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家长心得体会范文

家庭教育家长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子女是实施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家长在家庭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正视子女的特性和差异,根据子女的身心特征、智力水平的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大小进行适度教育。实施家庭素质教育必须将德智体美育等有机结合,不能偏废。

第三节 把握根本: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家庭教育的目标

家庭教育目标是家庭教育活动依循的行动纲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家庭的现实利益、子女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素质的具体反映。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家庭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家庭教育在社会大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家庭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育孩子的目标

(1)帮助孩子了解社会,懂得生活,丰富孩子的经验系统,奠定独立生活的基础。具体包括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和遵守社会基本规范;懂得爱,积极地接纳爱和主动地付出爱;等等。

(2)培养孩子健康、丰富的个性。具体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独立思考、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自我了解、处理情绪的能力;具有面对压力、处理困难的能力;等等。

(3)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共处的能力。具体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尊重他人及合群精神,具有与人相处及沟通的技巧,具有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能力,等等。

(4)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遵纪守法的品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具体包括自尊、自信、自爱、自律;尊重民主与法治;懂得公民权利与义务;具有民族归属感;具有世界视野,接纳多元文化;具有欣赏文化艺术的能力;等等。

(5)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具体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掌握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6)引导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具体包括好学精神;会学的能力;自学的习惯;掌握及运用信息科技的基本能力;等等。

上述六个方面是针对家庭教育共同目标提出来的。不同的家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孩子,应该提出自己具体的目标。

家庭教育目标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强调某一个或某一层次目标,必然会影响教育效果。

(二)教育父母的目标

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以及父母的经历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确定对父母的教育目标,同样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1.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

(1)指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也要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变偏重于抓孩子分数为促进孩子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

(2)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家长充分认识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只有具备了好的人品,成才才有意义;充分认识国家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凡是有一技之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自觉为社会尽责、为社会做贡献的人,都是人才。

(3)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即树立孩子是国家的公民,为孩子终身幸福着想的亲子观。避免教育过程中的专制,避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多,采取理智、宽容、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4)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引导家长把孩子当独立的人看待,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应该得到的尊严和权利,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引导家长避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防止孩子患“四二一综合征”。

(5)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树立“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从而使家长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2.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内容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德、智、体、美教育和劳动、生活、学习指导等;另一部分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而新增加的内容,如现代观念的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等。

3.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有些家长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沿袭或模仿别人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是有害无益。不同的家长对不同的孩子,其教育方法显然是不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家庭、同一家长对同一孩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境下,其教育方法也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境制宜。因此,每一位家长更应注意因人而异。要引导家长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积极学习和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避免教育中出现急躁、片面、简单、粗暴、生搬硬套的教育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良好的愿望才能变为现实。

4.指导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的素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要指导家长首先做一名好家长,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真诚的处世哲学、高尚的情感意识;要指导家长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具备较高的精神生活品位;要指导家长具有高度的教育义务感和责任感,不断去学习科学的教养方式,汲取丰富的教育知识,注意从书本、生活和教育实践中学习、积累,以胜任家庭教育者的角色。

二、家庭教育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要处理好家教中的三对基本关系,整体上确立和谐育人、全面发展的家教理念,正确树立家教主要原则,更好地做优、做精家庭教育,造就既成人又成才的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关系

1.儿童为本,因材施教

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原则,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子女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他们,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互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其次,要全面了解子女。了解子女是实施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家长要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智力发展状况、兴趣爱好、生理变化、气质类型及个性特点等。最后,要注重实际,量力而行。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抚养和教育的方法不同,以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和实际水平上呈现出个别差异。即使同一个孩子,也会因年龄阶段不同而不同。家长在家庭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正视子女的特性和差异,根据子女的身心特征、智力水平的高低和学习能力的大小进行适度教育。

2.全面发展,循序渐进

家庭教育在坚持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教育目标与要求上保持一致,在方法和内容上互相协调,在教育途径上各育并举,全面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促进孩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首先,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孩子的培养教育与成长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家庭素质教育要做到教育要求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到深,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教育方式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理性,步步相连,循序渐进。切忌在家庭或子女之间相互攀比,超前培养,拔苗助长,“雕子成龙”,强行塑造。否则,将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

其次,要各育并举,全面培养。实施家庭素质教育必须将德智体美育等有机结合,不能偏废。即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必须重视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劳动态度,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一致——身教与言教

家庭教育应善于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协调,使家庭成员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求和手段、方法相一致,前后贯通,从而保证孩子的个性品质按照正确的培养方向发展。时宽时严、时松时紧、断断续续或家庭成员之间缺乏配合、前后不一致等,都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坚持言教与身教并重,而且身教要重于言教。家长言行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要善于“立言”。家长在子女面前,一要“言而有信”,不随意许诺,不空洞表态;二要“言而有礼”,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独立见解;三要“言而有情”,言谈之中应充满对子女关心、爱护、理解、鼓励的真挚感情,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四要“言而有术”,善于营造和谐、融洽、亲切的言谈氛围。

其次,家长要善于“立身”。家长在子女面前,一是立身要正:做到一身正气,作风正派;二是立身要严:要时时、事事以“人之父母”“人生导师”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失言、不失礼、不失态;三是立身要实:在子女面前要真真切切展示“真我”,给孩子以可信、可亲、可敬的感觉。

最后,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特别注意自己行为要检点,经常反省自己,处处作孩子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教育子女。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地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必须改变,要把孩子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人。

2.尊重原则

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家长。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3.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给你读,有饭给你吃,有衣服给你穿,还想要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孩子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4.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发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5.统一原则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6.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不良的种子。

7.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家长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那么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8.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伺候”。

9.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不鼓励,当孩子成绩差时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

10.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总之,不管家长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就是合格和成功的家长。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潜移默化

家庭生活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渍染,从而培养子女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物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及安排、使用,家庭环境的布置、美化等;另一类是精神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长的教育预期、受教育的程度及对待孩子的态度,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家庭气氛等。要使家庭环境对子女产生积极、健康的教育影响,家长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情操外,还应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物质生活环境和家庭精神生活环境。

2.实践锻炼,亲身体验

无论何等简单的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若不经过实际练习、亲身体验是难以形成的。孩子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亲自实践、独立思考、自己下结论,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实践锻炼、亲身体验就是要家长有意识地给子女提供“做一做”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亲身实践,接受真实的教育,开阔眼界,充实头脑,增长才干,从而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实践锻炼的内容很多,家长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文娱体育活动、人际交往、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待人接物、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

3.循循善诱,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离不开说服教育,但只有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说服教育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循循善诱,以情动心,必须保持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允许反复,千万不能急躁、生硬或耍态度。说服教育不是压服,而是在家长耐心劝导、说理之下,使孩子心悦诚服。它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说服中,应留下时间让孩子去消化、去思考,以促进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产生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把自我教育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子女对问题产生模糊、片面的认识或与家长的观点发生矛盾,产生分歧、对立时,可以采用讨论和对话的方法。这种方式为子女提供了双向交流的机会,容易使子女敞开心扉,增强参与感和受尊重感,避免了单向灌输的家长作风,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奖惩结合,价值引导

表扬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对子女的优良品行以及长处和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通过表扬奖励激发子女的荣誉感和上进心,激励子女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进一步巩固、坚持和发扬,以便不断进步。

批评惩罚是一种“负强化”,是对子女的不良品行的否定的评价,通过家长的警示、批评和惩罚,促使子女认识错误,明辨是非,从而吸取教训,克服自身的缺点、错误,纠正过失行为。应该指出的是,惩罚必须以不损伤子女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对未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惩罚应慎用,不可过多,更不可滥用。

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公正、合理、恰当适度。

5.躬行身教,榜样示范

家长以自身完美的形象以及典型人物优良的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子女,是最具影响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子女终生受益。子女心中一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就能经常以此为镜,自我对照、自我检查,从而产生自觉克服不足、努力奋进的动机和行为。

(1)家长应率先示范,给子女树立好榜样。家长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为子女树立具体的、最具说服力的榜样。为了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家长还要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做到言而有信,勇于认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和树立家长在子女心中的威信,得到子女的敬重,也会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2)运用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史名人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这些人物多被孩子所爱戴,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家长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典型人物中的闪光点,激发孩子对榜样的景仰之情,并抓住时机及时诱导、启发、感化和教育孩子。最终将英雄模范、革命领袖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转化为孩子的品德和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