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工作者恪守传统教育观点:“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原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密切相关。本文谈的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创造力的培养

一、前言

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知识增长与时间呈指数增长关系:人类已掌握的全部知识的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取得的,1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千年之内逐步积累起来的;英国科学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知识在19世纪大约每隔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前半叶每隔30年增加一倍,50年代每隔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每隔5年增加一倍,80年代每隔3年增加一倍。美国科学史家德克里·普赖斯统计:1750年全世界科学期刊为10种左右,19世纪初期为100种左右,19世纪中期达到1000种,1900年达到1万种,1965年突破10万种。现在科学期刊则以每年增加1500种的速度在发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发行图书种数,1952年是25万种,1962年为38.8万种,1967年为45万种,1972年达到56.1万种。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50年我国发行图书1.2万余种,1983年为3.5万余种,增加了近3倍。我国发行的杂志,1950年295种,1983年为3415种,增加近12倍。据调查,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大约500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项,平均每天800至900项,每分钟出版一本新书……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我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我敢说全世界有关论文我都看过,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我搬都搬不动,别说看了。”以上这些统计,说明了“知识爆炸”的现状,另外,知识信息传递手段的多样化及传播高速化,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使我们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养成自学的习惯。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认为:“任何时期总是以在工作中学习为主,因此,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教育工作者恪守传统教育观点:“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日本著名企业家士光敏夫讲:“今后要求大家的,将主要是脑力上的勤勉!”爱因斯坦过去就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当然,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研究脑科学,促使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发展,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国民。

二、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创造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力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创造力客观存在,呈正态分布,可以通过培训加以提高,其物质基础在于大脑的组成与构造,创造学家阿雷蒂在《创造力》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有150亿个神经元,而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黑猩猩只有120亿个神经元,30亿个神经元的差别造成了人猿智力上的巨大鸿沟:人有抽象思维,有运用语言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思维。黑猩猩则无抽象思维能力,缺乏语言能力,不具备创造性思维。因此,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然而,人类系统研究创造力的历史并不长,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分析研究了儿童、成人以及一些名人,诸如爱因斯坦等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创造力的研究才逐步受到重视。而直至20世纪50年代,创造心理学才从人格心理学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于1950年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时,以《创造力》为题发表就职演说。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对创造力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首先制订创造能力的测验方案,以探明大学生及青少年的创造潜能,至今,创造力的研究己引起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而且也是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体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做法,例如遵循学思并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原则,使学生“乐学”、“好学”,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疑思问”,有疑且积极求问,学习才能深入。《中庸》一书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步骤,乃是传世之宝,在现代教学中仍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些均是提高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之举。过去,我们只是缺乏对创造力的系统研究,当然,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人们对自身认识很不完善,科学不发达,也根本不可能对客观存在于人身的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开发。而现在,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研究,开发人类的创造力,正如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当前,虽然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上落后于西方,还不是发达国家,但中华民族是有巨大的创造潜能的,我们必须以东方巨人的姿态,阔步在21世纪。培养21世纪的具有创造才干的公民,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任。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创造力的培养的重要原因。

三、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思维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而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一般指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中级层次的创造思维,是指经过模仿或改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重新加工,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一般表现在技术革新上;初级层次的创造思维主要是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往往不涉及社会价值的创造力,这一般是指儿童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本文谈的主要就是最后一种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1.重视右脑的开发

自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关于右脑左脑分工理论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以后,各国竞相探索右脑智力开发,脑功能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日本医大教授品川嘉也博士负责领导医大右脑理论科研工作,他以自己多年研究脑生理学和计算机的成果为基础,发表了有独特见解的右脑活化法,写出《儿童右脑智力开发》、《右脑使用与开发》、《右脑高效记忆术》系列丛书。他认为善于使用右脑的人将会智力超群,而锻炼、使用右脑,将成为今后生存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长期以来,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学校教学要求,都过分强调左脑功能,重视语言、计算机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右脑功能开发,这就造成左脑负担过多,过重,导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发展失用失调。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美术、体育课,要多采用直观教学,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发展形象思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创造力迅速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温寒江教授等学者负责的“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在国内外近几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开发右脑潜能,注重发展形象思维,并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儿童青少年智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他们进行的教学实验,涉及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十几所学校15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初步验证了开发右脑潜能,发展形象思维是儿童智力早期开发的正确途径,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与优化;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性措施。“开发右脑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仍然是一个21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课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结合教学实践,投入更大的力量,加以深入研讨,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当前,中国大陆注重艺术教育,这不仅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重要措施,也是活化右脑,提高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另外,还要研究营养学与健脑的关系,提倡营养配餐,研究科学用脑的方法,防止由于用脑不当而产生各种疾病。

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种想象力就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即能把感知认识获得的留在大脑中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安排,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无此能力,就不会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就不会从司空见惯的现象里发现新东西。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各种现象熟视无睹的人是不会有发明创造的。创造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教学实践证明:发散思维包含想象、创造、启发、猜测诸方面,它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力;这也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原则的深化与发展。一个好的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独特的见解,发挥个人特有的才能;讨论中不做定论,允许存疑;要善于引导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化,经过筛选,集中,使思维活动深化,从而提高创造力。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在章熊老师的倡导下开展“小论文写作”的活动,列入课表,占语文教学课时,成为高二年级语文必选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题,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列出提纲、写出初稿、修改定稿、宣讲答辩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查阅数万乃至数十万字的资料,不少家长也主动帮助收集资料,提供参考意见,乐于充当第一读者论文答辩会上我们还邀请家长参加,很多家长为此项活动提出很好的改进意见。这项70年代末期开设、80年代发展、90年代开始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小论文写作和答辩课,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效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力、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高考成绩,也锻炼了教师队伍。这项实验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定为高中必选课,成为北大附中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鲜花。1992年高中二年级240名学生的240篇小论文,竟然没有相同的命题,翻阅目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小到《玩的价值》、《扑克的益趣》,大到《谈美国的政策与美国的发展》、《股票》等。足见中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引导得法,可引燃其智慧的火花。这一课程.得到全体学生及家长的支持。很多内容都是我们教师所不了解的,我们从中确实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师生共同探讨,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1995年寒假数学教师张思明在高一学生中没有按常规布置习题作业,而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它。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低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提示的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学后交来的成果有:收集的应用数学问题“邮政有奖明信片值得买吗?”、“碧浪洗衣粉哪一种包装赚钱多?”等11个。14人挑了12种出版物上40余处错误。有12位同学编了各类数学题近60个,范围涉及高一所学的函数、三角、立体几何。竞赛共收到各种立体几何模型200多个,收到小论文44篇,仅应用数学方面的就有:“澳洲网球公开赛单打比赛奖金分配额浅析”,“电缆求长及其他”等篇。学生能完成这样的寒假作业,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3.重视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创造力的高低与创造活动的成就密切相关,但不一定是正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位被试进行几十年的追踪研究,他对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两组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创造力的高低,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成就最大的一组的成员在进攻性、自信心、坚韧性方面,明显地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的成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温伯格,把进攻性看作是科学家的重要素质。他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

创造型人格的首要特性是具备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献身者”,“当他们从成功中得到喜悦,觉得已为人类做了些有利的事情以后,就不再要求更多的报偿了”。没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坚定性、坚强的意志力与善于合作等积极的性格特征,是促进创造力的提高的重要因素。

我校坚持“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原则,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过重负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暴露不足、学会合作、完善自我、磨炼意志、不怕挫折、执著追求、乐于奉献。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在创造活动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在数、理、化、生、信息学、及俄语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获金奖9枚、银奖4枚、铜奖1枚,在雷达杯英才少年奖的竞赛中,我校连续三届夺冠。这些同学是我校在北京市学科竞赛获奖的504人(占全市15%)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具备较强的创造力,还与上述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他们生活的群体及学术氛围相关。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获得创造成就,需要个人拼搏奋斗的精神,但也需要合作攻关。孤军奋战,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使创造动机变为现实的。缺乏为理想献身,个人患得患失的人是不可能战胜失败走向成功的。马斯洛晚年时提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中最重要的便是“无我”。所谓“无我”,就是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一切。他认为青年人的毛病正出在太少无我而太多自我意识。

1995年10月24日,我校郭进、周欣二位同学在王铭老师带领下赴泰国呵叻府四球县观测日全食,连续二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长途奔波,还以旺盛的精力,坚强的意志,不顾疲劳,沉着冷静,按预定步骤进行观测,成功地拍摄了一组日珥照片,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缓绾教授称赞:“这组照片时间控制合适,曝光正确,所得日冕和日珥形象清楚,是一组很值得保存的日食记录。”1996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与北京天文馆主办的《天文爱好者》杂志封面刊用了我校学生拍摄的日冕照片。类似这样的活动,学生终身难忘,而且也是锻炼创造型人格,培养合作精神的宝贵时机。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型人格,促进创造力提高的舞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李岚清副总理为我校1994年6月6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艺术之声”音乐会题词中指出:“音乐教育是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94年2月到1995年2月,我们在北京音乐厅与海淀影剧院组织了5次专场音乐会,向社会各界汇报了我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在1995年全校班级合唱比赛中,各班都自己指挥,自己伴奏,还有一首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并且,诸如演出服装的设计,演出休息时小记者的采访,简报的编写等对学生都是极好的锻炼机会。另外,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展览会、自办刊物、设计班服等都是同学们施展才干的舞台,大家都主动抓住为公众服务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每年春季的体育文化节与秋季的运动会也广泛发动全校同学策划、组织,争取年年有新意。如体育文化节有一项内容是进行体育论文答辩,很有创新意识。深爱大家欢迎。

四、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

右脑的开发,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型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我校教师热爱学生、钻研业务,无私奉献,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都作出可喜的成绩,正是由于他们引导得法,主动钻研,刻苦攻关,通力合作,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表率,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是激发师生创造灵感的良好环境。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质疑问难,求真务实,是我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原则。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开发右脑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学习仅仅刚刚开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乏这一方面的理论学习,理性思考,个案分析,以及素材的系统积累、整理与研究。并且,作为教育科研内容,我们还刚刚起步。今后,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加强学习,学习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指导自身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