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心理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心理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除了知识水平等其他因素之外,关键看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心理素质呢?因此,培养学生“提问”的心理素质,就是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培育良好的、持久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爱。学生在提出问题中,得到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养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心理

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关键。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什么是问题?就是不知道怎样做想做的事。如果一个学生长期提不出问题,说明他对所学的知识或茫然无知或被动接受,学习成绩也提高不了,当然也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第一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除了知识水平等其他因素之外,关键看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心理素质呢?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相联系的。“提问”包括这三层意识:一是“想要做某事”,这就是这个人积极探究这一事物的认识倾向即对它感兴趣。二是“不知如何做”,即在认知上产生茫然。三是“敢不敢提出问题”这就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考验。因此,培养学生“提问”的心理素质,就是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培育良好的、持久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

一、培养认知兴趣,全面关注“问题”

认知活动是心理过程的重要方面,它是学生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础。认知活动主要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想象这些心理活动。注意力也是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品质,但它不是单独存在,而是融于诸品质之中。我们要通过精心安排,创设情景,用语言或实物等各种有效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感觉、知觉,进而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兴奋点,引导对事物(问题)的全面关注,全面关注产生事物的内在神奇,内在神奇可以激起广泛兴趣。“趣”能生“疑”,“疑”能出“新”。再展开记忆、想象思维的翅膀飞翔在兴趣与惊奇的天堂之中。让学生忘掉不敢“提出问题”的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消除学生懒得“提出问题”,怕“提出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想“提问”的欲望,锻炼学生敢“提问”的勇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其实一个好的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推动学生不断认知和提出新的“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情感兴趣,奠定“提问”基础

人是情感的动物,人对所有认识到的对象都会持有一定的态度,有一定的情绪体验。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情感渗透教学的每一时空。这里很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要用自己的广博的知识和真切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让学生信服你,对你产生亲切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问其惑”。二是教师要把所讲的知识赋予情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得到某种情感的激励,进而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给予时空体现关爱。老师常说一句话,学生不爱“提问”,或者没有“提问”的习惯,其实,主要是传统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爱。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诱导他们一题多问,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模式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除了课内有时间保障外,课外也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有一次我去听物理课“大气压强”,由于担任这个班物理课的教师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已经大胆提问了。于是学生提出了“大气有压强,为什么我们人感觉不到呢?”“不同地区的大气压强相同吗?”“人对大气压强变化是否能够感受到?”很多实验教师都要求学生每人备一“问题”本,随身携带,而且教师也备有“问题”集和“问题”栏,对出现的各种奇思异想,及时记录,并定期举行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从关心学生“今天得了多少分”向关心学生“今天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转变。

三、培养意志兴趣,养成“提问”习惯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和任务,并以此支配、调节行动,以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学生要顺利完成一科学业,首先他对这个学科要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一种热爱的情感(包括对教师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极力地去效仿、模仿教师做法,取得成功经验,得到喜悦的体验,意志力受到了锤炼,坚定了一种追求的信念,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即习惯。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到问“问题”的趣味性又要做到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比如说:“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师也可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化学学习原子时,一位化学教师设计了“问题系列”: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大吗?那么原子呢?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构成分子的原子呢?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那么到底原子可不可再分呢?原子核这么小,能不能再分呢?是否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等等。通过这样的示范,今后在学习法则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学生提问,一般都遵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意志力培养的过程和“提问习惯”养成的过程。某学生最先不敢提问,也总提不出问题,后来在教师鼓励下,慢慢能开口提问,有一次在学习《小麻雀》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记叙文要求结构完整,可作者最后没写明麻雀怎么样了,这样的结构完整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说明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是善于问“问题”的表现。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学生在提出问题中,得到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养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除上述三个方面之外,我们在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和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