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文合叙的例说与比较

互文合叙的例说与比较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而是同时“战栗”,同时“震惊”。课文把“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不妥。例如,《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这些方位词对举都包含了互文现象。所谓邻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

互文合叙的例说与比较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翻译时,要通过上下句互相阐发,互相补足,才能把一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准确完整。

互文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互省。如,杜甫诗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二是语义互补。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见的互文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同句互文

所谓同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例如,“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而是同时“战栗”,同时“震惊”。而归有光《项脊轩志》:“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课文把“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不妥。“东犬西吠”应按“互文见义”来理解,准确的理解应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咬。”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分家后兄弟之间矛盾迭出的那种境况。实际上,大凡某些方位词对举时,往往都使所修饰的词语生出一层新意。例如,《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这些方位词对举都包含了互文现象。

二、邻句互文

所谓邻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

1.双句互文,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又如,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2.多句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

三、隔句互文

所谓隔句互文,就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四、重章互文

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例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修辞手法。

合叙,又叫“并提”“分承”,并起来提,合起来叙,即在前面提出两个或更多的词或短语,而在后面以对应的词或短语相承,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平行结构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在理解时,却又要从文意入手,分别找出同句中有关的词或短语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这样综合成句的修辞方法,叫做合叙。

一般的合叙,前面两件事在前的,也承接后面两件事在前的。可以写成简单公式:ABAB。但是有的作者处理合叙时,前后结构作了变通处理,出现了错综变化,呈现出这样的模式:ABBA。如:《孟子·公孙丑下》(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兵”与“利”发生关系,“革”与“坚”发生关系,实际意思是说:“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作者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理解上要分开来,次序上又有错综变化,无疑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再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为忠善者”合并在一块叙述,与之相承搭配后面的“刑”和“赏”合并在一块叙述。在理解它时应该分开来叙述:“作奸犯科者”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译文应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查《三国志·蜀志》可知“侍中”指的是郭攸之和费祎,“侍郎”指的是董允。翻译时就要把合叙改成分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应是“此皆良实,志忠虑纯”。

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合叙手法,怎样判断呢?

一是弄清词义。例如,《五人墓碑记》中“赠谥美显”一句中的“赠”。“赠”是对死者追封爵位,自然非常显赫;谥号是对死者追封的称号,自然非常美好。崇祯曾经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号为“忠介”。课文上对“赠谥美显”的注释是:“指崇祯皇帝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美显,美好而光荣。”教参的译文是:“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由于没有把握合叙的句子结构,教参的翻译与课文的注释发生了矛盾,教参没有把“赠”的含义加以落实,把本来的两件事当成了一件事。

二是要根据上下文具体考察作者所写内容。例如,《谭嗣同传》写谭嗣同入日本使馆与梁启超见面,劝梁东游:“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其中加点的句子,就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法,并且使用了两个典故。如果不了解第一个典故,就无法通过课本的注释分清这二人谁是“图将来”的“生者”,谁是“酬圣主”的“死者”。程婴、杵臼的事迹见于《史记·赵世家》:晋景公三年(前597),晋太夫屠岸贾不请示晋景公而擅自策动众将围攻赵朔的住地“下宫”,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兄弟四人杀死,并且将四人全家老小斩尽诛绝。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前606至前600在位)的姐姐,当时已经怀上了赵朔的孩子,她逃进成公的宫院避难。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就带着人闯进晋成公的宫院搜索,赵朔妻把孩子隐藏起来。为防止屠岸贾再来搜索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定,由杵臼谋取其他人的婴儿抱进山中隐藏起来,而程婴把赵氏孤儿隐藏起来,然后再向屠岸贾“告发”杵臼藏匿赵氏孤儿,杵臼在被捕时故意大骂程婴出卖朋友,出卖主人的遗孤,以骗过屠岸贾。杵臼和假孤儿被杀,真的赵氏孤儿得以保全。程婴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孤儿即赵武。过了十五年,程婴又用计劝说晋景公,除掉了屠岸贾,立赵氏孤儿为大夫。至于月照、西乡两个人事迹,注解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月照为恢复天皇的权利而死,西乡活下来,终于完成了推翻德川幕府、恢复天皇权力的使命。了解了典故的意思,课文中的“合叙句”,若分叙应该变成如下形式:程婴、西乡足下任之;杵臼、月照,吾任之。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像程婴、西乡那样,活下来以图将来事业成功的职责,您来承担;像杵臼和月照那样为主人赴死的职责,我来承担。”

互文和合叙都是古典诗文中常用修辞手法,运用它们可以使文字简省、对称、流畅。但是,如果不理解它们的句式结构,文言文翻译就会出现错误,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另外,互文现代汉语不再使用,而合叙却经常使用。如:①“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贺敬之《回延安》)等于“千万条腿也不够我走,千万只眼也不够我看。”②“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秦牧《土地》)等于“水库像闪亮的镜子一样布满山谷,运河像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原野。”全国高考语文也经常考“合叙”,例如,1994年“3+2”卷语病辨析题(第4题)中有一个句子:“文件对经济领域中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这是一个病句,毛病就出在分承部分与并提部分顺序不一致,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