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古通今,业绩斐然

博古通今,业绩斐然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超尘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1936年3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即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故乡。陆先生日以继夜读书,按要求点读三遍《说文解字注》。钱先生的学术著作,贯穿这一治学方法于始终。钱先生以老一辈为楷模,在教学过程中继承乾嘉学派的朴实学风和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充实与完善,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医古文的教学之中。钱先生将乾嘉小学及章

李海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上海201203)

钱超尘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1936年3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即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故乡。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恰逢我国第一届古汉语研究生招生,他由于成绩突出被推荐为该校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陆宗达教授,学习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而成为乾嘉学派正统传人。钱教授兢兢业业、勤勉治学,积数十年精力所萃,倾注于考据与训诂中,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和考据学等作为研究中医古籍的手段,在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医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方面开拓出许多的新领域,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古籍相关学科的传承与普及作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了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记得初见钱超尘教授是在远远的讲台上,他是深受敬仰、学识广博、细致严谨的学者,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我觉得他是那么遥不可及。随着日后工作的不断开拓,我与钱教授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发现钱教授不仅刻苦钻研、醉心学问,而且还非常和蔼可亲、乐观豁达、谦逊淡泊,对待后学更是关爱鼓励有加。近日钱教授在百忙之中应邀接受本刊专访,他以淡淡的朴实无华的话语对其一生求学、治学、教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让我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他几十年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学术品格,感动于一位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满腔赤诚与严谨,更感动于他对祖国医学和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情和责任。几十年来,《说文解字》《伤寒论》被他翻烂了,《素问》《本草纲目》也被他翻烂了。汗水终究会被风干,但书架上一本本写满批注的书籍依旧伴随着他,见证了他思索的痕迹,也见证了他研究的岁月。钱教授似乎就是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实现着生命的乐趣和意义。下面就和我一起走近他,体会他的学术人生,解密他的治学之道。

一、跟师苦读,打好基础

钱超尘教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其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能诗善画,藏书颇丰,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淳朴的乡情,滋养着他年幼的心灵,给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他自幼即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对《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的诵读,对培养他传统文化功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年,先生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推荐为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受业于我国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不仅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大门,也让他成为乾嘉学派的正宗传人。陆宗达先生是近代音韵训诂大师黄侃(季刚)先生的入室弟子,黄侃先生师从近代经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出自清末经学家及训诂学家俞樾(曲园)先生门下,钱教授的师承授受可以直溯清代乾嘉学派的奠基人顾炎武先生。

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人一生受益无穷。钱先生说:“跟随陆师学习是我学习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每谈及此,钱老总是有些动情,这种动情包含着钱先生对老师无限的景仰和深深的怀念。钱教授说:“陆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因此也就特别重视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因形释义的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乾嘉学术传承的核心。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黄侃直到陆宗达,都精心地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成就最为突出的著作。陆先生把段氏书列为研究生的学习重点。”钱先生回忆说,陆师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生领会乾嘉学派研读《说文》的方法和激发研究生学习《说文解字注》的兴趣,讲述了他跟随黄侃学习《说文》的故事:黄侃让陆先生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遍要求三个月点完,三个月后黄侃看到陆先生点读时所写眉批,深感满意,于是又让陆先生另买新书点读第二遍,规定两个月点完,两个月后检查合格,又让另买新书点读第三遍,要求一个月点读完。陆先生日以继夜读书,按要求点读三遍《说文解字注》。陆先生说:这三遍点读,收获很大,了解了汉字形音义互求的方法,段玉裁许多重要注释至今记忆犹新。陆先生按照黄侃先生的教学方法指导钱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注》,要求钱先生背诵《说文解字注》卷末的《六书音韵表》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这种教学原则的核心是一丝不苟地阅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不是翻检阅读,而是反复研读。钱先生一直谨记陆师从黄侃先生那里得到的读书方法:“不许杀书头。”意思就是不能拿来一本书翻阅前面几页,不读完就搁置在一边。这是很不好的读书习惯。在陆先生的培育下,钱先生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做学问的具体方法。随后陆先生又讲解《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尔雅》,钱先生把《十三经注疏》所收录的这几部书的经文与注释,全部点读完了。陆先生讲授《史记》和《昭明文选》,进一步拓宽了钱先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为日后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在钱先生的求学过程中,陆先生反复强调,“以经考字,以字考经”,是乾嘉诸老校勘训诂考据的经验总结。戴震把这个方法传授给弟子段玉裁,段玉裁又传授给弟子陈奂,直到清末俞樾撰写《诸子评议》等著作,仍然沿用着这个方法。钱先生的学术著作,贯穿这一治学方法于始终。钱先生对我说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学风非常好,“那时,陆师每周讲六节课,每周按时给学生辅导,还请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讲课,绝没有放羊式的指导方法”。如今,钱老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名,在培养研究生时,他不仅完成所有课程安排,还重视课外相关知识的拓展。为了规范授课,他还把不同年级的课程时间一一列出,制定了循序渐进式的授课计划并力行之。钱先生以老一辈为楷模,在教学过程中继承乾嘉学派的朴实学风和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充实与完善,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医古文的教学之中。

二、学以致用,著书立说

研读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著述,是学好中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中医学子要有良好的古籍阅读能力。医古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对提高中医学子的文化素养和临床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1972年底,钱先生调到北京中医学院讲授医古文,他虽然不是中医出身,但其扎实的古文字学背景在中医药大学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运用。钱先生将乾嘉小学及章黄陆传统语言学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充分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开辟了中医古籍研究领域的新格局,尤其在《伤寒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方面的研究创获很多。

钱先生凡研究某一专题,均深思熟虑,抓住主线,寻根溯源,将历代有关研究成果细细整理,理清历史脉络,找到疑点,再进行深度挖掘,即使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也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他秉承“以经考字,以字考经”的治学方法,运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文字音韵训诂,改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书相沿已久许多讹字,如《伤寒论》“项背强几几”,金成无己读“几几”为“殊殊”,训为“短羽鸟飞几几也”。成无己注大误。《说文》卷十四己部有“卺”(jǐn)字:“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居隐切。”谓“卺”与“几”的读音都是“居隐切”(jin),“几几”有拘紧义,见《诗经·豳风》。“几几”指项背受寒颈项拘紧,转动不灵活。这一改误纠正了八百余年的误读。又如:经考证,通行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搏”字全是讹字,正确字形为“摶”(简化作“抟”)。同时指出,《内经》中有些“搏”字也是“摶”的讹字。根据古韵确证《内经》语言经过汉人润色与整理,考证出《素问·七大论》为东汉之作,以上均见所著《内经语言研究》及获得西南西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医古籍训诂研究》。

钱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善于捕捉有学术价值的选题,通过积极发掘中医古籍善本进行校正考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研究。并且一定要注重版本的选择,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此才能为读者提供切实可靠的学习资料。”他不畏长期的伏案劳形,编写了《仲景医学全书》,其中收录珍秘罕见的今藏于台湾的《宋本伤寒论》《日本安政本伤寒论》《北宋淳化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计六部善本,为读者提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张仲景著作。《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则以罕见的日本仁和寺影印本《太素》为底本详加校正,改正误字一百多个。《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以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影印本及日本珍藏的金陵本影印本为底本、以江西本为主校本、以钱蔚起本和张绍棠本为旁校本详加校正,改正金陵本及江西本误字七百余个。《洪氏集验方》《伤寒要旨药方》为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孤本,据以校注考证之,撰成《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要旨药方考注》,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绢本原藏敦煌,旧题梁陶弘景撰。1908年法国伯希和至敦煌藏经洞盗掠经卷,《辅行诀》流落河北民间,1966年被红卫兵毁灭,仅有一些抄本存世。钱先生费尽心力,搜求到21个抄本,主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为保存这卷行将亡佚的宝贵中医文献做了不懈努力,撰写长篇考证论文,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为《辅行诀》之保存与流传做出巨大贡献。

钱先生认为学以致用,才能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而著书立说是学术传承的重要环节。钱先生在清儒“欲免俗儒需读史”思想影响下,深入研究学科发展历史,撰写专科学术史。所著《本草名物训诂发展史略》是对从“本经”开始至清末雅学本草名物训诂的历史回顾与研究之作,将本草名物训诂发展史作以初步总结。《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灵魂之作,钱先生为了深入研究《伤寒论》,通读了《章太炎全集》第八集的所有医学论文,不仅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启发,而且更开启了他研究《伤寒论》版本传承的智慧之门,钱先生所著《伤寒论文献通考》即是《伤寒论》多种版本的传承史,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看到宋本《伤寒论》尚无版本流传史,于是进一步研究这一专题,所撰《宋本伤寒论版本发展简史》即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目前,钱先生与他培养的研究生正在整理研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中医文献学家的著作,以期对我国中医文献之研究有所借鉴。

三、渴求新知,惜时如金

钱先生博览群书,至今依然勤奋好学,充满了对新知的激情与渴望。钱老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钱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每有心得启发,当即记录,不断积累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并贯穿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当问及他治学心得时,钱老说:“做学问要沉潜其中,自甘寂寞,才能厚积薄发。”随即钱老抑扬顿挫地诵起孔夫子和傅山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君子疾夫没世而名不称焉!”傅山曰:“人无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山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尔。过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先贤的这些名言一直激励着先生,使他惜时如金。他的工作看似从容,其实难掩他内心的紧迫感。比如1996年,钱教授在韩国釜山讲学,教学任务繁重,每周要讲l8节课,虽然如此,先生将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全部用于写作,每天都是写作到深夜,从未在午夜前就寝过,最终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黄帝内经太素研究》这部近40万字的著作,收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这是中医学术著作收入该丛书的第一部书,荣获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面对工作中的艰辛和困难,先生时时以孟子的话自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良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先生坚强广博的精神世界,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着。

四、神静心清,即是养生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钱老如今年过七十,依然身体康健、面色红润、步伐轻快、神清气爽。当问及钱老有什么养生秘诀时,他引述《黄帝内经》:“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他还欣然说起他独创的“养生十六字诀”,即“基本吃素,心平无怒,起居有节,日行万步”。钱老说追求健康的目的绝不是单纯为了长寿,而是为了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业。可见,他谦逊豁达,淡泊超然的心态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成就健康的关键所在。

钱老的一生不走仕途,不慕荣利,心如澄水,性若朗月。一生待人,唯诚唯恳;一生治学,唯严唯谨。他深受顾炎武“非关六经者,一字不书”的影响,不关学术者,他一字不书。先生一生站在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倾囊相授。岁月漫漫流逝,不变的是他依然真诚清澈的眼睛,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他的课堂走上中医之路,畅饮中医药古籍的知识琼浆,感悟中医理论的精髓,忙碌在临床、挥洒在课堂,为百姓的健康带去福音,为学子们的成长浇灌汗水的时候,钱老也收获了属于他的人生快乐。

上文发表于《中医药文化》2009年第一期“名家心路”专栏。如今回想起来,在庐山上采访钱先生的场景再次浮现眼前,温馨如昨。近年来,在各种中医药人文类学术会议上,经常见到钱先生的身影,而每每倾听钱老精彩的学术讲座,都会让我感受到先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研究思路。

2015年3月,我们共同喜迎钱超尘教授80寿辰,回首先生多年来在中医训诂、中医文献学领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著书立说、诲人不倦的学术历程,重温他从青灯黄卷、古奥晦涩的文献学研究中开拓出来不平凡的治学之路,不禁让人动容,而更加仰慕。在此,衷心祝福钱先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15年1月8日 于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