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职业生活

适应职业生活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走上社会,首先要面对如何适应职业生活的问题。因此,认识职业适应的规律,掌握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主动、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成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适应期的一般规律,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这时,难免会出现身体疲倦的感觉,这种不适应是常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讲究工作方法,遵循生活规律,生理上的“不适应”便会很快消失。

我们走上社会,首先要面对如何适应职业生活的问题。因此,认识职业适应的规律,掌握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主动、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成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职业适应及其规律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适应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我们告别学生时代,从初入职场到适应职场,要经过对职业实践和职业环境等的观察、认知、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达到对职业生活的适应。初入职场的我们,由于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不深,很容易发生角色偏差或错位。因此,掌握职业角色规范,了解职业角色的行为模式,增强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掌握适应期的一般规律,有助于顺利开展工作,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职业适应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角色适应

角色适应就是对工作岗位的主动适应,即对职业的地位、性质、职责的适应,最大限度地“人岗适配”。我们毕业后随即走上工作岗位,若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能用职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不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才能,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就难以达到职业的规范要求。

(二) 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指人们对职业的各种信息引起的心理反应过程,如感知、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中,情感的适应更为重要。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人们调节自己的情感与之相适应。新职场人要对从事的岗位保持一种稳定的工作热情和适度的期望值。有些人在就业初期不同程度地存在依赖、从众、畏惧、浮躁、迷惘等不良心理。此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和矫正这不良心理,必然会影响工作以及个人的成才和发展。

(三) 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是指人们对工作时间和节奏、劳动强度和紧张程度的适应,其中包括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适应过程。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时空”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不同职业的工作节奏、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是不一样的。在从业初期,我们就要打破原有的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一种紧张、有序、有效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这时,难免会出现身体疲倦的感觉,这种不适应是常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加强身体锻炼,讲究工作方法,遵循生活规律,生理上的“不适应”便会很快消失。

(四) 群体适应

群体适应是指人们在新的协作集体中的适应过程。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大学生是以同学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呈现出相对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毕业生入职后,加入新的社会群体,人员对象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的交往对象扩展到各种年龄、各种层次、各种经历的人,同上级和同事的交往与在大学阶段的教师、同学交往不同。这就需要毕业生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的要求。

(五) 知识适应

知识适应是在工作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职业岗位对其知识需要的过程。我们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否与职业岗位相适应,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时,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经过主观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科技发展和职业实践发展的需要。

职业适应从时间上讲,一般经历摸索、调整、适应三个阶段。在摸索阶段,对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在初步认知和摸索的阶段;在调整阶段,经过职业生活的锻炼,已逐步能边工作思考,边调整自己的思想、心态和能力,以尽快适应职业生活;在适应阶段,已经进入了职业角色,适应了职业生活。

当然,职业适应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职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涌现。因此,我们对职业生活就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即调整、适应、再调整、再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职业适应的一般规律。

二、 职业适应的基本要求

(一) 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

走上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真正从业者,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全新的生活理念、陌生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规范要求,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正视现实,将这些客观因素转化成主观动力,并提升自身素质,就很难适应新环境。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要陷入畏缩和自卑的误区,也不要陷入自负或自傲的误区。我们要面对现实,重新定位,敢于实践,善于请教,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赢得上级和同事的认可。

(二) 主动了解岗位环境,安心工作,敬业爱岗

对新单位的了解,包括对单位的历史、现状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等的了解。作为职场新人,要安心本职工作。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的。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牢记自己的岗位职责,勤奋工作。

(三) 勤奋学习,虚心求教,提高工作能力

我们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是自身的知识量不一定足够大,知识结构不一定合理。因此,我们要根据职业的特点、性质、工作程序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我们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四) 勇挑工作重担,善于团结协作,乐于无私奉献

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当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一项工作的开展、一个项目的完成、一个活动的组织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劳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互相协作的团队意识,从整体利益出发,个人服从集体,顾全大局。

(五) 正视困难,不要轻言放弃

我们初入职场,难免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要珍惜眼前的工作机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知难而进。要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遇到的困难。如果因为自己的期待值太高,那就应当调整自身心态,热爱自己的职业,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工作。如果因为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就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即使重新选择职业,也必定会遇到新的困难。

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在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已经渗透到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从整体上一般有三类:以“感情”为基础的各类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同事、同学、上下级等关系;缺乏任何基础的陌路关系,如萍水相逢。人与人之间较早产生的、较持久的人际关系即感情型人际关系。形成感情型人际关系需要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远比校园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复杂。某高校曾对毕业3 ~ 5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询问“进入社会后你最苦恼的是什么”时,回答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0.8%。可见毕业生在踏入社会后,面临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是较多的。对初入职场的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缩短职业适应期,也可减少心理负担和降低工作难度。

(二)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在谈到工作体会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日常工作中由于职业规范的要求、业务特点,要跟很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竞争、权利竞争、行业竞争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变得较难处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是积极适应社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的重要功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工作顺心,效率提高;使人生活愉快,心理健康;可以增进团结,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事业。因此,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1.真诚原则

真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要求。所有人际交往的技巧都应建立在发自内心的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

2.主动原则

打破自我封闭,主动与别人交往。展示真实的自我,促进相互了解,在工作中主动、热情地与同事交往,让别人产生亲近感。

3.尊重原则

一要自尊,二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听取意见要真诚,谈话交流有礼貌,交换意见要有涵养。

4.谦虚原则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做人的原则,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夸夸其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为人处世力求谦虚谨慎。

5.合作原则

强调全局观念,强化团队意识,融入集体,在工作中服从上级、团结同事、相互协调、密切合作。

6.诚信原则

诚实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诚信。要言必信,行必果,且不轻许诺言。

7.宽容原则

襟怀坦荡,“容人不如己,容人高于己”,既保持上进心,又保持平衡心。对他人取得的成绩要真心称赞,认真学习他人的长处。

8.适度原则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交往的时间、距离、频率。要适度,过犹不及,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要求

1.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与你的经验、才智相比,最先让他人产生好或坏的印象的是你的工作态度。是否热爱本职工作,是否工作认真,是否吃苦耐劳,是别人观察你的焦点。“热情优于智慧”,许多企业招聘时优先录用热爱工作的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首先应当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求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程序,取得工作成绩。这是赢得同事赞誉和上级信任的基本条件,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职业岗位上要谦虚扎实,不要自视甚高;要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学以致用。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素养,塑造人格魅力

走上社会后,要认真结合岗位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塑造自身人格魅力。其目的在于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把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自觉地转化为个人内心的要求和坚定的信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而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工作者。由此可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3. 积极主动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心胸宽阔,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从校园跨入工作单位后,往往经历一个阶段的孤独时期。面对昔日好友各奔东西、原有人际圈被打破的陌生环境,我们会出现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归宿感。新环境对一个新来者或多或少地存在排斥力,我们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新环境。性格开朗者会很快调整以适应新环境;而性格内向者就需要大胆突破性格束缚,主动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向别人表明自己的友好态度。人际关系专家提出,采取“别人都是喜欢我的”这一基本态度,将会发现事实真是这样;采取“别人都想和我做朋友”这一基本态度,也验证这个想法是对的。人们之间的喜欢经常表现出相互性,即人们喜欢的往往是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因此,要想让别人喜欢你,首先你要喜欢别人。

4.尊重上级,服从安排

下级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有不断提升的机会,是否有健康的心理,乃至是否成才,都同与上级相处得如何有密切关系。要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除了自身的不断努力外,还必须得到上级的关心和支持。因而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了解上级,了解其工作作风、习惯、爱好等。如果你的工作作风与上级大相径庭,必须修正自己,以适应上级,而不是让上级适应下级。

其次,要尊重上级。对上级的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从,是一个下级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前提条件。没有哪一位上级喜欢一个目无尊长、不服从命令的下级。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我们,要与上级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要尊重上级,自觉服从工作的安排,力争圆满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对于确实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因上级造成的失误,不要当众拒绝上级的安排,而要事后向上级单独解释,维护上级的威信。与上级相处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凭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就能解决的问题。上下级关系中,下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