。媒体所提供的便利无形中改变了父母、教科书决定的应该喜欢谁,学习或批评谁的老传统。由于见多识广,他们不再总是以传统教育中的英雄、先贤或父母为楷模;他们衡量成功与价值的标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今天的少年儿童变得更有主见和创造性。当然,成人依然应该为少年儿童树立一些主流的形象,对他们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进行引导,在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因为榜样教育是少年儿童了解主流文化的重要条件。

(5)大众媒介创新了少年儿童的娱乐形式,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娱乐愿望,有利于缓解少年儿童的不良情绪。

2.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消极性影响

大众媒介可以说是新时代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但是在社会多元开放之后,大众传媒事业的商业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部分业者在竞争压力下,对于媒体的职业伦理与规范逐渐忽视,对于应该自律的尺度熟视无睹,任凭种种不雅的画面和描述在各种媒体普遍泛滥;在吸收这些充斥着色情、暴力、价值扭曲、不法偷拍等资讯的同时,我们的价值观及思维就已经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容易造成行为或思想上的偏差,特别是人格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少年儿童。

(1)传播似是而非的知识,导致少年儿童产生不正确的社会认知,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使舆论环境呈现泛娱乐化倾向。随着大众传媒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批的肥皂剧、被戏说的名著、工业化制作出来的动漫游戏和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却炒出轰动效应的流行音乐,畅销书等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不断产生。虽然这种快餐文化适应了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紧张情况下的现实需求,但是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混乱,导致部分少年儿童追求的目标严重偏离正确的方向。网络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盛行,改变了少年儿童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少年儿童长期把媒体作为获取社会资源和进行社会表达的基本工具,沉溺于虚拟交往,则势必造成其社会感的缺失,也会引起社会权威和社会评价的进一步丧失,使少年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受到影响。

(2)大众传媒使少年儿童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世界,使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念被扭曲。媒介的便利和快捷使人们接受信息变得容易,同时也使少年儿童与成人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条件更加平等。成人世界几乎是毫无遮拦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成年生活的积极面和消极面都会得到少年儿童的不同程度的认同,但是由于他们不具备成年人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因此往往容易产生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价值观的扭曲。

(3)大众媒体发展的低俗化倾向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随着大众传媒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低俗化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已屡屡触及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在颠覆我们原有的传统观念。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为追求商业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极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将健康的内容和灰色文化混杂在一起,通过炒作形成不良的社会导向,呈现出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凶杀、暴力、色情这些低俗的哗众取宠的信息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会的真实环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强的少年儿童盲目效仿。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也直接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的少年儿童因为这些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大众传媒传播的通俗文化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不良影响。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是大量的通俗化传播产品的普及和泛滥,即通俗文化。通俗文化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通俗文化讲究即时回报的特点,智力含量、智慧含量、知识含量相对淡化,使少年儿童懒于思考,懒于行动,反应简单,造成思想和智力的钝化。另一方面是各类商业性媒体的运作,普遍追求俗而美,不愿探讨主流事物,远离社会主流思想,使少年儿童随之对边缘的东西感兴趣,对社会的中心则失去了大的感觉和大的方向。

(5)大众传媒中过滥的广告宣传对少年儿童消费的误导。大众媒介中大量的商品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较大。因为少年儿童是毫无经验的消费新手,而且正处于学校社会价值与发展自我概念的阶段;他们很难拒绝、更不要说挑战主流文化。媒体造成一种全国性的压力,经由广告所提供的生活方式,轻易地解决了少年儿童不安及焦虑的心理,让他们以为抽烟代表成熟;穿着设计师的牛仔裤或跑鞋才能暗示地位。广告不单贩售产品,亦包含价值、形象、流行、趋势及时尚。消费欲望高但购买力低的少年儿童很容易为了金钱以身试法。

(三)少年儿童的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少年儿童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把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子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媒体的权利交给少年儿童,帮助他们理性地辨别各类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体真实与社会真实,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辨别能力,并学习如何使用传媒、如何利用传媒发展自我。

媒体素养教育在我国还刚起步,目前仍处于理论探讨及实践运作的初始阶段。为了给少年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等举措优化传播环境、弘扬主流文化;而媒体产业应该正确把握市场效应与教化功能的关系,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创作者素养,确保以高质量的传媒产品影响少年儿童;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少年儿童媒体素养教育。

面对成长的一代,面对媒体目不暇接的信息轰炸,全面铺开媒体素养教育的任务很迫切,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