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历史教师感觉教材容量太大,课时不够,就其实质是不愿意放弃旧教学观念。现行历史新教材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如何让学生在角色中学习思考是历史课堂教学难度最大但实效性最好的一种手段。历史新课程以其内容视觉广、教材处理活、专题性强在突出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引发了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何成江

一、突出方法原理,整合教材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历史教师感觉教材容量太大,课时不够,就其实质是不愿意放弃旧教学观念。对教材编纂体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估计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总觉得这个点没讲到那个点被遗漏,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喜欢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搞“包办婚姻”,把自己咀嚼过的“食品”喂给学生,然后埋怨教材太生硬、学生没活力。自己放着技术指导不做却偏要做知识的搬运工,累了自己苦了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会产生急躁心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科学的内涵就是给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跳出教材处理教材,要从宏观上、方法原理上处理教材,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譬如: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从英国兴起?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为什么会崛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这些问题看起来关联性并不大,而且头绪和所要牵扯的知识点很多要在课堂上讲最少需要三个课时,但处理这些问题的原理方法最多需要半个课时就够了。其基本思路是:其一,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关联是政治相对稳定、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其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生产技术状况、劳力资源状况、市场状况。其三,经济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区位优势、机遇、社会因素、历史积淀)。而上述三个问题基本上一一都是从这些角度运用这些原理分析的。学生只要掌握这种方法,学习起来才能达到化繁就简、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意义上活化内化消化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本、社会都是捕猎场,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是狩猎的方法和技巧,至于如何捕到猎物,学生会因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不要“躺在书上看书”。所以新课改就是头脑风暴。历史教师首先要给自己松绑,然后才能科学理性地面对教材,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还给学生一片蓝天。

二、注重情感体验,激活学生

还历史一个鲜活的面孔,给课堂一个广阔的空间,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是课改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读琼瑶小说能让我们的学生声泪俱下,看电视剧《汉武大帝》能让我们的学生全神贯注不知疲倦?究其关键是文字和屏幕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学生曾经厌倦历史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历史教材的面孔太冷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太远。现行历史新教材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如何让学生在角色中学习思考是历史课堂教学难度最大但实效性最好的一种手段。我们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节为例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

教师:课前充分预想为导演本节课精心设计全班同学所扮演的角色,课中善于驾驭,当好主持人,有机连接所有角色的台词,课后深入浅出充当评委,点拨课本知识。把全班同学分为六组,给每一组明确一项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下:

一小组:通过图书、音像资料摘录“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践踏的典型史实。

二小组:走访本地曾受“文革”迫害的老人,再现历史真实情景。

三小组:通过网络、法律文本查阅《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文献,了解中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四小组:深入原州区清河镇调查村民选举法的实际落实情况。

五小组:走访民主党派中的政协或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参政议政的具体情况。

六小组:走访当地清真寺阿訇,了解宗教信仰政策落实情况。

六个小组的同学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天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在星期一的历史课堂上他们向全班同学展示和分享了各自所获:有鲜活的图片、有声泪俱下的录音哭诉、有慷慨陈词的感受、有鲜为人知的民族风情,等等,45分钟的课堂成了同学们百花争艳的舞台,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在学习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提升,从课本走向生活那情感情不自禁地放飞,再从生活回到课本那充满个性的思索,这种过程的丰富和角色演绎的精彩程度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它所能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也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自觉自愿自主完成的。所以好课的定义不再是老师讲解和灌输了多少,而是学生感悟和发现了多少。学习评价,不是教师主导下的作业批改和考试,而是师生合作的动态评价。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培养出来的也将是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实用性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构建评价体系,引导教学

历史新课程以其内容视觉广、教材处理活、专题性强在突出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引发了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发展,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是扭转教学观念的关键。

1.学生的学习表现

(1)学习过程评价

①参与状态:学生全面、主动参与教学,参与的时间和广度有保证,有情感地投入,有较积极的认知活动。

②交往状态:学生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人际交往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③思维状态: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见解有丰富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④情绪状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求知欲强,有适度紧张感和愉悦感,能自控和调节学习情感。

⑤生成状态: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能保持兴趣、维持动机、增强自信,能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学习效果评价

①知识技能:能主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生成技能、方法和策略性知识。

②过程方法(略)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信心增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2.教师的教学行为

①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基本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②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③学习管理:营造管理学习环境,利用各种资源手段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和合作意识。

④学法指导:学生能够获得关于学习、记忆、思维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学习策略的体验与感悟,能有效学习。

3.教师的基本素养

①教学观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寓德育于教学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培养创新能力。

②教学态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负责,积极热情。

③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文明、规范、流畅,讲普通话;板书整齐优美,简单明了;教学重点突出,方法适当,环节清晰,精讲精练;能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