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这是任何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大计,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已成为当务之急。之所以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缺乏质疑能力,之所以提出有效质疑,是因为许多学生虽然有问题,却往往缺乏一定的探究价值。因此,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能力是教师对“质量”追求的前提。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研讨。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这是任何一名教育者的责任。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到陶行知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从苏格拉底的“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到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都阐述了让学生拥有“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大计,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思考一:学生为什么缺失质疑能力。

之所以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缺乏质疑能力,之所以提出有效质疑,是因为许多学生虽然有问题,却往往缺乏一定的探究价值。作为教师,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效质疑能力,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很少主动质疑的原因。

所谓有效质疑,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质疑受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知识储量等因素的影响,按其目的性可分为随意阶段、零散阶段、有效阶段。

从对有效质疑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质疑能力理应是一种本能,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能力。就像一名婴儿,当他初睁双目开始打量这个世界时,他的疑问就产生了,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鸟儿会飞?人为什么会哭会笑……诸多来自于他对眼前一切存在的不解。这个阶段称为随意阶段。

假如没有得到有效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对曾有的困惑产生认同感,“原来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的想法会渐渐淡化他们对问题的继续追索,但没有彻底消失,他们还会提出诸多相对幼稚的话题,但是所谓的“长者”又能解答得了吗?比如“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个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才能解除孩子心中的困惑。如果解除不了,就会不了了之,毕竟吸引孩子的现象还有很多,他们的目光又会聚焦在新的现象中。此阶段可称为零散阶段。

当孩子走进学校,真正开始研究问题时,却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教师的心中,只要问问老师就可以得到解决。然而,教师却喜欢在学生尚未提出问题时,就将答案提前置入学生的脑海中,让他们在不断重复中加深印象。即使此时学生已经达到有效质疑阶段,具有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却经常因为学习内容的增加,教师要求的提高,课业成绩的限制,时间的不足等,而让质疑流失在盲从或所谓的“管理”中。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学生无法达到有效质疑,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统辖过多,学生的“自主”性不高;

2.教师指导力度不足,让学生发展进程出现断层;

3.时间不足,无暇对疑问进行有效梳理和深入研究;

4.衡量标准单一,成绩成为说明一切的标杆。

思考二:现实教育环境下,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尽管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但“质量”仍然是学校教育一致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实现对学生有效质疑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必需,同时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有效质疑还能不断强化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质疑的结果必然是有效学习,一旦实现了有效学习,教师就不必担心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能力是教师对“质量”追求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研究实现学生有效质疑的途径。只有明确了工作方式,才能实现目标。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可以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

1.让学生学会质疑。尽管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但从随意阶段、零散阶段过渡到有效阶段要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才能实现,教师的指导包括思考的角度、方式、途径和实现手段等。只有在有效指导的前提下,才能帮助学生将随意的问题规范化,把零散的问题集中化,学生才能在有价值的思考中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具备探究性和研究价值,如何开展探究活动才能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明确有效质疑的方向,最终实现有效质疑。

2.让学生有时间质疑。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解决所有学生所有的问题,问题是富于个性的,而学习方式却是统一的,矛盾存在于教育体制方面。此外,学生的课程表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多门功课交织在一起,即使学生产生困惑,也无暇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有了有效质疑的冲动,也往往被大量的功课冲散,终将“有效”二字埋于“纸堆”中。更何况很多学生本身就有惰性。

那么在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这个问题上教师是否无法承担任何职责呢?其实不然。虽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教师如果能对教材深入分析,对学生全面了解,对知识大胆取舍,能做到对知识合理规划,对学生合理引导,能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那么教师应该能在最大范围内给予学生有效质疑的时间。课后,如果教师也能从让学生深度思考的角度出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走进质疑的氛围。

3.让学生有兴趣质疑。兴趣是行动的源泉,没有兴趣引领,教师要求再高、管理再严,也只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也无法产生“有效质疑”。那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笔者认为,一是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让学生“亲其师”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课堂学习方式较灵活、氛围较宽松,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四是,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元且灵性,那样学生就不会受分数的束缚而止步不前。

因此,让学生有兴趣质疑、有机会质疑,关键在于教师,让学生有时间质疑、学会质疑的关键也在教师。总之,让学生在质疑之路上不断前进的决定因素是——教师。

思考三: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实践。

为解决“充分”的质疑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之间的矛盾,笔者采取了课堂与课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合作与自主相结合的措施。

1.课堂与课下相结合

(1)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并要求每一名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收集并发现共性问题及零散的小问题,直接给予解答。

(2)课堂研讨。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研讨。由于学生事先已对问题进行过思考,难免出现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的局面,也容易促成新问题的产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争辩,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3)课下指导。针对课堂上部分学生没有得到有效指导的现状,教师要及时在课后给予相应指导,特别是对于那些探究欲望较强的学生,教师更要重点培养,以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目的。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1)重视作业批改。批改作业即是“分散”指导的一种方式,做好作业批改工作,不但可以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还可以让有效指导发挥一定的作用。

(2)重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集中”指导的最佳场所。为了让指导发挥其有效性,教师应重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统筹规划解决问题的方式,设想可能出现的局面。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实现“集中”的效能。

(3)重视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同伴合作的过程既是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产生新的疑问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研究,从合作组的建设、合作交流的方式、每一名成员在合作中的作用等都进行深层规划和合理布局。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巡视指导很重要,教师要对每一组进行指导,才能兼顾全体、重视个体,才能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不应“懒”,要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节省课堂时间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探讨更有价值的问题。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1)方法指导。如果能让学生自主解疑释疑,不但能解决缺少“时间”带来的矛盾,而且能体现出学习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如何查资料、如何进行实验等,要让学生了解解决疑惑还包括与学生交流和咨询教师等途径。有效的指导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走进质疑、解疑的状态,有效学习的目标即可初步达成。

(2)合理评价。要想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教师要鼓励那些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让其在激励中实现更高的目标追求。

(3)互助学习。“后进生”虽然成绩不理想,但这部分学生同样具有质疑能力,关键是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帮扶。教学时可选择部分“后进生”与教师组成合作组,每周定时与他们开展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大胆说出心中的疑问,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质疑、释疑的乐趣,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毫无知识基础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综上所述,具备知识、经验的学生,会对新的学习产生疑问,建构主义再次说明了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能力的可行性,同时也对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如何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的?在实施教学手段时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生自主求知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统一在同一个层面上等,都是教师要深思的问题。只有深谙教育之道,深悟教育原理,教师才能在培养学生的有效质疑能力之路上越走越远,才能让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尽管教师面临着教育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尽管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仍在探索之中,尽管教育管理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身担培养人才重责的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功利之心冲淡自己对教育的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才能在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能力的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