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生因素成长理论外生因素成长理论强调外部环境等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波特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企业参与竞争的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位势。彭罗斯在《企业成长论》中,首次提出了资源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影响。她认为,企业应该被看作一个资源的集合体,其成长性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内部未利用的生产性资源的多寡。

(1)外生因素成长理论

外生因素成长理论强调外部环境等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钱德勒(1962),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要适应环境的要求,随环境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可持续成长的目标。安索夫(1979)在《战略管理》中也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对外部环境的结构化分析则是由波特(1980,1985)所为代表的行业结构学派完成的。波特受到梅森和贝恩(1959)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思想的启发,将产业组织学派的S一C一P (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开创性地运用于企业战略研究。波特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企业参与竞争的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位势。产业的吸引力即产业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产业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结构。波特用“五力模型”来描述产业内部的竞争结构,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威胁、买方砍价能力和供方砍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竞争的强度和最终利润潜能,也就是决定了产业的吸引力的强度。当然,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如果产业结构既定,那么企业的成长就取决于该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势。企业的竞争战略有三种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与聚焦一点。战略的本质是定位,战略定位与实施的结果形成相对位势,相对位势带来超额租,从而使企业总能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了成长的目标。

为了使分析更完善,希尔等人(1987),对企业成长的一般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分析模型,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在影响企业成长的具体环境方面,海瑞奎斯和桑多斯基(1996)分析了顾客压力股东压力、社区压力及政府的环境规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作用。

企业集群理论对于企业成长的讨论注重于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产业与市场结构,并强调市场的产业定位。该理论强调集群企业外部的环境与内部的条件对企业竞争优势或持续成长同样重要,集群内相关企业的互动和学习是成长的重要来源(1998)。

(2)内生因素成长理论

企业能力学派认为,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彭罗斯(1959)在《企业成长论》中,首次提出了资源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影响。她认为,企业应该被看作一个资源的集合体,其成长性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内部未利用的生产性资源的多寡。以温特(1982)、纳尔逊(1982),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演进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核心概念“惯例”。所谓惯例,是指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它受约于条件的变化。企业惯例是组织记忆的载体,具有传递技能和信息的功能。可以通过复制、学习等方式延续的企业惯例是推动企业演进成长的关键因素。

沃纳菲尔德(1984),进一步发展了彭罗斯的理论,提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需要打破利用现有资源与开发新资源之间的平衡。科利斯和蒙哥马利(1995)认为,如果企业掌握着有价值的资源,就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或成本更低地实现成长。资源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巴尼(1995),则归纳出这种有价值的资源的三个特点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资源学派的最新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动态演变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赫尔法特和皮特拉夫(2003),提出了动态资源论,认为企业所拥有资源的异质性和动态特征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因素。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包括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并认为,企业应“看作是能力的集合体而不是资源的集合体”,因为前者具有难以模仿、路径依赖、不可占用等特征,是企业区别竞争对手,实现持续成长的源泉。现代企业所面对的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使得核心能力的刚性局限日益突出,并对企业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替斯等学者(1994)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并在当年构建了著名的动态能力框架。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997)。针对动态能力的来源问题,董俊武等人(2004)提出基于组织知识学习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从能力的三个知识维度: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配置性知识深入探究企业成长与动态能力演化的根源。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知识结构塑造出了企业的异质特性,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企业是在“经验积累——知识增加——服务增长”这一动态框架下的学习型组织,是潘罗斯式演进与熊彼特式演进的有机结合。比安奇(1995)认为两者的结合程度取决于在市场和企业内部能否形成有效的激励结构。而与不同激励结构相适应的不同的学习性质、路径依赖和选择机制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不同成长路径(2001)。在此基础上,贾生华,邬爱其构建了基于知识理论的企业成长的知识结构模型。

赵晓(2000)在批判性回顾综合主流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从外部规制结构、内部治理结构与市场——技术结构三个层面同时分析企业成长的三维框架,认为企业成长的源泉来自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平衡及动态的优化组合,企业成长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成长经济,而获得成长经济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的供给取决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规制结构、市场——技术结构将从制度上和技术上制约着管理能力的发挥从而制约着企业成长。

Barkema,Baum&Mannix(2002),提出企业最重要的事情不仅是保持自己的绝对快速学习和创新能力,更要具有比环境及对手更快的发展步伐。

樊圣君(2003)以构建一个针对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解决方案为目的的企业成长模型。该模型基于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学以及企业生态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主体,以感知、学习、交往三个过程的发展为核心,强调组织惯例与组织学习,并依据模型提出了针对四个主要管理过程——领导、战略、组织、创新的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