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业绩评价概述

业绩评价概述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业绩评价主体上有两大代表性观点:一是“单一主体观” ;二是“多元主体观” 。因此,这种业绩评价将直接影响到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和声誉。“单一主体观”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利于调动各方面因素去关心和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多元主体观”把业绩评价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从而作出客观评价,形成具有可比性的评价结论。

第一节 业绩评价概述

一、业绩评价的含义

评价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或标准,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人和事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过程。简言之,评价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对某个特定客体作出主观判断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认识活动。

人类的评价活动与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提高与完善。从经济学角度看,评价本身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评价活动,才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改进生产组织,提高生产力水平,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人们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也是通过评价活动而不断深化的。

业绩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取得的成绩或成果。通常,人们对业绩好坏的评判是通过比较形成的,常用的比较形式有:

1.与过去比较:如果现在取得的成绩或成果比过去大,表明业绩向好的方向转变。

2.与预期目标(计划)比较:如果取得的成绩或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表明业绩良好。

3.与特定参照群体比较:如果企业以同行业平均水平为参照物,只要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则说明业绩好;如果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则说明业绩显著。

4.与花费的代价比较:任何成绩或成果(所得)的取得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财力或物力(所费) ,如果所得小于所费就不合算;反之,如果所得大于所费则有业绩;所得大于所费的数额越大,成绩也就越显著。

总之,业绩评价就是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对特定主体行为产生的结果加以判断的过程。

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它聚集一定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在此活动中取得盈利,从而不断壮大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生产经营成本(所费)去创造,并在市场交换与竞争中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所得) ,这是企业业绩的根本所在。

获得理想的经营业绩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业绩评价就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这样做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现状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而且还能根据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水平和资金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企业经营业绩进一步提高。

建立和推行企业业绩评价制度,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经营成果,有助于正确地考核和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原因,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和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为各级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和考核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了依据。

二、业绩评价系统的基本要素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资本、土地、技术等各要素的有机组合,它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转换。企业经营业绩并不是简单的投资与报酬、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因为成本的高低、收益的多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业绩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客观、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分析报告。

(一)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者。目前在业绩评价主体上有两大代表性观点:一是“单一主体观” ;二是“多元主体观” 。

1. “单一主体观”认为企业是出资人的企业,评价主体就是出资人,目的在于实现出资人收益最大化。为此,业绩评价的逻辑思路是:是否对企业业绩作出评价由出资人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评价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决定于出资人的需要;出资人依据评价结论对经营管理者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从而实现出资人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业绩评价将直接影响到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和声誉。企业业绩评价的任务就是保证出资人收益的最大化。

2. “多元主体观”认为业绩评价的主体是企业的相关利益方,包括:①出资人。出资人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主体。在出资人中,股东是唯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和权益享有者,股东的利益直接受企业业绩的影响,因此,他们是最关心企业经营业绩的。②管理者及职员。企业管理者及职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和薪水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新经济”时期,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攀升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知识与智力资本已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管理者及职员与股东一样承担了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风险。③债权人。债权人尽管通过契约明确了自身利益,但如果企业破产、倒闭,债权人也会遭受损失。④政府。政府部门出于对企业上缴税金的社会责任活动状况的关心,也需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业绩评价的逻辑思路是:由于企业相关利益者都关心经营业绩问题,客观上要求企业对一定时期(如一年)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的特点,对评价指标的规范性、通用性、可比性及评价结论客观性的要求程度;企业不仅要依据评价结论对经营管理者和职员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将评价活动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企业愈来愈演变为“社会的企业”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纯站在所有者立场上以经营者业绩为重点的评价行为,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以企业相关利益人为主体的业绩评价行为。“单一主体观”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利于调动各方面因素去关心和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多元主体观”把业绩评价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从而作出客观评价,形成具有可比性的评价结论。

(二)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指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区分业绩评价的具体对象应该由评价主体根据需要决定,如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通常包括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盈利能力、资产经营水平、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等。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客体特征的因素,即对评价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业绩评价系统关心的是评价对象与公司目标高度相关的方面,即所谓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上,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从内容看,有财务方面的,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税后利润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售后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创新速度和能力等。因此,作为用来衡量业绩的指标也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它可以用定量指标反映,也可以用定性指标反映。如何将关键成功因素准确地体现在各具体指标上,是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没有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评价就无法进行,就会得出空洞无物不可捉摸的结论,业绩评价也就成了空话。

(四)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参照系数,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评价标准一般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经测试和调整后确定。评价的标准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的,选择什么标准作为评价的基准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在具体选用标准时,应与评价对象密切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出发点也会发生变化,作为评价判断尺度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评价标准是发展变化的。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评价标准必须是一定的,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评价标准的选择对评价结论产生深刻影响,如我们对某企业经营业绩按历史标准评价和按同行业标准评价,其结论可能大相径庭。常用的业绩评价标准设定方法有:同业标准法、标杆瞄准法( Benchmarking)和企业历史数据的序列分析法等。

1.同业标准法。

同业标准法选取同行业平均先进水平作为评价标准。

该方法的优点表现为:①提供有效的奖励,有利于促进业绩的提高。②当业绩评价指标受共同的客观因素影响时,有利于剔除这些因素影响,更加客观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在成长阶段尤其适宜采用同业标准。由于此阶段整个市场都在扩张,所以经营者也许不用努力,评价指标也会攀升,采用同业比较显然更加合理。

同业标准的缺点表现为:①具有可比性的同行企业很难寻找;②即使存在这样的企业,数据的采集也会有相当的难度。

2.标杆瞄准法。

标杆瞄准法实际上是同业比较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指选择同业最先进、最有名的企业作为评价标准。

该方法有下列优点:①为企业明确了努力方向,是发现新目标以及寻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和工具。②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建立目标的方法。由于标杆瞄准评价活动中确立的改进目标和战略方向是以领先企业为基准的,因而必然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③不断追踪把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最佳地满足最终用户的要求。④使内部意见一致。既然标杆企业能达到这样的绩效水平,那么本组织的内部力量便容易统一起来去争取这一目标而不再争论我们应该做什么和能否这样做。⑤标杆瞄准法最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它引导企业在经营中达到最优秀的竞争绩效,安排和调动各种经营力量,使企业赶上并最终超过竞争对手。

此种方法对较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但获取全面的数据会更加困难。

3.历史数据序列分析法。

历史数据序列分析法是以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该方法的优点是:①可比性好,同时可以反映自身的成长情况。②对于初入行业的企业,不宜采用同业标准,而更适用时间序列标准反映自身的成长情况,待市场份额稳定之后,再与同业比较。时间序列标准往往与同业标准结合使用。如果仅仅使用前者,那么,当基期标准过低时,易导致“无功受禄” ;而基期标准过高时,又易导致“鞭打快牛” 。此时,采用与同业平均水平比较是理想的辅助手段。

(五)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具体手段。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标准就成了孤立的评价要素,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不能得出正确、公正的评价结果。

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从某一个角度对公司绩效进行评价,要进行不同公司绩效的对比必须采取一定方法对所有指标值进行综合。

财政部采用的综合评价法为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选择的评价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再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计算综合功效系数,用功效系数的大小来比较业绩的好坏。

(六)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是业绩评价系统的信息输出,也是该系统的结论性文件。业绩评价人员以业绩评价对象为单位,通过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系统,获取与评价有关的信息,经加工整理后得出业绩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数值状况,将其与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差异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责任及影响,得出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结果,形成业绩评价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