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生存环境

适应生存环境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综上所述,适应生存环境是个体在所处环境条件下,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生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变化,以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统一。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将决定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应对与发展,是个体成长的必备能力之一。

了解自我趣味小测验

适应能力测试

测试说明:以下有20种表述,请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2.每到一个新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于感到尴尬: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5.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3.在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讲义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很高: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是  B.无法肯定  C.不是

计分标准:

单数号题(1,3,5,7,…)选“是”记-2分;选“无法肯定”记0分;选“不是”记2分。

双数号题(2,4,6,8,…)选“是”记2分;选“无法肯定”记0分;选“不是”记-2分。

将各题的分数相加,即得总分。

结果解释:

得分在35~40分者,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得分在29~34分者,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得分在17~28分者,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

得分在6~16分者,社会适应有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于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得分在5分以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因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闷。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在这个测验中得分很高,说明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如果得分较低,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充满信心,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加强锻炼,就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注:本测验的结果仅供参考。

认识自我学生适应性现状

美国学校新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六周。与此相对应,中国在校生退学现象也日益严重。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在校学生自动退学率已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生入学后对学校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据调查表明,同学们在适应学校生活时,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与升学前相比,校园环境的变化,相处对象的变化,语言的差异,习俗的差异,都多多少少让新生觉得不习惯。没有了那么多的作业,没有了那么多的课程,没有了那么多的考试,使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这让许多同学觉得生活空虚,无所适从。

(2)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让同学们觉得很忙碌。只要你不违法乱纪,你就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社团里人才辈出,无形之中对没有专长的学生造成一种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自卑

(3)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学校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同学们打交道的对象不像以前一样,只限于自己班的同学,还要与其他班级的同学交往,所以遇到的人际问题也会很多。当我们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不能等别人适应我们,而是要自己主动去适应别人,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在学校尽快适应。

(4)学习缺少主动性,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确实,新的学习环境,老师可能不会像初中一样盯着我们学习,学习完全靠自己的主动。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多半来自自己的不主动和懒散,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是每个刚入学的新生都难以避免的问题,遇到这个问题,每个一年级新生都应该好好想想该怎么过完这一阶段的学校生活,是混日子还是学本事。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由自己决定。

(5)感觉自己天天很忙,但一天下来又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有些同学感觉每天都很忙,忙着参加社团活动,忙着帮老师干活,结果一天下来,没有明显的收获。其实收获是有的,只是不是那么的明显,需要慢慢地去积累。

(6)理想学校与现实学校的差距较大,从而对待它的积极性逐渐变淡。也许是看过一些校园青春偶像剧,使学生们对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充满了向往,向往一份美丽的爱情,向往一份纯洁的友谊,一份多姿多彩生活,但当我们进入学校后,却发现我们想象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的学校生活距离太大,从而失去兴趣与积极性。这是每个刚上学的新生都遇到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只要适应了,后面的生活就会慢慢地好起来的。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刚进学校时所遇到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还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当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要想办法去解决,找一些方法去缓解这些问题带给我们的副作用。

完善自我学会适应环境

例海藏真

不能适应新环境也是病

李明高中毕业以后考上大学,他满怀信心地踏上征途,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抵达学校后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男生宿舍是那样脏乱,8个人一间房间,他的床位是靠门的上铺。晚饭时,踏进饭堂门口,他就闻到一股北方人喜食的蒜葱味,主食是馒头,这些使南方长大的他感觉到不适,饭后一个人回到宿舍闷闷不乐。晚上熄灯以后,有的同学鼾声如雷,有的同学梦话不休,他难以入睡。想到家里自己独居一室,想到慈母的温存慈爱……第一夜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打发的。连续几夜精神越来越萎靡,课也听不进去,他感到自己一下子笨起来了。

而同学之间交往也不像中学那样,虽有学会或沙龙之类,但他觉得与自己格格不入。他想家,想父母……到校医室开些药吃了也无用。唯一给他安慰的时刻,是一个人在校园一隅独自沉湎于甜蜜的回忆之中。高中时的尖子生在大学里成了差生,他自卑自责,终于称病回家。

回家后精神为之一振,头晕头痛、腰酸乏力等几乎不药而愈。他又去上学,谁知一到学校老毛病又犯了。医生查不出什么,最后转到心理咨询,才诊断出他患的是典型的适应性心理障碍,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适应不了。

目前像李明这样患适应性心理障碍者绝不是个案。

如果一个人性格不够开朗,不善交际,刻板固执,墨守成规,在遇到外界应激事件的精神因素刺激后,就会引起机体适应不良的反应。精神因素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而且也可影响内脏功能,致使生理上会产生各种不适症状。

一、适应生存环境的含义

适应:指生物个体的生理或行为特征,经过了长时间的天择作用之后,在某个环境下能够顺利地繁衍,并增加数量。

适应能力:指个体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外界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一般认为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

生存环境:一般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通常特指某区域或个体所面对的特定生存条件,如就业、医疗、教育、福利、卫生、法制、污染等的统称。

综上所述,适应生存环境是个体在所处环境条件下,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生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变化,以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统一。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将决定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应对与发展,是个体成长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适应能力的组成

适应能力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它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三、适应方式

个体在新情境下,一般有三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它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在个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心智技能水平、已掌握知识程度、动机和情绪状况以及刺激呈现的模式等,当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及思维定势也有较大关系。在适应过程中,个体的问题解决主要目的是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

(二)接受情境

所谓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个体的接受情境即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态度体验,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地作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等。

(三)心理防御

所谓心理防御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该机制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但也有可能使主体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个体在适应阶段,通常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进而调节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与稳定。

真知灼见

井蛙归井

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

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

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里,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到达海边后的一系列行为就是个体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当青蛙发现自己适应不了新环境时所采取的“归井”就是它的应对策略。其实这则寓言在告诉人们,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不要盲目地羡慕别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俗话说得好:“智者调心”,人不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不仅是源于个体的生理状况及知识经验,还源于个体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基础能力,那么,如何在生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呢?

四、提高适应能力

(一)拥有健康的身体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你在何时何地,身体与环境的适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适应程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仅造就了不同的物种,还使当地的人类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生理特征。如爱斯基摩人的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居住在赤道附近的黑人,他们的流汗量是白种人的十几倍。研究结果显示,黑人身体的辐射散热功能强,既有散热系统形态学方面的优势,又与白人身体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不同。黑人宽厚的嘴唇、短而粗的鼻腔、发达的汗腺都有利于散发体热调节体温。而且,黑人血液中所含铜元素的百分比高于欧洲人。这是因为铜在黑色素形成过程中,对二羟基苯丙氨酸起催化作用,能忍受干旱所带来气温剧增的能力的差别。由此可见,各种生物物种(包括人类)通过自身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反应、生活习性的改变,提高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协调控制能力,来适应生存环境,在这里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

博闻天下

夏尔巴人的高原适应

身体与环境相匹配的最典型例子之一当属夏尔巴人。夏尔巴人生活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上,他们适应了这个崎岖的地方并且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呼吸困难。一般人搬运东西到高海拔地区最多不过30千克,夏尔巴人则可以搬运两倍于常人的重物。

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夏尔巴人是全方位适应了他们所处的环境。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他们建立了自己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地区,夏尔巴人实行一妻多夫制,而且妻子的丈夫多为兄弟俩。这种习俗同样也是适应当地特殊环境的结果。因为,当一名丈夫外出捕猎牦牛时,妻子需要有另一个强壮的丈夫在家。

其实,人是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能力的,能在多种环境下生存。但是,人的适应能力又并非是无限的。如果人试图超越环境极限,则会付出巨大代价。

人的身体与环境不适应的代价其实就是错位。代价越大,也就意味着错位越大,就越难以生存。例如,夏尔巴人在喜马拉雅山生存的代价是缺碘,因而容易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但是,这种代价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较小的,而且他们能靠吃碘盐来克服,所以能适应高原的生活。如果平原和城市中生活的人到喜马拉雅山生活,则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也即错位更大。他们会因为难以呼吸而生存不下去,甚至死亡。

时间变了,环境变了,原来适应的可能不再适应,而原来不尽适应的也可能其适应性大大地提高了,这一切的基础需要个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壮的身体大多精力充沛,敏感灵活,积极主动。这样,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才能承受环境不同带来的差异,否则,身体的衰弱加之环境的变化,更容易导致身体的脆弱。

因此,想拥有健康身体就要做到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二)拥有丰富的学识

“知识就是力量”,丰富的学识可以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在现代的这个高科技社会里,人们已不能仅凭个体经验来适应社会、适应自然了,没有知识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只能举步维艰、处处挨打。现代社会又是一个信息社会,倘若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法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越来越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你就如同瞎子、聋子一样,无法定向,无法从容处之。

例海藏真

曾经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打工皇帝唐骏,以10亿元天价任职新华都总裁兼CEO。在此之前,他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担任微软总部WindowsNT开发部门的高级经理;后任微软公司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2002年3月26日,出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2004年1月正式出任盛大集团总裁。这算得上成功人士了吧,然而唐骏所读的专业与商业并无多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他于1980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前身),后留学于日本、美国,分别获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博士学位。再如冯军,创建华旗资讯,创建爱国者品牌的是1987届清华大学土木系学生。而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的张瑞敏与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这样从对口专业——工商管理学出身的人凤毛麟角。记得高考填报自愿时,那些专家就曾说过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时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人数只有10%,由以上可得出这样结论,在大学毕业后若想找到与本专业相对口的工作概率是非常低的。虽然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并不代表你就不能成功,只要你的学识丰富,只要你的适应能力强。

丰富的学识,不单单指个体的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里名列前茅,有很多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往往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反而被学习所累,毕业后举步维艰。丰富的学识需要你在知识领域有多方面的涉猎,让自己具备多方面的才能,这样,当你面对机遇的时候,才能自信面对,抓住机遇。丰富的学识既包括基础方面的知识,又包括技能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要扎实,它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技能知识要牢固,它是任务完成的手段与保障。另外,一个人的知识游离于其专业越远越好,当学科交叉很多的时候,最容易迸出创造的灵感火花。任何行业内部都有知识,关键是要做出名堂来。

(三)培养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发展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它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个体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将自己内心的思想通过简单有效的语言及动作表现出来,并且能让他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还能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融合能力意味着当和别人进行接触时,能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可信、可爱、真诚,进而很好地融入其中,虽然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在遇到问题情境时,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技能,独立地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海藏真

193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地发现了一位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以后,母亲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暗房间里,每天仅仅给她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当地官员发现她的时候,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

1920年,印度神父辛格在森林中救出两个狼孩,狼孩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像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上面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将很难适应生存环境。

聚焦实验

人能承受多少孤独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跟踪发现,被测者在实验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破坏。

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是很重要的。在生活、工作中要与许多人打交道,这就难免会发生矛盾。作为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展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要善待他人;要将心比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学会处理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2.社会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个体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作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后所作出的决策。

真知灼见

在还没有发明鞋子以前,人们都赤着脚走路,不得不忍受着脚被扎被磨的痛苦。某个国家,有位大臣为了取悦国王,把国王所有的房间都铺上了牛皮,国王踩在牛皮地毯上,感觉双脚舒服极了。

为了让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舒服,国王下令,把全国各地的路都铺上牛皮。众大臣听了国王的话都一筹莫展,知道这实在比登天还难。即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凑不到足够的牛皮来铺路,而且由此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

正在大臣们绞尽脑汁想如何劝说国王改变主意时,一个聪明的大臣建议说:大王可以试着用牛皮将脚包起来,再拴上一条绳子捆紧,大王的脚就不会忍受痛苦了。国王听了很惊讶,便收回命令,采纳了建议,于是,鞋子就这样发明了出来。

把全国的所有道路都铺上牛皮,这办法虽然可以使国王的脚舒服,但毕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笨办法。那个大臣是聪明的,改变自己的脚,比用牛皮把全国的道路都铺上要容易得多。

大臣的应变能力,不仅发明出了鞋子,还在皇帝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智,为国家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今,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当今社会复杂多变,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呢?

(1)冷静: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所处的情景是多么的窘迫和险恶,也不能盲目应对,要静下心来,思考应对策略,使自己由盲目变为理智。

(2)忍耐:无论情境是多么的艰难,前景是多么的悲观,都不能急于放弃,要忍之再忍,坚持目标,在忍耐中思考,寻找机会去“应变”。记住:“冲动是魔鬼”。

(3)摸底:不管遇到的情境是多么的艰险,都不能愤然而上,也不能惧怕而“降”,要摸清底细,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4)探穴:学会静下心来,冷静地发现事件或对手的弱点、漏洞或疏忽,采取办法应对。

(5)灵活:在事件发生突然转变时,既不能一味逃避退缩,也不能一味顽固坚持,而要灵活地根据已发生了的情况,迅速作出新的判断,灵活机智地选择出新的适应新情况的应变方法,使自己始终保持应变的主动。

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系统,绝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协作才能完成,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

真知灼见

企鹅王国里的孔雀

从前,海之族的主要管理者是一群企鹅。它们不聪明,却总是大权在握。

管理者总是穿着那套与众不同的黑白制服,它们始终坚信着装与做事一样,要一致,并坚持那代表着团结。

相反,工鸟们却穿着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衣服。这些服饰表明了它们作为一般员工的身份,并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鸟类中不乏胸怀大志,努力往上爬的鸟。它们被鼓励遵循企鹅的行为方式。当然,还包括那套黑白的企鹅制服,它们学习如何进行企鹅式的行走,并时刻以自己的领导为榜样。

突然有一天,企鹅王国里飞来一只名叫Perry的孔雀。他个性张扬,外表绚丽多彩,重要的是创意层出不穷。虽然与其他人显得格格不入,企鹅们却对他的创新思想留下深刻印象。他也因此被视为王国里真正有企鹅般潜质的接班人。

起初,众乐乐。企鹅对这次全新的招聘感到愉悦。Perry也尽情地发挥,结果表现令人相当满意。

当结果与期望相符时……两情相悦。

然而,没过多久,企鹅们便开始对Perry小声地抱怨:“太张扬了!”“太花哨了!”“太自作主张了!”显然这一切开始让企鹅们感到不自在了。

事事必须效仿企鹅,想到有一天会被演变成一只企鹅,Perry自己也变得不开心了。

结果,两情不悦。

每个组织里都会有企鹅和孔雀。当真正的“Perry”们凭借被相中的创新精神加入公司后,便会发现为了遵循所谓的行为标准,创新终究被磨灭。此时,孔雀就会丧失战斗力,变得闷闷不乐。而企鹅也会因为孔雀的低迷对其逐步失去信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在群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看到别人的不同,孔雀应该知道适当地改变自己融入新环境,而企鹅应当知道包容与信任,这样才会使我们变得更乐意倾听,更能接受新的事物以及渴望成长。

现如今社会对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包括表达力与倾听),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安排计划等,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4.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作出新选择。要努力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海藏真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凯宁,在读中学时就具有这种深入探求的创造能力。平面几何课讲到梯形的面积时,他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公式S=Lh(梯形面积=中位线×高),头脑里就积极思维起来,想着想着,他站了起来,问老师:“能不能把圆环看成是一个弯曲了的梯形的黏合。那么由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得到圆环的面积公式,也是S=Lh,这时的L是中部的圆周长,h就是环的厚度。”

老师要王凯宁讲讲几何道理。王凯宁说:“一条曲线,当它很短时,都可以看作近似的直线。而一条曲线是由许多短曲线组成的,所以圆形可以看作许多近似直线连成的图形。”

王凯宁使用的就是类比型创造性思维。

进了大学之后,王凯宁仍旧保持了这一精神。一天,王凯宁翻看一本刚出版的新画报。突然,画报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他。原来照片中的黑板上写了一道关于线性代数方面的命题。好奇心促使他研究起这道命题来。他根据计算的结果发现这道命题是错的,可照片的说明却是肯定和赞扬这道命题的。他一打听,这道命题是一位少年班学生提出来的,某研究所的一位著名教授还肯定过。能否定吗?他经过认真仔细的探讨,确证这道命题是错的,于是他勇敢地提了出来,写成论文,发表在《数学通报》上。

如何让自己具有创造新思维,进而培养自己具备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培养个体具备捕捉灵感的能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灵感,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它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这后两种思维持续时间都很长,以致人说废寝忘食。而灵感却为时极短,几秒钟,一秒钟而已。”

那么,灵感是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呢?

不是,肯定不是。钱学森教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思索来做其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

既然灵感不是天生的,是一种思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捕捉灵感呢?

由于灵感学还不像逻辑学那样成熟。目前我们能提供的还只是经验。通常人们认为应当做到下列六点:

(1)长期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对问题的长期探讨,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条件。这包括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过反复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2)珍惜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经验告诉我们,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紧张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下产生,比如在散步时,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钓鱼、赏花、听音乐时。

(3)原型启发是一条重要途径。

以日常事物为基点,经过长期紧张的思索之后,发现这些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相似之处,通过联想,给人以启发,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4)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

按照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往往容易使思路闭塞和思想僵化。暂时把问题搁在一边,就可以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5)随时带着纸和笔。

灵感的出现总是突然的,预料不到的。为了及时捕捉灵感,就要在灵感出现的时候立即记录下来,有时候记都来不及,就对着录音机讲述录音。一旦错过对灵感的记忆,就很难再次寻回。

(6)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能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灵感往往会这时光顾。

最后,还要说明一句,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力,还需要个体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知识积淀以及勇于实践的勇气。

(四)提升积极心态

积极心态就是面对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从正面去想,从积极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它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态度,把生活中的一切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反映了一个人的胸襟、魄力。积极的心态会感染人,给人以力量。

在适应过程中,也存在消极的适应和积极的适应两个方面。

消极的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例如,人在遭受了挫折的环境下,采取的消极的悲观态度等。这些人都是以压抑自己的潜能,牺牲个人心理机能和品质的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退化,而不是发展。

而积极的心理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积极的适应是要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特点,从对这二者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马斯洛的观点给我们以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种子”。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中,人就获得了一种积极的适应。发展是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我们所提倡的正是这种积极的适应。

博闻天下

1.鹰的翅膀是对飞行的适应,羽毛可以帮助飞行并维持体温,敏锐的视力、锋利的爪子和喙可以帮助捕捉和杀死作为食物的小动物,这些适应能力使鹰在栖息地得以生存。

2.猴子相互梳理皮毛、除掉可能传播疾病的脏物和虫子,通过清洁来提高生存机会。

3.捕蝇草适应了吃昆虫,因为它生长在贫瘠的土壤上,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

4.骆驼双峰的储水可以使其在沙漠中更好地生存。

5.桦尺蠖的颜色,早期是浅色的比较多,工业发展后,深色的比较多,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6.枯叶蝶翅膀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蝴蝶拟态和警戒色。

7.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黄色。

8.乌贼释放墨汁、蜥蜴的断尾等是为了躲避敌害。

9.一些花气味芬芳,可以吸引昆虫进行传粉。

10.仙人掌叶成刺状,减少蒸腾作用,适应于干旱环境。

人生指南针

学生适应潜规则

第一,识时务。要努力培养自己能够通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学会看形势走向,把握好做事的最佳火候。

第二,会说话。能说会道与油嘴滑舌截然不同。能说会道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会对听者产生一种极大的影响作用。在我看来能说会道者易得人心。学会看人说话在当今社会很重要,不过在恭维别人的时候也必须怀着真诚的心,否则总有一天会栽跟头。

第三,会变通。顺着规则并不是说凡事都按条条框框做事,要灵活运用规则,为自己办最合理、最高效的事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舞台上立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力行事,顺势成事。就拿学习来说,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请教,不一定要找老师。

第四,诸事细。做好每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无数的事实告诫我们,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平常小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

第五,多朋友。古人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一个人能成功,朋友的功劳不可没。如果一个人能够灵活运用朋友关系,我们在称赞他是一个社交高手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八面玲珑。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得慷慨;关心别人的痛与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苦与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成功机会。

第六,会吃亏。传统观念认为“好汉不吃眼前亏”,但这已不太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了。“好汉”的眼光关注的是常远的利益,所以对于眼前的一些灾难祸害,他们都会咬牙忍耐。不过忍耐并不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吃亏也不是逆来顺受。忍耐是为了积蓄力量,吃亏是为了风雨过后的彩虹。

超越自我提高我的适应能力

我的适应能力及应对策略

1.到目前为止,我在学校拥有几位朋友,我们的关系如何?如果不尽如人意,我打算怎么办?

2.总体而言,我适应学校的环境了吗?(包括寝室环境、学习环境、餐饮等)如果没有完全适应,接下来,我打算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课时,我的学习兴趣高吗?愿意听老师的授课吗?我认为现有的学习方法及听课方法适合自己吗?如果不太适合,我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的来说,我现在的心情如何?如果不开心甚至是糟糕透了,我该如何调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