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语写作互文应用能力研究

二语写作互文应用能力研究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 蓉 曲阜师范大学秦晓晴 华中师范大学摘 要: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二语写作互文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构念效度及其对二语写作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构建二语写作者互文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马 蓉 曲阜师范大学

秦晓晴 华中师范大学

摘 要: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二语写作互文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构念效度及其对二语写作质量的影响。通过对115篇二语写作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①在文献引用中,被试倾向表达支持被引话语的作者立场、多用“直接引用”“概括”和“复制”等互文策略,同时喜用“融入式”引用类型,并较多实现“参考例证”“溯本求源”和“关联比较”的引用功能;②由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这4个观测变量形成的“互文应用能力”构念具有结构效度,能够解释写作总体质量30%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构建二语写作者互文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互文应用能力;构念效度;二语写作;文献引用

1 引言

互文(intertextuality)指“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而且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Kristeva,1986)。互文作为学术写作的显著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文献引用中(Pecorari&Shaw,2012)。换句话说,文献引用就是互文在学术写作中的一种应用形式。互文的应用是学术写作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发现,二语学术写作初学者的互文应用能力很弱,主要表现为:初学者在文献引用时,对被引文献缺乏应有的立场态度(Abasietal.,2006);文本借用策略不够规范(Davis&Morley,2015);与写作成功者相比,使用的非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的引用类型频次较少,且实现的引用修辞功能单一,多为“独立归属”(attribution)(Mansourizadeh&Ahmad,2011)等。这些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二语写作的总体质量(Gebril&Plakans,2009;,2012;马蓉、秦晓晴,2014a,b)。

然而,前人对互文应用能力的研究较多孤立聚焦某个维度,如文本借用策略,引用类型与功能等,没有将各个维度联系起来并置于一个整体框架共同探讨,因此不能全面深入地评价写作者的互文应用能力,也无法从整体上了解初学者的互文应用能力发展特征。回顾国内研究,有关互文应用的文献数量甚少,且“仍处于初级阶段”(毛浩然、徐赳赳,2015)。据此,本文拟追溯相关理论依据,提出一个整体连贯的互文应用能力分析框架的概念模型。同时,以二语学术写作初学者的写作文本为语料,探讨互文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构念效度及对二语写作总体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写作者的互文应用能力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学术写作互文应用的能力培养提供教学启示。

2 互文应用能力的理论背景

2.1 理论依据

随着互文应用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语言学领域对互文应用能力的理解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构念。构念与概念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抽象且具理论体系的概念,同时具有客观且不可直接测量的特性。基于以往的研究,互文应用能力的构念已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涉及的理论有评价理论、互文理论、对话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然而,多数研究只从单一理论视角探讨二语写作的互文应用能力。为了构建一个从综合的理论视角全面探讨互文应用能力的理论框架,Coffin(2009)与Hu和Wang(2014)这两项研究先后做出了尝试。

Coffin(2009)结合评价理论、对话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等三个视角,提出了“基于对话介入的引用维度”框架(dimensions of dialogic engagement in citation)。该框架共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作者立场,指施引作者对被引作者的声音、观点和想法所表达的四种立场:①中立(acknowledge),即对所引话语不表态;②疏离(distance),与被引话语保持一定距离;③支持(endorse),同意被引话语;④反驳(contest),以批评或拒绝的方式对被引文献表示否定态度。第二个维度是文本融合(textual integration),指文献与文本的三种融合方式:插入(使用引号直接引用被引话语);融合(对被引话语进行释义或概括后再引用);插入加融合(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即一部分文献话语采用直接引用,另一部分话语释义后进行引用)。第三个维度是文献的人际特征,包含被引文献的两种人际特征:主体个性和身份地位。总的来说,Coffin的框架基于三个理论视角,融合了互文应用引用能力所涉及的三个维度,与其他框架相比,较为全面地体现文献引用的作者立场、引用形式和文献特性。

然而,Hu和Wang认为Coffin框架第三维度的编码操作较为困难,数据分析也会占据大量篇幅,因此他们在探讨学科和语言对文献引用的影响研究中将其省略,并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即被引作者的融入类型,包括融入式引用(被引作者的姓名作为一个部分出现在引用话语当中)和非融入式引用(被引作者放置在括号当中,或出现在脚注等各种注释当中)两种类型。相比之下,Hu和Wang(2014)的框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更简便易行。

2.2 框架修订

Hu和Wang的框架比Coffin的框架虽有不少改进,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该框架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引用功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来看,引用功能的实现能够体现文献引用的人际交互及修辞效果,2007),因此用来考察写作者的互文应用能力是一个较好的测量指标。二是该框架缺少互文理论这一视角的指导,在“文本融入”维度只包括直接引用、释义和概括,未涵盖其他常见的互文策略。研究表明写作者在文献引用时还会使用一些“复制”“接近释义”或“直接翻译”等互文策略(Keck,2006;Shi,2012)。

根据以上理论回顾和分析,本研究基于四个理论的综合视角(评价理论、互文理论、对话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Hu和Wang的框架进行了修订,初步构建了互文应用能力分析框架(见图1)。该框架中,第一个维度是基于评价理论的作者立场表达,本文保留他们对被引作者及其文献的立场分类。第二个维度是基于互文理论的互文策略运用,由于Hu和Wang对其的分类不够全面,本文采纳马蓉和秦晓晴(a2014)基于互文类型框架(Pecorari&Shaw,2012)所提出的分类,即两大互文类别:规范互文和不规范互文。其中,规范互文包含概括、完全释义和直接引用三种策略;不规范互文包含复制、接近释义和直接翻译三种策略。第三个维度是基于对话理论的引用类型选择,本研究保留Hu和Wang对其的分类。该分类是根据被引话语的句法位置和语境功能,将引用类型分为非融入式(non-integral)和融入式(integral)两大类别(Swales,1990)。非融入式引用凸显被引信息,而融入式引用凸显被引作者(Weissberg&Buker,1990)。融入式又细分为动词支配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两种类型(Thompson&Tribble,2001)。第四个维度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引用功能实现。本研究采纳徐昉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人际特征视角,针对语言学领域而提出的分类,共包含六类具体引用功能:参考例证、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关联比较和独立归属(徐昉,2012)。框架修订的目的是从综合的理论视角整体且全面地探讨学术写作初学者的互文应用能力发展特征。

图1 互文应用能力分析框架

2.3 概念模型

本研究基于新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概念模型(见图2),以便探讨互文应用能力的构念效度及对二语写作总体质量的影响。具体来说,该模型中互文应用能力包含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这4个观测变量;写作总体质量包含内容、组织、语言准确性、语言广度和复杂度这4个测评维度,该测评维度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用于学术英语水平测试的分析性评价体系(Weigle&Parker,2012)。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概念模型的假设关系为:如果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这4个观测指标能够反映潜在变量“互文应用能力”,同时作为潜在变量“互文应用能力”能够解释写作总体质量,就可以推断“互文应用能力”构念具有结构效度。本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这一假设。

图2 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概念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我们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中的判断抽样,选取教育部一所直属重点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受试,因为本研究的受试需要满足能够完成课堂读写结合任务的条件。此外,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数据,该方法对样本数的要求需要谨慎,否则模型无法收敛或估计的结果缺乏稳定性(吴明隆,2009)。为此,我们通过G-power软件进行了先验性统计检验力分析,得出本次研究所需样本数约为103。根据此标准,本研究最终选取英语专业三年级4个自然班的115名学生参加测试,其中女生101人,男生14人。

3.2 写作测试及语料

学术写作的主要特征是需要引用外部文献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真实读写任务完成的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写作;二是基于课堂读写任务完成的概述写作或观点论述写作(Mc Culloch,2013)。为了便于控制写作过程不受无关变量干扰,本研究选取基于课堂读写结合的观点论述写作任务为学术写作测试,具体采纳Watanabe(2001)的任务设计并稍作修改。该测试要求被试者在课堂上阅读6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献材料,然后在90分钟内撰写一篇350字左右的观点论述文章,同时要求在文章中引用这6篇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视角阐述不同观点,词数均在33到134之间,弗莱式易读度(Flesch-Kincaid)检测均在6.5至10.6之间,说明阅读难度适中,因此有助于本研究考察被试者在学术写作中的互文应用能力。测试结束后,我们收集到了被试者的115篇写作文本作为语料,共计46090词。其中,文献引用847次[2],引用密度为1.84次/100词。

3.3 文献引用的编码

针对语料中的每处文献引用,我们从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这4个维度进行了编码。其中,作者立场采纳Hu和Wang(2014)的编码方法;互文策略采纳马蓉和秦晓晴(2014a)的编码方法;引用类型采纳Swales与Thompson和Tribble的编码方法(Thompson&Tribble,2001;Swales,1990);引用功能采纳徐昉(2012)的编码方法。为保证编码的信度,研究者先后编码两次,中间间隔3个月。两次编码的一致率为:作者立场表达(91.25%)、互文策略运用(95.73%)、引用类型选择(99.12%)、引用功能实现(93.68%)。不一致的地方再次编码后计入最终的统计数据。

3.4 写作文本的评分

写作文本的评分由本研究者和另一名有多年写作教学经验的高校英语教师独立评分。所得平均分数用于评定被试的写作质量。评分标准采纳Weigle和Parker研究中使用的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分析性评分体系,即分别给出内容、组织、语言准确性、语言广度及复杂度这4个测评维度的分项成绩,每项10分,总分40分(Weigle&Parker,2012)。经检测,两名评分员所评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8,说明两组分数的内在一致性较好。

3.5 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首先对作者立场、互文策略、引用形式、引用功能这4个维度方面各测量指标的出现频数进行了统计。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即高质量的文献引用在这4个维度方面的表现均需多样化(Coffin,2009;Mansourizadeh&Ahmad,2011),本研究又统计了写作文本中每个指标出现的类型数量,得出这4个观测变量的分数,具体评分操作如表1表示。然后,我们对这4个观测变量的总分进行了描述统计以了解被试互文应用能力的整体发展特征,同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V.21)验证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以探讨互文应用能力的构念效度及对写作总体质量的影响。

表1 互文应用能力的测量指标及评分细则

① 复制、接近释义、直接翻译这三种借用策略均属于不规范的互文策略,对学术写作质量呈负面影响(马蓉、秦晓晴, a2014),因此不给分。

② 独立归属功能在学术写作中只是用于呈现相关学科知识,不能有效实现文献引用的修辞作用,且对学术写作质量有负面影响,2007;马蓉、秦晓晴,b2014),因此不给分。

4 结果与讨论

4.1 互文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

表2显示的是互文应用能力各测量指标在全体被试写作文本中的出现频数,从中可以全面了解被试在课堂读写结合任务中的互文应用能力发展特征。

表2 互文应用能力各测量指标的出现频数

作者立场表达维度中,全体被试表达最多的是支持立场(5.43),然后依次为反驳立场(0.75)和中立立场(0.63),表达最少的是疏离立场(0.56)。全体被试在支持立场的表现方面差异最大(2.01),在反驳立场的表现方面差异最小(0.88)。支持立场最多,说明被试倾向对文献话语或文献观点持赞同态度,同时显示被引话语的权威性或可靠性。疏离立场最少,可能是被试对被引文献的观点缺乏批判性分析或对被引话语的可靠性不想承担责任,在写作中倾向避免引用不太赞同或不太理解的文献。

互文策略运用维度中,全体被试对规范的互文策略(4.00)运用多于不规范的互文策略(3.37)。这说明本研究被试在课堂读写结合任务中,虽然能够运用规范的互文策略把文献中的话语或观点融入到自己的写作文本中,但同时仍在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策略。具体说来,被试运用最多的是直接引用(1.92),然后依次为概括策略(1.87),复制策略(1.63),接近释义(1.08),直接翻译(0.66),完全释义(0.21)。此外,全体被试直接引用策略的运用差异最大(1.96),完全释义的运用差异最小(0.47)。直接引用策略使用多,说明被试已经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知识,在引用文献时,如果直接复制文献话语,都会使用双引号形式加以引用;完全释义策略使用最少,可能是因为该策略属于深层释义,认知负荷较重,对语言水平要求高,因此对于二语写作初学者较难习得(Smith,2009)。不规范互文策略中,被试使用最多的是复制策略。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因为学术写作初学者一般倾向在引用文献时直接复制文献话语,这是一种补偿策略,也是学术写作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Shi,2004)。

引用类型选择维度中,全体被试融入式引用(3.79)的使用多于非融入式引用(3.57);在融入式当中,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2.43)又多于作者名称融入式引用(1.36)。这两个结果与马蓉和秦晓晴(b2014)对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第一个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国外研究发现二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使用的非融入式引用较多,而融入式引用较少(Mansourizadeh&Ahmad,2011;Samraj,2013)。以上分析表明国内的二语学术写作初学者,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术写作中都倾向使用融入式引用,而且更喜用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这种引用类型“凸显作者”(Weissberg&Buker,1990),这也反映了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中倾向“尊重权威”(孙迎晖,2008)。然而,学术写作成功者更倾向使用非融入式引用,且动词支配融入式与作者名称融入式这两种类型的引用类型使用频次较为平衡(Mansourizadeh&Ahmad,2011)。

引用功能实现维度中,全体被试实现最多的是参考例证功能(2.41),然后依次为溯本求源(1.82),关联比较(1.25),独立归属(0.89),综合归纳(0.57),采纳应用(0.43)。参考例证的引用功能多,说明被试倾向把文献事例或文献观点作为例子或论据用于支撑或支持自己的观点。溯本求源的引用功能较多,可能是因为被试担心受到抄袭质疑,对逐字复制的文献话语加上了双引号,以明示其来自文献原话,起到了借助权威和溯本求源的修辞效果。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徐昉(2012)对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文章的引用功能进行了研究;马蓉和秦晓晴(b2014)对二语硕士论文的引用功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均发现“关联比较”是写作者实现最多的引用功能。综合归纳的引用功能较少,说明被试不善于将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文献合并以群引(一处引用同时标注多个文献)的方式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也说明被试缺乏在多个文献间建立学术联系的能力。采纳应用的引用功能少,可能是因为课堂读写任务的写作话题很少涉及应用前人研究的方法、分类等。简而言之,引用功能在课堂读写任务和真实读写任务这两种不同类型学术写作中的特征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读者对象和体裁均不同。

表3汇报的是互文应用能力4个观测变量的评分结果。可以看出,全体被试“引用类型选择”得分最高,然后依次为“引用功能实现”“互文策略运用”“作者立场表达”。另外,偏度值和峰度值显示,除“引用类型选择”外,其他3个维度的数值均在-1和1之间,说明数据呈正态分布。为了使所有数据符合AMOS分析的要求,我们在后面的AMOS分析中将“引用类型选择”这一变量进行了正态分布的数据转换。

表3 互文应用能力4个维度评分的描述统计

4.2 互文应用能力对写作总体质量的预测力

表4汇报的是全体受试的写作成绩。从分项成绩看,均值都在7分以上(满分10分),从总分来看,均值为28.67(满分40),这说明受试能够顺利完成基于课堂读写结合任务的观点论述写作,且写作成绩总体良好。偏度值和峰度值显示所有数值均在-1和1之间,说明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用于AMOS分析。

表4 写作成绩的描述统计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法(ML)对模型进行了估计。表5呈现的是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初始模型与最终模型的拟合效果指数。可以看到,初始模型的绝对拟合度指数已经满足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要求,即p值为0.185(>0.05),说明模型与数据拟合;RMSEA值为0.049(<0.05),AGFI值为0.906(>0.90),GFI值为0.950(>0.90),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达到相关标准。但是,简约拟合度指数中的CN指标为142,小于标准值200,说明模型还有修正的空间。根据AMOS软件对模型修正的建议,本研究增列了误差5、6之间以及误差7、8之间的两个共变关系(见图2)。修正后的模型各项拟合度指数均明显优于初始模型,RMSEA值为0,且CN指标也超过了200,说明模型完全拟合本研究的数据。

表5 初始模型与修正模型的拟合数据对比

图3显示的是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最终模型,可以看出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31、0.69、0.55和0.67。路径系数各不相同说明这4个观测变量对“互文应用能力”这一潜在变量的贡献不等,但均为有效参数,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互文应用能力的高低。其中,作者立场表达与互文应用能力之间的路径系数最小(0.31),因此对互文应用能力的贡献也最小;互文策略运用与互文应用能力之间的路径系数最大(0.69),因此对互文应用能力的贡献也最大。图2还显示,4个写作分项成绩对“写作总体质量”这一潜在变量的贡献不完全相同。其中,路径系数最小的是0.79,这表明“语言准确性”对“写作总体质量”的作用最小;路径系数最大的是0.88,表明“组织”对“写作总体质量”的作用最大。

图3 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最终模型

以上结果表明,“互文应用能力”和“写作总体质量”这2个潜在变量能够参与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图3显示这2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55,这说明互文应用能力能够解释写作总体质量30%的差异。这个结果较为理想,因为仅互文应用能力一项对写作总体质量就有这样的解释力。我们可以推断,本研究构建的互文应用能力的构念效度比较好,研究者和写作教师均可以依据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这4个观测变量对学习者的互文应用能力进行评价。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出文献引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话语互文现象(Bazerman et al.,2005;Small,2010;White,2004),不能只从单一的理论视角对写作者的互文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因为文献引用涉及学术文本的知识建构、语篇建构和身份建构等多种因素。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探索了互文应用能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基于课堂读写结合任务的学术写作总体质量。

最终模型确定后,本研究对模型进行了后验性统计检验力分析,以检验研究结果可能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本研究先采用在线效应量计算器计算了效应量,即输入样本总数115和卡方值11.624,得出效应量为0.318。然后通过G-power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事后检验,选择卡方检验中的拟合度检验,在事后检验中输入效应量0.318,显著性水平为0.822,样本数为115,自由度为17,得出该模型的统计检验力为0.99018(参考值为>0.80),达到了统计学领域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本研究所得最终模型具有较高的统计检验力。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115名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二语写作文本,探讨中国学习者二语写作互文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构念效度及其对二语写作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有:

(1)被试在二语写作互文应用能力4个维度方面的发展各具特征。关于作者立场维度,全体被试表达最多的是支持立场,然后是反驳立场、中立立场,最少的是疏离立场。关于互文策略维度,运用最多的是直接引用策略,然后为概括策略、复制策略、接近释义、直接翻译,最少的是完全释义。关于引用类型维度,融入式引用的使用多于非融入式引用,而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又多于作者名称融入式引用。关于引用功能维度,被试实现最多的是参考例证功能,然后为溯本求源、关联比较、独立归属、综合归纳、采纳应用等功能。

(2)互文应用能力预测写作总体质量的修正模型显示本文构建的互文应用能力构念具有结构效度。作者立场表达、互文策略运用、引用类型选择、引用功能实现这4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量在0.31至0.69之间,虽然它们对潜在变量“互文应用能力”的贡献不同,但它们对互文应用能力都有很好的解释力。而且,作为潜在变量“互文应用能力”能够解释写作总体质量30%方差,进一步验证了互文应用能力由这4个观测变量构成的有效性。

本研究基于课堂读写结合的学术写作任务,首次从评价理论、互文理论、对话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综合视角,通过模型构建方法确认了互文应用能力这一构念的4个测评维度。这一新的理论探索对互文应用能力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拓宽了互文应用能力的测评内容,保证了评价的效度,同时也说明互文应用能力是一项高级且复杂的读写能力。因此,在学术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一些文献引用的规则和格式外,还应通过扩展教学内容来培养学习者的互文应用能力,如在文献引用时如何表达作者立场、运用规范的互文策略、选择合适的引用类型并实现有效的修辞功能。其次,鉴于互文应用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写作总体质量,教师应重视互文应用能力的教学,从上述4个维度对学习者进行专门的学术训练,以促进互文应用能力的发展,从而带动写作总体质量的提高。再次,本研究是一项基于课堂读写结合任务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献材料可以使写作者在文献引用时表达不同的立场(中立、疏离、支持、反驳),而且“新读写理论”(New Literacy Theory,NLT)指出写作任务必须让学习者有足够的话题知识和充足的相关资源(叶洪, 2014)。因此,写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给学习者布置课堂读写结合任务,使其有大量的机会练习作者立场的表达、互文策略的运用、引用类型的选择和引用功能的实现,以全面有效提升互文应用能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研究结果是基于课堂读写结合任务所得,这类写作任务虽然属于学术写作的一种类型(Mc Culloch,2013),但与真实的学术读写任务相比,在文献阅读和文献引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本研究关于互文应用能力的构念效度验证结果仅适用于课堂读写结合任务,未来研究可基于真实的学术性读写任务,如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等继续探讨本课题。

参考文献

[1]Abasi A,Akbari N,Graves B.Discourse appropriation,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and thecomplex issue of plagiarism:ESL students writing in graduate school[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6,15:102117.

[2]Bazerman C,Little J,Bethel L,Chavkin T,Fouquette D,Garufis J.Reference Guide to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M].West Lafayette,IN:Parlor Press,2005.

[3]Coffin C.Incorporating and evaluating voices in a film studies thesis[J].Writing&Pedagogy,2009, 1:163193.

[4]Davis M,Morley J.Phrasal intertextuality:The responses of academic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to students're-use of phrase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5,28:2035.

[5]Gebril A,Plakans L.Investigating source use,discourse features,and process in integrated writing tests[A].Spaan Working Papersin Secondor Foreign Language Assessment[C].2009,7:4784.

[6]Hu G,Wang G.Disciplinary and ethnolinguistic influences on cita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4,14:1428.

[7]Keck C.The use of paraphrase in summary writing:A comparison of L1 and L2 writ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6,15:261278.

[8]Kristeva J.Word,dialogue and novel[A].In Toril Moi(Eds.).The Kristeva Reader[C].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3661.

[9]Mansourizadeh K,Ahmad U K.Citation practices amongnon-Native expert and novice scientific wri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1,10:152161.

[10]Mc Culloch S.Investigating the reading-to-write processes and source use of L2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real-life academic tasks: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3,12:136147.

[11]Pecorari D,Shaw P.Types of student intertextuality and faculty attitude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2):149164.

[12]B.Rhetoricalfunctionsofcitationsinhigh-andlow-ratedmaster'stheses[J].Journalof 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6(3):238253.

[13]B.Legitimatetextualborrowing:Directquotationin L2studentwriting[J].Journal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2):102117.

[14]Samraj B.Form and function of citation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of master'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3,12:299310.

[15]Shi L.Textual borrowing in second-language writing[J].Written Communication,2004,21(2):171 200.

[16]Shi L.Rewriting and paraphrasing source texts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134148.

[17]Small H.Referencing through history:How the analysis of landmark scholarly texts can inform citation theory[J].Research Evaluation,2010,19:185193.

[18]Smith VT.Assessing the Relative Impact of Cognitive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Plagiarism[D]. 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2009.

[19]Swales J.Genre Analysis:English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0]Thompson P,Tribble C.Looking at citations:Using corpora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J].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11,5:91105.

[21]Watanabe Y.Read-to-Write Task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cond Language Academic Writing Skills:Investigating Text Features and Rater Reactions[D].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2001.

[22]Weigle SC,Parker K.Source text borrowing in an integrated reading/writing assessment[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2):118133.

[23]Weissberg R,Buker S.Writingup Research:Experimental Research Report Writing for Students of English[M].Englewoods Cliff,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0.

[24]White HD.Citation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revisited[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5(1):89116.

[25]马蓉,秦晓晴.学术写作中文本借用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J].现代外语,(4),a2014:537547.

[26]马蓉,秦晓晴.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J].外语电化教学,b2014(5):5762.

[27]毛浩然,徐赳赳.互文的应用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5(1):4755.

[28]孙迎晖.中国学生“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过程探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9]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0]徐昉.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的文献引用特征[J].外国语,2012(6):6068.

[31]朱琼.学术研究话语中的引用: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 较早版本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6期,本文略作修改。

[2] 引用次数按照Mansourizadeh和Ahmad(2011)的统计方法:一个括号计一次引用,不论括号里是单个还是多个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