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老龄化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双重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双重影响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口老龄化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双重影响从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与少年儿童不沾边,人口老龄化似乎对少年儿童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少年儿童的人生道路刚刚开始,离步入老年期还很遥远。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形下出现的“三多一高”社会生态环境,以及这种生态环境下出现的少年儿童社会地位中心化趋势,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人口老龄化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双重影响_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双重影响

从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与少年儿童不沾边,人口老龄化似乎对少年儿童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少年儿童的人生道路刚刚开始,离步入老年期还很遥远。实际情况是,每一个生活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里的人,都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只是不同年龄的人,人口老龄化给予的影响不一样,有所区别而已。有的直接一些,有的间接一些,有的凸显一些,有的潜在一些,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正面多一些,有的负面多一些,但就具有影响这一点来说,则是共同的。

在我国传统的封建社会里,老人是社会的权威和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变了这种状况,老人已不再是社会的权威和中心,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向。现代社会的少子化和知识的快速更新,使老年人边缘化的趋向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少年儿童的中心化趋向出现,大有取代传统社会里老人中心地位的趋势。

我国少年儿童社会地位的中心化趋向是同老龄化情形下“三多一高”的社会生态环境相一致的,并且是这种社会生态环境孕育的必然社会现象。当然,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中,都出现过少年儿童社会地位中心化与老年人社会地位边缘化两种趋势同存并举的现象,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也说明在社会关爱方面,少年儿童中心化和老年人边缘化现象是存在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形下出现的“三多一高”社会生态环境,以及这种生态环境下出现的少年儿童社会地位中心化趋势,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总的说来,是有利有弊,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1.积极的正面影响

就积极的正面影响而言,主要是在少年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方面,物化的硬件环境和精神关爱的软件环境都会大为改善。这主要是由于在老龄化社会里,人们关注和关爱的焦点总会有意无意地向少年儿童倾斜的缘故。

有人会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年儿童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会改善,老龄化并没有在其中起促进作用,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上,但在微观层面即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子化与老人寿命延长共同作用产生的老龄化,对改善少年儿童发展的软硬件环境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突出表现就是,家庭内部父辈与祖辈共同对少年儿童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投资大幅攀升,并由此带动与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相关联的产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到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我们的感受真实而深切:我们把先辈们对一大群子女的爱集中到自己的“独苗苗”或“一龙一凤”身上,爱之弥深,望之弥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相貌出众,智力超常,道德高尚,有所作为。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未来所在,是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延续。对亲生子孙的无私关爱和奉献是个体生命在生生死死、新陈代谢中得以延续的原始本能,也是各民族乃至全人类生生不已、香火永续的内在原动力。多少天下父母“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儿女的成长和发展耗尽了毕生的心血,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可以想见,在孩子少、老人多的老龄化社会里,两个父母辈和四个祖父母辈,把对子孙后代的爱集中到一两个孩子身上时,在时间、精力、金钱方面会给予怎样的投资!这种微观的投资必将拉动中观和宏观的投资,造就庞大的产业,例如儿童玩具产业。这是显而易见和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无须进一步作数据上的定量分析和理论上的定性分析

2.消极的负面影响

就消极的负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少年儿童的溺爱方面。对年幼后代的关爱和保护,是动物的共同本能。但对年幼后代的溺爱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对少年儿童的溺爱,这种现象在世界各民族的家庭中都存在,但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潮流,则是现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这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国历史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香火主义传统[1]和现代中国计划生育带来的“少子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人们把小孩子不是看作社会的公民,而是继承祖业、光大门庭的私有财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过分迫切,恨不得小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啼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一从幼儿园走出来就是学博才高的博士后。这种迫切心情以及发乎内而成乎外所产生的溺爱行为,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可怕陷阱。其表现有三:

其一,一味包办。本来应当由少年儿童自己做的事情却由大人包办、包揽,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进行实践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教育学家一再地警告我们,包办包揽孩子的事情等于告诉孩子他不会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他是个低能儿。这实际上就等于捆住了孩子的手脚,让他不能施展手脚,不能有所作为。这种包办包揽少年儿童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在现代中国的城乡家庭中普遍存在。人们普遍认为小孩子只要啃书本,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其余一切事情都可以由大人包办包揽。即使在比城市落后的广大农村,包办包揽孩子事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农民在谈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和“横草不拿,直草不拣”时,把这视为自己孩子的懒散习惯,而没有认识到这是包办包揽孩子事情的必然结果。

其二,无限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钱给多少钱。这种无限满足,导致许多少年儿童唯我独尊,唯我独霸,老子天下第一,极端个人主义;只知道别人应当作出牺牲来满足自己,而不知道自己应当作出牺牲来满足别人;以自我为中心,顺则喜,不顺则怒,甚至哭、闹。据悉,北京一些小孩子过年仅压岁钱就可以得到一万多元,更不必说平时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各种高级玩具、名牌衣服应有尽有。

其三,过度保护。怕孩子感冒,总是穿得暖暖的,结果抗感冒能力低下;一有感冒发烧就赶紧挂吊瓶,结果孩子免疫力低下,凡遇感冒必打吊瓶,否则感冒久延不愈;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打架,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别人家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跑到学校指责老师等等,都属于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过度保护孩子,不仅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低能儿,而且使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里,缺乏竞争能力,处于劣势地位。

一味包办、无限满足和过度保护等溺爱行为,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陷阱和大敌,是中国这个富有重视子嗣传统的国度里,人们对年幼后代关爱不当、失之偏颇的错误行为,容易导致“依赖病”、“幼稚病”,有碍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美塑造。所以,有教育学家提出了“割舍你对孩子过分的爱”的口号,提醒家长对处于儿童、少年阶段的孩子不要溺爱,要关爱适度,不偏不过。

与溺爱相反的另一种错误教育方式就是对孩子进行大棒教育,奉行中国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大棒教育方式,特别是缺乏教育、自身文化素质低下的家长容易奉行这种大棒教育方式。这种大棒教育方式,农村比城市多见,是中国落后的传统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的遗存,也是望子成龙迫切心情的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大棒”行为会越来越少,从总体上看,不足为虑。真正值得警惕和忧虑的还是“溺爱”行为。中华妇女联合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抽样调查一万户家庭中,家庭教育比较科学的只占23%,方法欠妥的占51%,严重偏差的占26%。[2]其中,欠妥和偏差主要指“溺爱”,其次是“大棒”。在老龄化社会中,前述“三多一高”的社会生态环境更容易产生对少年儿童的溺爱,值得我们警醒和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