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必要抵抗“互文”的影响

有必要抵抗“互文”的影响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文是写作发展的初级过程,但引用太多同样会成为一种自损。一部作品在评论家的“注视”下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社会效应,这是作者和读者在同一个阅读场域完成的共享,所以抵抗互文的影响,同时,更要接受互文的引导。并指出文学批评的最大危机就是批评家跟着流行的风尚转,以俗为雅、以下为高、以丑为美、以假为真,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立场和趣味倾向,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文学评论产生“虚无感”和“无意义感”的一个起因。

写评论文章,需要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同样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大量引用资料,或者别人的精彩论断。在开始写作时受这方面的影响比较大,似乎别人说得太确切了,自己再无法表达出更合适的,只好摆上别人的论断作为增加说服力的标志。其实,在引用的时候内心是有不安的,因为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因而心生惭愧。但,互文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在这里,谁也不能离开别人的创造,而开辟出一块完全不用任何别人创造来的东西,自成一家。互文是写作发展的初级过程,但引用太多同样会成为一种自损。减少自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转向自求,这样把不断向外索求的方向,拐向了内在,向心灵深处探寻,挖掘那些被蒙蔽在深处的智慧之光,写多了,理顺了,原来自己也可以自圆其说,并不一定要借用别人的语言来装饰自己的门面。评论写作中的变革可能是往前走,也可能是往回走,往回走是守旧,不是倒退,是追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思,甚至是隐藏在人类文化遗传史上有价值的源起,这是回首过去,面对未来的态度。因此,评论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面向”修成“本我”的圆满评论。

一个好的作家是否是某种重要价值的守护者,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一部作品在评论家的“注视”下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社会效应,这是作者和读者在同一个阅读场域完成的共享,所以抵抗互文的影响,同时,更要接受互文的引导。文学批评不是评论者的自言自语,他可以评论作家和作品,但也要接受别人的反批评,李建军老师对批评的这些看法很有借鉴意义。并指出文学批评的最大危机就是批评家跟着流行的风尚转,以俗为雅、以下为高、以丑为美、以假为真,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立场和趣味倾向,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文学评论产生“虚无感”和“无意义感”的一个起因。

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对话常常是间接的,曲折的。文学批评的声音往往是作为一种文化气氛出现,并且与其他学科的理论著作交汇在一起。没有一个大作家仅仅依赖文学批评成长起来,各种理论著作都在发挥影响;同时,也没有一个大作家从未读过文学批评——尽管许多作家乐于做出这种声明。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家说来,沟通的潜流仍然存在,这就足够了——尽管这种沟通之中,许多批评家的逆耳之言引起的是作家的反感。南帆老师在《文学的关系与结》(《美文》2014.05)访谈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有指导意义。两位老师都是批评大家,他们从文学大山的“阳”面认证文学评论创作的意义和价值,间接消除了文学批评的“背阴坡”——“虚无感”和“无意义感”,将两者归因于一,回到了文学批评的本质上。至此,终于厘清了评论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从哪里来的问题:从社会理论角度出发,看“虚无感”和“无意义”感,相对而言,会更广泛更深刻;从“我”作为普通评论者个体看,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与期许尚未达成的矛盾。

文学评论摈弃世俗的、庸常的和经验的东西,以追求心灵的纯净度、自由度,推动作品“流动”,清除评论写作中存在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成就评论的独立存在身份,内蕴风力、外修丹彩。宁夏诗人杨梓谈诗歌创作:“大诗人的作品可以阅读,但仅仅是让作品点燃我们的想象;而我们写作时,绝对要让大诗人站在一边,不要挡住我们的诗作接受自身光芒的照耀”;引鉴于文学评论中,也可以自信地挖掘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灵犀,既要有立足传统文化底蕴的气度,又要具备开阔的现代眼光和胸襟。在时间的意义上,沿着人类文明前行的方向,丰富文化,丰盈精神,并且持久地慰藉人们的心灵。再回味老子的经典名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为评论的路途是漫长而遥远的,一个人独行,身后留下的是沧桑的足迹;一伙人同行,喧嚣与纷扰在所难免,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与天地融合,沉淀下的是智慧的沙粒。

这,正是当代文学评论写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