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浦区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黄浦区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外来子女的家庭教育对此力有不逮,频发家庭伤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失学辍学、意外伤害、心理失衡等问题,必须引起党和政府及各界的重视和关怀。加强外来子女家庭教育已经引起黄浦区妇联的关注,被列为2009年中心组课题。根据调查,目前黄浦区外来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监护能力弱,求助公共资源的意识差。黄浦区不设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采取外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制度,与上海学生同班同学。

6 黄浦区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23]

外来子女群体在城市生活和学校教育上面临着国际性都市文化与农村城镇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城市现代化素质教育与村镇简单义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别,城市快速频繁的社会人际交往与村镇狭小简单的家族关系之间的巨大差别,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关怀。然而,外来子女的家庭教育对此力有不逮,频发家庭伤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失学辍学、意外伤害、心理失衡等问题,必须引起党和政府及各界的重视和关怀。

加强外来子女家庭教育已经引起黄浦区妇联的关注,被列为2009年中心组课题。2011年5月,区妇联分别在2个外来子女集中的居委召开座谈会,了解外来家长和子女对关于家庭教育的需求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分家长卷和子女卷)。7月,以社区、环卫和建委下属系统外来子女家庭为对象,采取抽样调查和定点全覆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700套,共回收问卷683套,其中:家长卷有效卷为652份,子女卷有效卷为633份;8月,对有效问卷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9月,形成文稿,并经讨论修改定稿。

一、现状与问题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教育部长周济表示,全国约2 400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800万已经进城。2008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数为517万,按每外出1万个农民工,将会产生1 000个子女随其父母进城接受教育来计算,估计上海拥有近50万外来子女;目前黄浦区共有7 100多名外来子女在本区接受义务教育。根据调查,目前黄浦区外来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监护能力弱,求助公共资源的意识差。调查显示,家长的学历以小学(46%)和初中(49%)为主,0.9%的家长自述为扫盲班水平。日常教育指导内容单一,集中于守法教育(456人),欠缺心理关怀和指导(233人)。74%在孩子在学业上有不同类型的困难,仅1/3的家长表示能对此有所帮助。遇到困难时,81.7%的家长向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等求助,当身在异乡,这些私人资源极为有限;仅15.5%会通过妇联、居委等公共资源寻求解决;仅1/6家庭通过积极参与社区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和各类讲座咨询来增强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二是家庭物质水平低,家教支持手段少。33.2%的家庭月收入低于1 600元,37%的家庭每月在子女教育上的开销低于200元。26.3%的家庭能提供固定的书桌,13.9%能购买电脑,11.5%请家教或报辅导班,15.8%订阅报刊和杂志,32.5%的购买课外辅导书。子女在业余时间以看电视(417人)、与伙伴玩耍(330人)为主,消费成本较高的观看展览和演出(89人)、旅游(49人)等项目参与很少。

三是家长工作时间长,亲子交流不畅。家长从事最多的行业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低端服务业(51.7%),其次是个体经营(23%)。从事餐饮服务的家长自述每晚七八点乃至更晚才能到家,无暇顾及孩子学业等情况。从沟通时间来看,近20%的家长每天与孩子说话聊天时间少于半小时,29.3%的孩子与父母很少说话。从沟通质量来看,7%的孩子会与父母发生争执、有代沟;17.5%的孩子认为当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时,父母采取了严厉打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四是对子女期望高,子女对城市认同感弱。95.2%的家长希望孩子长期在上海工作发展,94%的家长希望孩子取得大专以上学历。但52.2%的孩子认为周围环境不认同自己是上海人,12.6%对在上海长期生活无信心。约20%家庭的孩子居住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10%的孩子觉得环境嘈杂脏乱和邻里疏远,人际交往被边缘化

五是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家长们较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只有1/3的家长关注孩子生活是否快乐。有15.8%的孩子认为自己胆小内向、不善交往,用忧虑、紧张和焦虑形容自己有30人;32人觉得父母工作不体面、自己从不主动跟外人提起父母的工作;24人觉得父母工资很低,自己为此也感到不小的压力

六是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校沟通。外来家长因自身时间和能力有限,往往过度依赖学校,以为子女在上海学校读书自然就解决了后顾之忧,完全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同时却忽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反馈与互动,有10.5%的家长很少按时参加家长会,4%从未参加。22.9%的家长偶尔参加家长学校,23.8%从未听说和不了解;12.6%的家长每月和老师联系1~2次,11%的家长从不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

二、原因与分析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有限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活视野,导致他们对家庭教育缺乏重视、家庭教育知识贫乏、家庭教育方法单一和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以智力学习培养替代全面的素质教育,处于以养代教的状态。

(2)强度大、时间长的工作使亲子间代际沟通没有保证。家长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常以家长的话语权剥夺子女的发言权,导致代际关系恶化,调查中39.7%的孩子认为父母教育态度过于严厉;家长缺乏主动学习、多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

(3)家长把教育责任异化为权力,忽视子女心理问题,缺乏柔性疏导。当子女在适应城市生活与学习中发生心理变化时,往往渴求家长对自己内心的关照、体谅和引导。有的家长片面追求孩子各方面的优良表现,当现状不尽如人意时,用权力化的教育方式一味责怪、企图刺激孩子来推动其进步;缺乏对症的思考与技巧性的帮助,从而南辕北辙,使孩子产生逆反和厌学情绪。

(4)薄弱的家庭物质条件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家庭学习空间小、学习硬件设备少、书报等学习资料匮乏、子女教育总投入少等方面。外来人员有限的收入和不菲的支出决定了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投入仅限于不得不支出的书簿用品和小额的学习辅助用品,家庭书籍、报刊数量和电子学习设备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学校方面

(1)呼唤差异关怀。黄浦区不设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采取外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制度,与上海学生同班同学。从尊重和平等对待的角度看,无差别待遇有可取之处;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外来孩子渴望学校的援手帮助。调查显示,36.5%的子女在学校学习上不能找到好方法,13.9%不适应老师教学方法,13.3%表示听不懂上课内容,5.8%不适应学校课程教材。

(2)期待友好交往。据调查显示,有11.8%的孩子称他们在学校没有朋友,同学交往有压力。30%的孩子对学校的感情一般,36%的孩子对老师评价一般。外来子女期盼在与同学能拥有更友好宽松的氛围,对此,还有赖于老师们适时予以引导。

(三)社会原因

(1)社会的宽容度不够。有43%的调查对象和他们的子女偶尔因为是外地人而受到过歧视,11.5%表示经常受到歧视。部分市民的文明素养还有待提升,有必要在社会中大力倡导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2)政府的公共资源开放度和倾斜度有欠缺。对于特别困难、自身资源稀少的外来人员而言,改善家庭教育主要靠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达成,各部门的主动关怀的态度有待加强。

(四)政策原因

(1)户籍政策。2011年6月新发布的本市居住证的相关政策已经对部分满足条件的外来技术类人员开放户籍迁移,但对于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上海户口仍然可望而不可及。调查中家长来沪年限普遍较长,来沪10年以上超过56%,皆不能办理上海市常住户口,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居住、学业升造和就业应聘等。

(2)社保政策。尽管外来人口在上海工作,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社保政策规定,只能缴纳外来人员综合保险,无法享受到和上海市民同等的医疗、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增加了额外的生活和就业成本。

(3)升学政策。外来子女至今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不能在上海的高中就读,不得不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就返回家乡或立即进入社会工作,这往往在一开始就给他们造成了很强的过客心理,从而懈怠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有30%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尽快对其子女首先开放户口政策,解决在上海的高中升学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力的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外来子女成为合格的市民。要明确:

(一)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1)要明确家庭教育责任。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摆脱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摒弃对子女缺管少问的“散养”教育。

(2)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一是部分家长应当改变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过分保护和过高期望的教育态度,着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生存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二是要改变重智力、轻德育,重学业、轻素质的教育观念,设定全面而科学的教育目标;三是要掌握孩子的科学成长规律,因材施教。

(3)要了解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各类活动;善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扩大吸收家庭教育的信息量;善于通过家校沟通、家长学校等方式,向学校老师、同辈家长和其他长辈学习、积累成功的教子经验。

(4)要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良性沟通,改变单向训话式交流,给予孩子充分表达与展现内心想法的机会,了解子女的心声,提高沟通质量。

(5)要善用公共资源解难。外来人员对政府的信赖度应当增强,要积极培养对城市与政府的归属感和信任度,关注并了解公共家庭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向居委和妇联反映自身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妇联等部门是外来人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开展者

通过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的SWOT分析,可以呈现妇联外来人口家庭教育工作上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和挑战(Opportunity&Threat),在组织资源与现实问题间寻求解决的方法。

1.优势分析

(1)政府法规与政策的支持不断加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2004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各级妇女联合会应当会同教育、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组建和培训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2)家庭教育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继续完善。2003年,区妇联成立了“黄浦妇女之家”,联合教育部门邀请心理专家每月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2005年起,家庭教育咨询活动深入社区基层居委,至今已开展过外来媳、单亲家庭等多项专场咨询。2006年,聘请10名重点中学专业心理教师作为区妇联系统家庭教育专业志愿者,以志愿者与社区结对的形式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

(3)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日渐完善。随着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发展和咨询服务的定期开展,2006年,区妇联制定了《黄浦区妇联系统家庭教育专业志愿者管理办法》,以规范的管理措施使得家庭志愿者队伍有长期良性的发展。

(4)家庭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多年来,区妇联以两年一次举行的家庭教育宣传周为平台,以多种形式演绎家庭成员相处之道、开展教子心得交流活动,使家庭教育科学方法深入传播。

(5)对外来家庭重视度渐增。近年,区妇联在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中,开设外来媳妇家庭教育的专场咨询,请知名教育心理学老师传授亲子沟通良方;2011年“8·18”帮困活动中,对31名家庭情况困难的外来子女资助了奖学助学金;9月,举办外来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和招聘会。

(6)已经形成以外来人口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品牌。区妇联以外来嫂为重点对象的外来家庭工作持续多年,形成了“外来嫂家园”的工作品牌。外滩等街道妇联定期开展活动,让外来嫂们交流子女教育方法、工作感受和家庭生活心得的活动形式,彼此互助,深受好评。

2.弱势分析

(1)外来人口家庭教育工作尚未形成合力,工作的协调平台和机制有待构筑。根据《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规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形成妇联牵头,教委为主,总工会、卫生局共同参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积极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管理模式……妇联、社区、青保等部门负责社区外来人口儿童家长等的指导。”开展外来人口家庭教育工作应当获得多家单位共同重视,就资源与手段的联合达成某种工作机制和协调的平台,谋求部门间外来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合作,使得工作计划合理推进,工作效果得以科学评估。

(2)以外来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家庭教育工作尚未覆盖,对外来子女这一人群的关注不够。目前的家庭教育工作尚未细分,没有独立地建立针对外来人口的工作项目和方法;往往在普通的家庭教育活动中掩盖了这个群体,在一般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宣传中忽略了外来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需求,因此对外来子女的关注度有待加强。

3.机会与挑战

目前妇联的外来人口家庭教育工作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方法和工作品牌。同时,外来家庭对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旺盛,在调查中,对于妇联给予家庭教育帮助的需求远超过其他婚姻指导、法律、心理和就业咨询等选项而位列第一。对此,近期区妇联将通过抓好“五个一”来做好外来家庭教育工作。

(1)抓好一批惠及家庭的项目。一是“8·18”帮困助学项目,今后应继续跟踪关注受助外来子女的学习情况,同时做好外来贫困学生的信息收集工作;二是植根社区,面向外来子女开办“向日葵知识拓展培训”,鼓励社区退休教师义务为外来儿童有开展学习辅导和兴趣培养活动;三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可缓解这些孩子学习资料不充实的现状、同时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培养他们的公德心。

(2)用好一本《与孩子同走成长路》的手册。外来家庭更需要语言通俗、简洁易用的家庭教育指导材料。目前,区妇联与教育局联手编写了《与孩子同走成长路——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用三个篇章15个案例的形式介绍了涉及子女生活沟通、学业辅导和青春期教育中的易发问题和解决对策,方便外来家长按图索骥地掌握科学教育方法,轻松应对子女成长中出现的性启蒙问题、网瘾、早恋、考试焦虑等老大难问题。

(3)抓好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的节点。区妇联要以节载道,充分利用每两年一次的9月举行的家庭教育宣传周。一要突出外来人口的特色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二要继续宣传家庭成员相处之道,传播和交流教子心得的家庭教育科学方法;三要更明确地把握好外来家庭这个重点而特殊的对象,量身定制一些适合这个群体参与的服务项目和活动,使外来人口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得以缓解。

(4)完善一个社区工作网络。今后妇联应充分发挥居委、街道、区三级工作网络的优势,重点对外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索和服务。一是要养成以外来人口尤其是特殊家庭的信息即时搜集的工作方法;二是要畅通居委、街道和区妇联之间的外来人口家庭教育需求的信息沟通渠道。

(5)深化一支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运用。一是提高志愿者咨询服务的热线电话的知晓率,使外来家长能及时便捷地解除教子疑难;二是继续推动这支队伍进社区,扩大社区定期咨询的覆盖和影响力;三是家庭志愿者服务进家门,对于情况复杂、条件困难、迫切期盼帮助的家庭,主动把服务送上门,及早化解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

(三)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者

(1)用好家长学校的平台。以家长学校为家校联系的温馨平台,大力促进外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开展满足外来家长家庭教育需求的活动,大力提升和改善外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

(2)做好“差异关怀”工作。关注外来子女对教材、同学和老师的适应程度,做好主动关怀的工作,及时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和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四)社会各方是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者

(1)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大力弘扬上海的城市文化,形成宽容、轻松的城市心态,用海纳百川的气度鼓舞、欢迎外来人员及子女尽早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

(2)社区要积极关注外来人员家庭教育工作。外来人口是最需要社区关心的弱势群体之一,社区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的作用,要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搜集和温馨服务等工作;关注外来人口的环境融入情况,在就业、就学等问题上的困难;对于在家庭教育上资源缺乏的家庭,尤其要主动提供服务信息,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

(3)营建充满温情与问候的和谐邻里关系。作为外来人员最接近的交往层面,和谐温馨、互助友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最及时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日常的小问题,对社会产生更多的信赖。

(4)鼓励企业给予更多资助。在企业体现社会责任感、反馈社会的时刻,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投射到弱势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上,资助外来子女家庭教育的项目,为提升上海的城市和谐程度作一份贡献。

【注释】

[1]本文为2010~2011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陈新光、唐黎萍、罗国芬、王为、侯锁生、祝瑛、夏禹铖。

[2]在我国,“未成年人”的概念相当于联合国通用的“儿童”概念,是指18岁以下的儿童。本文中两者通用。

[3]本文为2009~2010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李丹、朱旻斐。

[4]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30页。

[6]本文为2007~2008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詹正茂、靳一、彭颢舒、舒志彪、郭慧、孙业帅。

[7]本文为2008~2009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孙常敏、吴向泳、曹莉;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沃乐柳;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张庆。

[8]本文为2009~2010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叶国平、汤汝燕、陆海萍。

[9]尹璟:《家庭教育与少年犯罪的相关因子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0]尹璟:《家庭教育与少年犯罪的相关因子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张晓燕:《简析家庭教育影响后进生的几个因素》,《职业时空》第6卷第1期。

[12]尹雯:《当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趋势》,《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13]麦佶妍:《城市家庭教育问题初探》,《探求》2009年第2期。

[14]朱春梅:《浅析家庭教育中言教与身教的教育策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5]张华:《优化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青年探索》2007年第5期。

[16]张华:《优化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青年探索》2007年第5期。

[17]黄桂英、李凤云:《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8]同②。

[19]李建红、周颖、张静茹:《探析青少年犯罪中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20]黄桂英、李凤云:《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1]张华:《优化家庭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青年探索》2007年5月。

[22]毕进军:《论政府对和谐家庭和和谐教育的促进作用》,《三峡大学学报》2007年6月。

[23]本文为2009~2010年度上海儿童发展研究立项课题。作者:黄浦区妇联,赵琳、程坚、卢芸、孙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